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 4月4日,出生于伏尔加河畔的札弗洛塞村,是玛丽亚·伊万诺芙娜·维什尼亚科娃和阿尔谢尼·亚历山德罗维奇·塔可夫斯基之子。
1934年 10月3日,妹妹玛丽娜出生。
1937年 阿尔谢尼·塔可夫斯基离弃他的家庭。
1951年 完成中学学业并进入东方语言学院(莫斯科)学习阿拉伯语。
1953年 离开东方语言学院,随一支地质考察队前往东西伯利亚。
1954年 进入格拉西莫夫电影学院(莫斯科),分配到导演米哈伊尔·罗姆手下学习。
1956年 《杀手》(与亚历山大·戈登和玛丽亚·北库[maria beiku]合作)。
1957年 与厄玛·劳施结婚。
参与拍摄《两个费多尔》(马林·胡茨耶夫导演)。
1958年 《今天不离去》(与亚历山大·戈登合作)。
1959年 与安德烈·米哈尔科夫-冈察洛夫斯基和奥列格·奥塞钦斯基合写剧本《南极洲:遥远的土地》。
1961年 《压路机与小提琴》。
从电影学院毕业,在莫斯科电影制片厂开始导演工作。
1962年 《伊万的童年》。
秋天前往威尼斯和旧金山电影节领奖。还前往印度和锡兰展出电影。
9月30日,儿子阿尔谢尼出生。
1963年 成为苏联电影摄影师联盟的成员。
1964年 第16届威尼斯儿童电影节评委会成员。
《安德烈·鲁布廖夫》开始制作。
1965年 录制根据威廉·福克纳的《回转》改编的广播剧。
1966年 9月,《安德烈·鲁布廖夫》完成(片名为“安德烈的激情”),但是莫斯科电影制片厂拒绝接受。
1967年 和亚历山大·米沙林开始合写电影剧本《自白》,后来改名为“白日”和“镜子”。
1969年 《安德烈·鲁布廖夫》在戛纳赢得评委会大奖。
1970年 4月,开始写日记,题为“殉教史”。
与拉丽莎·基齐罗瓦(larisa kizilova,娘家姓埃戈齐娜[egorkina])结婚。
8月,儿子安德烈出生。
出版小说《白日》。
1971年 《安德烈·鲁布廖夫》在苏联发行。
1972年 《索拉里斯》发行,在戛纳获得两项大奖。
1973年 与弗雷德里克·格伦施坦合写剧本《阿里尔(轻风)》。
拍摄《镜子》。
1974年 《镜子》完成并被批准有限发行。
1975年 写作剧本《霍夫曼尼娜》。
1977年 2月,《哈姆雷特》在列宁共产主义青年团剧院(莫斯科)初次公演。
开始拍摄《潜行者》。
1978年 与亚历山大·米沙林合写剧本《撒铎》。
1979年 《潜行者》发行。
《潜行者》在戛纳获得三项大奖。
为《小心,蛇!》写作剧本。
10月5日,母亲去世。
1980年 被授予“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人民艺术家”称号。
3月,在电影工作者全联盟大会(莫斯科)上发言。
4月至9月,在意大利与托尼诺·格拉合作《乡愁》的剧本。
1982年 与托尼诺·格拉为意大利电视台制作《旅行时间》。
1983年 《乡愁》发行。
在戛纳获得三项大奖,包括与罗伯特·布列松分享的最佳导演奖(电影《钱》[argent])。
5月,因擅离职守被莫斯科电影制片厂开除。
在皇家歌剧院(考文特花园剧院)上演《鲍里斯·戈都诺夫》。
1984年 7月10日,在米兰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他不会回到苏联。
在圣詹姆斯节(伦敦)上做关于世界末日的演讲,并进行公开讨论。
开始制作《牺牲》。
1985年 在瑞典拍摄《牺牲》。
12月,被诊断为肺癌。
1986年 从医院的病床上,与米哈尔·列泽茨洛夫斯基(michał leszczyłowski)剪辑《牺牲》。
《牺牲》在戛纳获得三项大奖。
12月29日,在巴黎一家诊所逝世。
1987年 1月3日,葬于巴黎圣热纳维耶夫德波伊斯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