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停止不开心 : 生活有点难,但你很可爱 §懒蚂蚁效应:别让伪勤奋害了你

1.

有一次我得了肠胃炎,一周没有去上班,只能惨兮兮地在家和医院之间往返奔波。

闲暇之余,自然是拿出因为工作繁忙而没来得及翻的几本好书翻阅。结果很神奇的是,一周病好后回到公司,我居然有一种恋恋不舍的感觉。

倒不是想念那种每天带着病痛僵卧床榻的感觉,而是在开工当天,突然感觉到好像在生病的一周里,我处理了很多事情,看了很多本书,架构起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观,而从再回到公司的那一刻开始,我又进入朝九晚五的瞎忙状态。

想想我在公司的日子,每天早上9:00正式开始上班,先清清桌面打两壶水,吃一下早餐,然后看一下系统的待办事务。

我反省时意识到,我之所以觉得自己在工作中没有得到足够的成长,是因为自己很少去思考:这些待办事务是由哪里来的?我能不能去优化整个工作的程序?这一步的工作对于下一步的工作有多大的影响?

我只是在机械性地完成某些固定的任务,缺乏深思考和不断地突破现有知识架构的能力。

对于我这样上班时间需要全神贯注,而下班时间还需要写文章、打理自媒体的人来说,恨不得在每个朝九晚五里抽出一些精力来,补偿给下班后还孜孜不倦的自己。

一旦让自己陷入没时间去思考、反省、修正、优化的过程,就只会陷入“瞎忙”的泥潭。

我以为熬到双眼通红,将每一天的时间无限延伸拉长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但一个月之后,再回顾这个月的工作成果就发现,真正在对自己产生影响的事件寥寥无几。

2.

日本北海道大学进化生物研究小组曾经对三个分别由三十只蚂蚁组成的黑蚁群进行活动观察。他们发现大部分蚂蚁都很勤快地寻找、搬运食物,只有少数蚂蚁整日无所事事、东张西望,研究人员便把这少数蚂蚁叫作“懒蚂蚁”。

有趣的是,当生物学家在这些“懒蚂蚁”身上做上标记,并且断绝蚁群的食物来源时,那些平时工作很勤快的蚂蚁无计可施,而“懒蚂蚁”们却能带领众蚂蚁向它们早已侦察到的新的食物源转移。

原来“懒蚂蚁”们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侦察”和“研究”上了。它们的“懒”其实是在观察组织的薄弱之处,同时保持对新的食物来源的探索状态,从而保证群体不断得到新的食物来源。这便是“懒蚂蚁效应”。

做一只勤奋的“笨蚂蚁”固然重要,但时刻保持一种“懒蚂蚁”精神也很重要。

四两拨千斤的“懒”,有时能胜过机械性重复的“忙”,因为真正能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处理杂事,而是改变事物结构。

当你准备构建一件事情的结构,就像画一个树形图,你必须要有时间去梳理图形的枝干,然后再用忙碌的工作去填补枝干上的细节。

而我们所谓的“瞎忙”,正是因为我们在不停地修整细节,却忽略了结构的建成。

3.

我有几个建议希望能帮你更好地成为一只“懒蚂蚁”,将忙碌转化为成长:

一、常常清理自己的社会角色

每个人都在生活中扮演很多个角色,比如,我既是上班族,同时又是作者、自媒体人、父母的女儿、身边人的朋友。再细化下去,我还可以是一个减重者,或是一个学习中的新厨娘。这些身份有的是固有的,比如说父母的女儿;有的是长期的,比如上班族;有的是短期的,比如减重者。要时常精减剔除那些自己觉得不必要的身份,留下的身份数尽量不要超过五个,以便于你用最大的精力去应对现有的身份,获得更好的体验。

二、给每一个事件建立自己的结构树和分阶段时间轴

在执行一件事的时候,一定要清楚这件事情处于结构的哪一部分,是在外延还是在内涵。全局观念会帮助你不断调节现有的步伐。简而言之,你必须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在这件事情中会得到什么收获,以及下一步要做什么。

三、不断回顾和更改待办事务体系

在每天的工作开始之前,先想一想今天有什么重要的待办事务,再询问自己这些待办事物是从何而来:是因为在昨天的时间轴上添加了过多事务,逾越了能力的界限;是因为昨天花费在扮演另一个角色上的时间过多,比如和朋友去聚餐而耽误了原有的工作,还是因为对工作不够熟练、程序不够优化……想好答案,然后去逐个击破。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过一句话:“这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是不必做的,而且也无关紧要。如果你们的答案是:‘不做这些也没有什么影响。’你要毫不客气地删掉这些不必做的事情,应当学着说‘不’,不管你是用很委婉的方式还是严词以对,总之要说‘不’。”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