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春梦随云散 飞花逐水流: 金陵十二钗的归宿 林黛玉的命运

红学界曾普遍认为,在《红楼梦》完成之后,由于种种原因,除前八十回大体保存了下来,后面的内容全部遗失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后四十回,是在曹雪芹去世近三十年后,由程伟元操持,高鹗续写的。

高鹗对《红楼梦》第一女主角林黛玉的最终死亡做了如下安排:贾家不断败落,贾母为了给处于疯癫状态的贾宝玉冲喜,弃林黛玉于不顾,采用王熙凤的“调包计”,安排贾宝玉与薛宝钗成婚。林黛玉眼睁睁看着自己心爱的人迎娶了薛宝钗,“焚稿断痴情”,悲愤而死。

林黛玉的这一结局由于通行本的广泛流传而深入人心。“焚稿断痴情”堪称高鹗续书中最成功的部分。但是,我个人认为这并不符合曹雪芹的原笔原意。

宝玉和黛玉的身份有一个特殊设定。贾宝玉是天界赤瑕宫的神瑛侍者下凡,林黛玉是绛珠仙草下凡。林黛玉最爱哭,是因为她下凡的使命是还泪,要把她的眼泪还给曾在天上用甘露灌溉过她的神瑛侍者,也就是下凡到人间的贾宝玉。这是作者在第一回就跟读者交代的带有神话色彩的人物关系。但是他们两人并不知道自己是从天界下凡的,只有在做梦时,才可能隐隐约约地恢复在天界的感觉。总之,在人间,他们就和其他的俗人一样生活。

林黛玉每次和贾宝玉闹别扭都要流泪。根据第一回的设定,这都是在还灌溉之恩。第四十九回写到林黛玉的眼泪还得差不多了。这时,黛玉就说:“近来我只觉心酸,眼泪却像比旧年少了些似的,心里只管酸痛,眼泪却不多。”她意识到自己的眼泪少了,但并不知道自己是绛珠仙子,正在人间还泪。这说明林黛玉的还泪之旅是有终点的,她要还的泪的总量应该就是神瑛侍者在天上给她灌溉的量。贾宝玉也是仙人下凡,但他也不清楚自己的真实身份。听了黛玉这句话,就说:“这是你哭惯了,心里疑的。岂有眼泪会少的?”

曹雪芹对贾宝玉和林黛玉前世今生的设定确实极为精妙,让两个人物跌宕起伏的悲剧故事充满了神秘色彩。林黛玉的最终结局,曹雪芹一定会精心设计。在前八十回中,黛玉葬花最能体现林黛玉的生活状态与精神气质,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分析曹雪芹创作意图的最好的艺术片段。

书里描写的林黛玉,有一个突出的特点——诗意生存。她的生活是诗化的生活,是充分艺术化的生活。黛玉葬花就是一次完整的行为艺术。

行为艺术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于欧洲的现代艺术形态。但曹雪芹在二百多年前就在他的小说里描写了林黛玉的一场行为艺术。这绝不是夸张。

她有道具——花锄和花帚。因为葬花需要刨坑,所以她要有花锄。林黛玉是一个弱不禁风的人,会扛什么样的花锄?如果不是一把艺术化的花锄,而是一把市卖的花锄,甭说扛了,她举都举不起来。而她是把花锄扛在肩上的,这把花锄显然是特别制作的。锄杆是细竹的,在一端镶一个薄薄的金属片,再挂一个花囊。花囊显然也是精心缝制的。她的另一只手还要拿一把花帚,因为要把花瓣扫在一起。她的花帚肯定是非常精致的。帚杆是细竹做的,帚头可能是用一些禽鸟的羽毛扎成的。这两件道具都具有象征意味,是完全艺术化的。服装更不消说了。那天,她肯定精心设计了自己的服饰。

她的葬花是有路线的。在大观园里,她早已事先踏勘好了:她从自己的潇湘馆出来,沿着什么地方走,最后到达一个角落——花冢。她有路线,也有终点。在整个过程中,她吟唱自己事先准备好的葬花词。她的行为艺术是有声的行为艺术。

曹雪芹在那个时代能想象出这样的场景,塑造出这样的人物,让她有这样完整的艺术化行为,是很了不起的。

第二十七回,曹雪芹写林黛玉离开潇湘馆。那个时候的她,还在跟宝玉生气,但作为诗化的存在,她还是充满了诗人的气质,她的生活是完全艺术化的。她一边走,一边嘱咐紫鹃:“把屋子收拾了,撂下一扇纱屉,看那大燕子回来,把帘子放了下来,拿狮子倚住,烧了香,就把炉罩上。”她是允许燕子来她的屋里做窝的,而且她知道大燕子出去觅食,一会儿要回来喂小燕子的,所以她特意嘱咐丫鬟,要“看那大燕子回来”,才“把帘子放下来”,而且要“拿狮子倚住”。“狮子”是一个工艺品,可能是玉石雕的或金属铸造的,用来压住帘子的底边,不至被风吹乱。她还要烧香。这当然不是寺庙里祈福烧的香,而是十分雅致的高级香料,须要点燃之后“把炉罩上”。她屋里显然是有一个香炉的,而且想来一定非常精致。

第三十五回,她让丫鬟把鹦鹉站的架子摘下来——她养鹦鹉,不是笼养,而是架养——另挂在月洞窗外的钩子上。她坐在屋内,隔着纱窗挑逗鹦鹉作戏,还教鹦鹉念诗。

这就是林黛玉的生活。贵族小姐的生活都是很享受的,但是,她已经不止于物质上的享受了,而是升华成了一种诗化的生活态度。这样的林黛玉泪尽要离开这个世界时,也一定会是诗意地消逝。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写完了的,不是一百二十回,而是一百零八回。脂砚斋也说:全书到了三十八回,就已经三分之一有余了。他确实写完了,只是在传阅的过程中被人把八十回后的文稿遗失了。所以,我们可以做一些探佚工作,来探索后二十八回究竟是什么内容,比如黛玉之死是怎样的。

我个人认为,黛玉之死应该是在贾母死后。贾母只要活一天,就要为林黛玉护航一天。贾母从一开始就愿意让宝玉和黛玉婚配,不可能突然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同意“调包计”。她更不可能不顾林黛玉的悲苦生死,如此绝情。这不符合曹雪芹在前面对贾母和林黛玉关系的描写。贾母去世之后,王夫人和薛姨妈促成“金玉姻缘”的最大障碍就没有了,形势也就很明朗了。

荣国府里还有另一个利益集团——赵姨娘、贾环。他们也下了毒手。他们很可能借助贾菖和贾菱配药,使林黛玉死于慢性中毒。很可能赵姨娘还向贾政告发了黛玉和宝玉之间所谓的不轨行为。这些都让林黛玉的处境非常糟糕。

赵姨娘此举不能说完全是造谣。第五十二回,她小步子进潇湘馆内室,腾就冲进去了,一下子看见贾宝玉正挨近林黛玉说话呢。当她向贾政告状的时候,甚至还以自己是亲眼所见而心安理得。

最重要的是,林黛玉到人间来是为了还泪的,在她的眼泪基本上已经哭干的时候,她也该回到天上了。在这种情况下,她会选择主动地结束自己的生命。根据我的研究,在曹雪芹笔下,八十回后林黛玉的死亡,应该是一次比葬花更优美的行为艺术——沉湖。

我并没有说黛玉自杀,我宁愿选择另外的词语。林黛玉的死是很诗意地安排自己向人间告别的过程。所以,与其说她是自杀,不如说她是仙去——她来自仙界,又复归仙界。

请注意,我这里说的是沉湖,而不是投湖。投湖的说法,我是坚决不赞成的。投湖是从高处跳入湖中,一声巨响,激起水花,毫无诗意。沉湖则是穿戴整齐,从浅水处慢慢走向湖心。

中国近代史上,就有人采取过这种艺术化的死亡方式以激励民众。辛亥革命前,有个烈士叫陈天华,被人说成是投海而死。实际上,陈天华没有投海,而是蹈海。他当初选择在日本蹈海,是有相关文献可以证明的。他还在蹈海前一天写下了《绝命书》,使自己的行为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震撼力。

我再强调一次:林黛玉的死亡方式,不要概括成投湖,而是沉湖。

一定会有人问:关于林黛玉是沉湖而死的,你的依据究竟是什么?

我们还要从曹雪芹前八十回的文本中考察。曹雪芹总是在很多地方设下伏笔,很久之后才去呼应,所谓草蛇灰线,伏延千里。脂砚斋就说他“文笔细如牛毛”。

林黛玉选择沉湖,在前八十回是有很多伏笔的。我不按章回顺序说,而是以我心目中的重要程度来排序。

第七十六回,中秋之夜,林黛玉和史湘云凹晶馆联诗,最后联出了两句,史湘云那句是“寒塘渡鹤影”,林黛玉那句是“冷月葬花魂”。不是“冷月葬诗魂”吗?“冷月葬诗魂”确实是很多通行本的写法。但是,我在考察了各种古本之后认为,曹雪芹的原笔应该是“花魂”,而不是“诗魂”。“花魂”在《红楼梦》里不是一个陡然出现的词语,在这一回之前已经多次出现。第二十六回,写林黛玉哭,把宿鸟都惊飞了,于是曹雪芹写道:真是花魂默默无情绪,鸟梦痴痴何处惊。林黛玉的《葬花吟》里,一连几句使用了“花魂”这个词:“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可见,“花魂”是《红楼梦》里固有的概念。在第七十六回,它是林黛玉的象征。

“冷月葬花魂”是林黛玉沉湖的一个伏笔。在一个凄清的中秋之夜,湖面倒映着满月,湖波荡漾。此时,花魂默默地、一步一步地沉进去、埋葬在里面了。

第二十三回,林黛玉初进大观园,住进潇湘馆,和贾宝玉偷读了《西厢记》。在二人分手以后,她一个人慢慢地走回潇湘馆,听见远远地传来了学戏的小姑娘唱曲的声音。她们唱的《牡丹亭》,勾她想起了很多古人的诗句。曹雪芹下笔时反复地写这些句子——“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花落水流红”“流水落花春去也”。它们构成了一个意象——美如花朵的青春少女最后会在水中结束她的生命。曹雪芹写她听曲,可以摘引的句子有很多,之所以让她听到的和想到的都是这样的内容,是因为这其实是一个伏笔。

第三十七回,大观园里成立了海棠社。既然当诗翁,就得想一个署名,林黛玉的署名就是“潇湘妃子”。传说舜有两个妃子,一个叫娥皇,一个叫女英。舜在外出巡查途中不幸死于苍梧,娥皇、女英悲痛万分,就去找他。她们的泪水洒到竹子上,竹子上就出现了斑痕,变成了斑竹,也称潇湘竹。“潇湘妃子”的署名就来源于此。娥皇、女英最后也是“泪尽入水”。因此,潇湘妃子的署名,实际上也是在暗示林黛玉最后是沉湖而死。

后来,因林黛玉作了《桃花诗》,诗社又由海棠社更名为桃花社。再后来,史湘云偶然在春天拈了一片柳絮,就带头作柳絮词。林黛玉和薛宝钗所作的柳絮词鲜明地体现出了两个人不同的理念、不同的价值取向,以及不同的人生感受。林黛玉所作柳絮词的词牌是《唐多令》。这首词的第一句是“粉堕百花洲”。粉,也可以暗指女性,因此这一句可以解释为一名女性的生命结束在百花洲。百花洲是水域的名称。这一句也是一个伏笔。

第四十四回,凤姐过生日演戏,《荆钗记》里有一折叫《男祭》。这出戏的主人公叫王十朋。这折戏就是王十朋到江边祭奠一个人。

这一回写得十分巧妙。虽然凤姐过生日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但是贾宝玉却不通知家里的人,独自一人跑到外面去了。他穿了一身素白的衣服,骑着马,只让一个小厮焙茗跟着他。故事发展到这儿的时候,金钏跳井的事已经过去很久了。但是,曹雪芹通过这一笔表示贾宝玉对金钏始终不忘,知道是自己的行为不当造成了金钏的死亡。他去祭奠金钏了,因为这一天也是金钏的生日。贾宝玉之后又赶了回来,赶回来给凤姐过生日。别人对此都没有在意,唯有林黛玉看到王十朋在江边祭奠的时候说:“这王十朋也不通的很,不管在那里祭一祭罢了,必定跑到江边子上来作什么?俗语说,‘睹物思人’,天下的水总归一源,不拘那里的水舀一碗看着哭去,也就尽情了。”

曹雪芹的这一笔,是一石三鸟。

第一,所有人都猜不出贾宝玉去哪儿了,林黛玉最理解他,才能猜出他是去祭奠金钏了。她的意思是:虽然金钏是投井死的,但是天下的水终归一源,所以宝玉祭奠金钏,从大观园舀一碗水,再对着那碗水表达哀思就可以了,没必要跑出去。她知道,宝玉一定是跑到外面的某一处水边去了。宝玉确实跑到一个庵的水井边祭奠了金钏。这说明两人心心相印,林黛玉的话是说给贾宝玉听的。

第二,曹雪芹也借此点明了林黛玉的结局。林黛玉的话——一个人死于水中,另一个人来祭奠她——叫谶语,或偈语。“谶语”“偈语”在《红楼梦》里多次出现,是对今后命运的暗示。这也说明林黛玉最后的死亡和水有关系。

第三,林黛玉死于水中后,贾宝玉须要祭奠她。八十回后很可能会有这样的情节:贾宝玉舀了一碗水(“天下的水总归一源”),借碗中水祭奠林黛玉。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伏笔——第十八回中元妃省亲时的四出戏。

第一出是《一捧雪》中的《豪宴》。脂砚斋指出:《一捧雪》“伏贾家之败”。贾府最后的败落,除了很多具体的原因,更纠缠在一件类似一捧雪的古玩上。

第二出是《长生殿》中的《乞巧》。脂砚斋指出:《乞巧》“伏元妃之死”。

第三出是《邯郸记》中的《仙缘》。脂砚斋指出:《仙缘》“伏甄宝玉送玉”。

第四出是《牡丹亭》中的《离魂》。脂砚斋指出:《离魂》“伏黛玉之死”。

第四出戏《离魂》是我们分析的关键,它在《牡丹亭》原始的剧本里叫《闹殇》。在戏词中,“人到中秋不自由”,和中秋节有关系;“奴命不中孤月照”,和冷月有关系;“残生今夜雨中休”,和夜有关系。“恨匆匆,萍踪浪影,风剪了玉芙蓉”的含义更丰富。芙蓉花有两种:一种是木本的,长在旱地;一种是水生的,就是荷花。“玉芙蓉”就是荷花,这是在影射林黛玉最后会沉湖,死于水中。

对林黛玉是芙蓉花这一点,曹雪芹在书中不仅暗示,还有明写。在“寿怡红群芳开夜宴”这一回,贾宝玉要过生日,抽花签时,林黛玉抽到了芙蓉花,上面写有“风露清愁”,还有一句“莫怨东风当自嗟”。怎么证明这里的芙蓉是水芙蓉呢?贾宝玉在晴雯被撵身死之后非常痛心,写了一篇《芙蓉女儿诔》,这里的芙蓉就是荷花。这在书里面有非常明确的描写:贾宝玉问小丫鬟,晴雯死的时候是怎么说的?小丫鬟当时不知怎么说好,就随口一编,说她上天当了花神了。宝玉就问,晴雯当总花神还是具体某种花的花神?当时荷花盛开,小丫鬟就说晴雯当了芙蓉花的花神。此处的芙蓉不是木芙蓉,而是水芙蓉,这是毫无争议的。

脂砚斋说:“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之大过节大关键。”黛玉之死,当然是小说里的一个大关键。

总之,林黛玉应是沉湖而亡。而且,她一定会像葬花时一样,精心设计她的服装、道具、路线。我们也可以想象她那首告别人世的诗。因为她是绛珠仙草下凡,她在人间的死亡实际上是复归天界。曹雪芹一定会把这一段写得非常优美,会让她跟普通人的死亡很不相同。黛玉既然选择了沉湖,就不会有尸体,只会留下她的腰带或者披纱。她是仙遁。这是书里面说得很清楚的——她本不是凡人,她是绛珠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