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停止不开心 : 生活有点难,但你很可爱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在大学的时候,我上过一年的播音主持课。

印象最深的一节课是老师让我们讨论,如果主持人在台上被拖尾的礼服裙绊住跌倒要怎么办。

讲台下的我们众说纷纭。有人认为要注意摔下的造型,开玩笑说要在地上凹个造型再站起来。

也有人选择“抖机灵”,以“在场的人太热情,我被你们的热情倾倒了”“声浪都把我撂倒了”“这个舞台多么亲近啊”之类的话化解尴尬。

老师面带微笑听完了大家的讨论,然后给出了她的经验之谈:“最好的方式是你别做多余的事,一个人默默站起来,把裙子拉平整,头发整理好,一句话都不要说。”

我们都觉得诧异,认为老师是在敷衍了事。“别做多余的事”这么简单的道理我们还需要老师来教吗?

老师不慌不忙地解释:“且不说需要穿拖尾礼服的场合是正式场合,那些插科打诨并不合时宜。更重要的是,当你花了很多时间去想怎么才能在大家的眼里保持形象,很可能就打乱了自己做事的节奏。哪怕你补救得再完美,陌生人都没有必要给你的挫折报以掌声。只有你默默地站起来,像什么事情都没发生一样,才能保证之后的流程按照既定计划走下去。”

如今年岁渐长,我才开始明白,原来在遇到人生的难堪之时,“别做多余的事”“别与他人耗费多余的口舌”就是保持自我节奏的最好方法。一个人扛过挫折,日后反而会更轻松。

鲁迅在《而已集·小杂感》里写道:“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人真的是一种充满惰性和依赖性的动物,越期待安慰,痊愈得越慢。就算痛下了无数次决心,仍期待着有人能够轻而易举地伸手将自己从深渊中拉出来。

我们期待外力更胜过于期待内力,因为培养内力是个太过于漫长的过程,而外力可能只需要别人的一次“顺手”。

其实,人生中最痛苦的日子从来都不是被别人安慰过来的。

我曾经和一个朋友一起聊过自己最艰难的日子。

还记得高考考砸了的时候,我一度觉得自己的人生完蛋了。但真正释怀这件事其实是在很久以后,当我带着行李离开宿舍的那一刻,锁头“咔嗒”一声落下。看着眼前的校园,我突然觉得自己似乎并没有那么恨了。

那时候我火急火燎地找到了自己喜欢的工作,未来是一片看得见的晴朗天空,让我不由得和校园挥手道再见:“谢谢你陪我走过这一段日子。”

当然,我的经历比起朋友的完全是小巫见大巫。

她毕业到了陌生的城市工作,朋友们全在家乡。孤身一人的夜里,突然听闻从小最疼爱她的爷爷病危。

那天晚上,她买了最近的一班火车回家。在车厢里,家人发来信息:爷爷去世了。

她哭不出来,茫然地在火车上踱步。

“我从人群中走过,四面八方都是擦肩而过的人,他们叽叽喳喳的声音都像是炫耀着自己的人生有多美好。”她这样形容自己当时的感觉。

她说自己的释怀是通过无数次的怀念。她写了很多关于爷爷的文字,这些文字让她心安,让她再也不怕“有一天我会把爷爷忘掉”。

那时候我们身边都有很多劝说我们的人,我们心怀感激却清楚劝解收效甚微。

世界上没有被安慰出来的“想开”,只有随着时间推移,开始觉得继续苦痛也毫无意义,或是自己努力将生活扳回自己想走的轨道。

我们都在很久以后,接受了不能改变的现实,改变着可以被改变的——这大概也是所有艰难时刻的共同归宿。很多时候困难对人的打击,只是在它发生的那一刻,若那一刻能够站起来,就永远站起来了。

人如同初生之树的枝丫,之所以能朝着不同的方向成长,是因为每个人所经历的艰难时刻都不一样:

曾经因为显山露水被打击过,未来就会渐趋收敛。

曾经因为内敛害羞而被人忽视的,就会在接下来的岁月里学着做一个放心大胆的人。

我并不想劝你、哄你或是鼓励你站起来。倘若我把你扶起来,再塞给你一把糖,那你永远不会知道自己在站起来的过程中会得到什么。

我曾经希望自己在抱怨“我把这件事情搞砸了”的同时,有一个人向我哭奔而来说他也一样。可后来我想明白了,与其想着拉全世界下水,不如一个人扑腾挣扎,勉勉强强地探出头来。

也许这一次之后,你就彻底学会了游泳,可以自在畅游于漫漫生活之海。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