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停止不开心 : 生活有点难,但你很可爱 §也没多赚几个钱,为什么不回家来

前段时间有一篇文章火了。文章里写道,在这个时代里,所有的大城市对年轻人都不友好。

可与之相对的是,每年仍有许多毕业生将大城市作为就业的第一站。他们中间不但有受欢迎的顶尖院校毕业生,还有大量非名校的毕业生。

他们在大城市里做着一份普通的工作,每次回家,都面对着“北上广返乡青年们”共同面对的问题:

“你也没多赚几个钱,为什么不回家来?”

回家,日子会很安逸,可是大城市总有一些原因让人想要留下来。

前段时间,我跟几个在大城市里工作的朋友聊天,他们提到了各种到大城市工作的理由。

一、自以为关系要比规则来得快

凯哥的老家在南方的农村。

前段时间,他小姨夫吃了官司,全家人急得上蹿下跳。小姨选择信任律师,姨夫那边的亲戚放言说,小姨就是不愿意掏那几十万块钱去打点关系,等着让姨夫坐牢。消息四处传开,他小姨一个女人家除了每天四处奔波地想办法,还得忍受流言蜚语。

大家长期累积下来的习惯,让他们遇到问题的时候,总觉得关系要比规则来得快。

因为不相信制度公平,所以会花更多的精力,去打点一些几乎无用的“关系”。你家出了事情,身边能有几十家亲戚突然拥上前去,各自都好像手握实权似的,真要落到实处,却又根本无从说起。

于是,遇事如盲人摸象,除了迷茫,还是迷茫。

这世界上当然没有绝对的公平,但是大城市里的相对公平更让人舒服。

我们这一代开始慢慢地接受秩序、规则的存在,而这恰恰是小城市长期以来所漠视的。

二、他们对于强大与弱小、好与坏,只有一种判断

朋友路非学播音主持,大学期间回家乡小城市实习的经历让她坚定了毕业后留在北京的决心。

她的家乡——一个国内三线城市,对于媒体的概念是非常不成熟的。

路非在一家婚庆公司实习,业余时间创业做一个私人电台的公众号,每个月能入账近一万块钱,在小城市里算是收入不错的。可是母亲依然执着地在亲戚朋友到来的时候坚持称“女儿还在念书”。

亲戚们也会私下议论她非事业单位、非国企、无单位的状态,将她视为无业游民。

母亲不停地催她去参加国企报考,理由是“没有工作,哪个男的会要你”。她做着衣食无忧而自己也喜欢的工作,在母亲看来却成了“不定性”“太任性”。

小城市里往往有单一的价值观念,对于好坏和强弱都有固有的评价标准。一个过了30岁的女人,如果没有美满的婚姻,事业再成功也被裁定为失败者。一个过了而立之年的男性,没有几套房子、几辆车,在同学会上就会被说成loser(失败者)。

他们生完孩子,就热衷于带着孩子去参加各类小比赛,那些根本不值得一提的比赛在他们那就自行镀上了一层金,增加了含金量。

比起在朋友圈里收获新的信息和看别人的生活,他们更愿意展示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朋友圈子里大肆宣传孩子考了好成绩,读个好大学,有了份好才艺。朋友圈成了孩子奖章的陈列柜。

没有人关心你是不是在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也很少有人会关注你未来的潜力。

三、他们总在干涉我的世界观

卜卜是我在一次活动中认识的朋友。她性格跳脱,思维敏捷,喜欢二次元文化,喜欢汉服。

在北京的时候,她身边的朋友来自不同的生活环境,有不同的生活经历。谈到同一个话题时,经常有互相对立的意见。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之间的关系。大家彼此独立,交换着大相径庭的观点,所有的讨论都对事不对人。

这让她回到家乡后有些不适应。

卜卜曾经尝试着在家乡穿汉服出门,被人当面指称怪人,甚至说她是“假日本鬼子”。在家乡,她需要隐藏自己所有与众不同的观点。

在卜卜的观念里,每个人都可以构建起自己的世界观,别人可以不喜欢,但是不应该强加干涉。任何人都是各自独立的个体,而一个人不能以自己的行为标准去裁定其他人的行为。

但是当一群人的世界观趋于统一的时候,他们就会不自觉地形成一个圈子,想要同化和征服所有跟自己不同的人。

这种想要“同化他人”的控制欲,使得他们不断地在追逐一种“相对正确”的生活方式,而去排斥异类的存在。

小城市和大城市没有孰好孰坏之分,生活方式也难谈高低贵贱。

小城市是家乡,永远带着一份陪伴你共同成长的温情。

只是有的时候不是因为大城市有多么好,而是因为家乡真的人易归,心难回。

我相信所有的小城市都在改变之中,一切都是时间的问题。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