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周立荣散文 §第七章 神舞巴山

在诗意与梦境里,我们常常想起巴山。感觉中,她像“香格里拉(shangri-la――世外桃源)”一样令人神往。想想吧,有什么词汇比shangri-la更接近生命与艺术?

最早感悟脚下这片土地叫做巴山,是一部叫《巴山夜雨》的电影。电影中的人物和故事已经忘了许久,但《巴山夜雨》这样的片名所营造的诗意与神韵却经久地盘桓在人的心灵,久久挥散不去。其实,早在《巴山夜雨》之前,巴山就亘古地躺在我们身边,祖祖辈辈都知道她的名字叫做“巴山”,只是因为太过熟悉,意念中缺乏对她诗意的感悟罢了。就像一个人抱着漂亮的老婆,却总是想象别人的女人更有魅力,因为,无论老婆多么漂亮,一旦拥入怀中,全部的魅力便到此为止了,而别人的女人只能存留在想象里,想象是一条无边的大道,让你久久神驰。

这么说来,巴山的神韵只有异地人和流浪者才能获得?难道所有的美丽只有因其遥远才能被人感知?“距离产生美”真是一句至理哲言么?但无论远和近,巴山的美丽是不可抗拒也无法改变的现实。很多年前,一位年轻的北方诗人走进巴山,在那条美丽得让人灵魂发颤的河边,诗人泪流满面。诗人的激动不是因为他看到了诡锦秘绣的山水和天机独运的风情,而是山水与风情背后舞着的灵魂和唱着的人生。诗人在山地与河流间穿行,终日和那些腰系草绳的民间艺人混在一起,许多吊脚楼的板壁上,都有他用木炭写下的同一句话:“诗人故乡,人间天堂。”诗人名叫海子,是我见到的最早长发披肩的艺人。后来,我在《北方文学》上读到了海子关于巴山的组诗。在那组诗歌的“创作谈”里,海子这样写道:“走进巴山,你就走进了天堂。张口呼吸,你会感到蠕动在空气中的山歌浸润肺腑;静心感受,你会觉得弥漫在山野间的小曲涌遍全身……风吹草动,你分不清是人在舞蹈还是树在摇曳;流水淙淙,你听不出是山泉唱晚还是丝弦南曲……”诗人近而感叹,“只要在巴山脚下插上一根拐杖,就能生长出幽怨的诗与歌来。”就在那组诗歌发表不久,海子便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我至今弄不明白,一个敢于用生命来完成自己作品的伟大诗人,为何选择巴山作为他生命最后的驿站?难道是冥冥中“天堂”对他灵魂的召唤?我一直深信,海子年轻的诗心,一定是飞翔着离开这个俗世的,他一定飞到了巴山,那里是他诗歌展翅的“天堂”。

后来,一位更大的诗人走进巴山。诗人在巴山夷水间流连忘返,一时竟忘了自己是国家政要,所到之处应该作点指示才对。在那片生歌长舞的诗土上穿行,诗人只顾泼墨写意,诗兴飞扬。巴人发祥地武落钟离山巨大的岩石上至今铭刻着他当时即兴写下的诗句:“此行此生记长阳,山长水长情谊长。青山多见巴人迹,少年还唱贺军长。歌向何处路何往,心同亲人话衷肠。勿须停杯问生地,长阳亦是我故乡。”这位诗人,便是时任中宣部副部长的贺敬之先生。

再后来,叶楠走进巴山。除了那部轰动全国的电影《巴山夜雨》之外,他还写下了一首不朽的诗:“佷山巴人地,清江歌舞乡;长阳长文化,绵绵话沧桑。”

然而,我们的巴山实在是太过遥远了。遥远得致使这么伟大的诗人都没能吆喝出她的波澜来。诗人掷地有声的激情在曲壑蟠涧左冲右突,最后被岩石撞得粉碎,变成一朵朵美丽的雪莲,悬挂在峡谷两边的银崖翠冠上,厚重着巴山超尘脱俗的气韵,让人叹为观止。千万座大山营造了巴山的秀色,又封闭着她的魅力,她被久久地藏在深闺,那颗躁动的芳心,只能托给飘渺的神话,连同无数美丽的歌谣,表达着她的寂寞,也诱惑着世外的向往。

忽然有一天,巴山的上空响起一声苍凉的号子,随之是一阵“怪异”的音乐。陌生而新奇的旋律,像地母千年的乳汁,明显地裹着泥土的芳香,散发着神奇的魔韵。它是古老的巴山蓄酿千年的天籁之音,是生命与自然的倾述。她让所有的流行音乐止步。

这样的音乐是无法描绘的。她在空气中蠕动,以风的速度传播;她使所有仰视的人们心灵飞翔,为之舞蹈。于是,仿佛是一夜之间,不论是农家院舍,城镇广场,还是校园军营,园林社区,一种新型的舞蹈开始风靡,天空之下,到处是蚂蚁一样舞动的人群……

这种神奇的舞蹈叫做“巴山舞”。

在最初的文字里,“巴”是这样写的:“――这个扭动腰身,拖着长长尾巴的“字,像一条舞动的金蛇,它是不是原始的舞蹈符号?

事实上,巴山逶迤的山脉,也是以一种舞蹈的姿式出现在天宇之下的。造物主在创造巴山的时候,想到要赋予它什么样的个性呢?想去想来,最后想到了艺术,那么就让它艺术吧。

在艺术的巴山上,最早出现的人类叫巴人。

巴人最早的舞蹈――也是人类最早的舞蹈――叫做“毛古斯”舞。毛古斯舞是巴人用来与山禽野兽搏斗和围猎动物的舞蹈。它粗犷、豪放,充满了最原始的野性。后来,因为有了与凶禽猛兽搏斗的经验,为了捍卫自己的疆土,巴人开始发明一种舞蹈用于战争。这种舞蹈的名字叫做“巴渝舞”。《华阳国志》载:“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殷人倒戈。”早在殷末周初,周武王伐纣不得,于是请求巴人助战,在牧野之战中,巴人士气高昂,狂歌乱舞,雄风长驱,使殷兵因气馁心惊而倒戈……

天地沉浮,沧海桑田。世世代代的巴人后裔,也就是当今的土家族人民,一代一代秉承先祖遗风,创造了璀璨夺目的巴文化。巴山脚下的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便是一个地道的歌舞之乡。而歌舞之乡最著名的文化品牌当属山歌、南曲、跳丧舞了。它所蕴含的历史人文价值,既是民族心灵、民族性格、民族历史的显象,也是人类文明的载体。然而,终因群峦无际,山隔水阻,这些优秀的文明成果,只能长久地氤氲于山地岩谷,难得被整个人类共享。

这就引出了一位人物――巴氏之子覃发池。

覃发池是在浓郁的民族民间文化氛围中长大的山里娃。他16岁进长阳歌舞团做舞蹈演员,18岁进入湖北舞蹈学院学习。大学期间,他吸收了大量的现代文化,从而对民族民间文化的局限性产生了反思。他认定民间舞走不出民间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现代文化的渗透和关照。现代文化既是先进文化也是大众文化,但它存在的问题也很明显:没有特色。他深信,“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化结合,才能形成中华民族的文化主流。他在想,一种什么样的文化,既能包含鲜活的民族风味,又能迎合现代大众的色香口味呢?

恰逢此时,风靡全国的“北方秧歌”使他受到极大的震撼和启发,他想到了故乡的“撒叶尔嗬”。

毕业后,他主动要求回到了故乡,开始了对“撒叶尔嗬”长达几十年的研究和改进。孤灯苦夜,长路漫漫,他一头扎向民间,与民间艺人同吃同住,不仅搜集到了大量的民间舞蹈素材,自己也成为一位跳撒叶尔嗬的高人。所谓“撒叶尔嗬”,即是土家跳丧。跳丧,是古代巴人的发明,人生走到尽头,活着的人要为他举办盛大的欢送晚会。晚会上,黑黝黝的打鼓匠擂鼓叫歌,赤膊的汉子们踩着鼓点,如猛虎下山,激昂奔放;如山摇地动,狂放不羁……那苍劲雄浑的舞姿,挥洒着土家汉子排山倒海的生命激情;那苍凉幽远的歌声,泻溢着古巴人“天人合一”的宗教意识……

“撒叶尔嗬”的唱词分传统唱词和即兴创作,主要内容为赞颂先民巴人开疆拓土,反映土家渔猎农耕,评说亡者生前功德,歌唱爱情忠贞不渝……其舞蹈动作多为动物形态的模拟,如“猛虎下山”、“犀牛望月”、“燕儿衔泥”、“牛擦痒”、“狗吃月”……

跳“撒叶尔嗬”,比的是阳刚之美。“跳起来!跳起来!拿起斧头乱劈柴,好柴不用榔头打,斧头落地两喳开,你是对手上场来!”俗语中称:“女儿跳丧,家破人亡”。跳丧是土家男儿千百年的专利。舞场上,站在一旁的女娃儿眼睛最忙,东一睃,西一瞟,本来就疯狂的爷儿们,好似干柴见火,那飞光流彩的扫射,刺激着雄性的火焰更加疯狂地旋转升腾。不敢上场的爷儿们,少不了要听些酸话:“不会跳丧的巴门站,眼珠子鼓起像鸡蛋,厨房里喊声喝稀饭,肚子胀得像酒坛。糟蹋一条男子汉!”

这就是巴山的“撒叶尔嗬”。它因其质朴豪放而尽显土家民族本色;亦因其欢快畅达而传承“生死乐天”的巴人精神。然而,这样的舞蹈却因其“只供丧葬使用”的历史定位和单一的民族地域特色以及女人、儿童禁止上场的禁忌而限制了它的传播。在对“撒叶尔嗬”经过几十年的研究之后,一个大胆的想法在覃发池心中升腾:他要打破千年传承,将“撒叶尔嗬”改编成不分男女,不分民族,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人都能跳的群众性舞蹈。经过反复思考,他决定将这种舞蹈定名为“巴山舞”。

在经过千百次编导、排演之后,覃发池将巴山舞定为四个舞段共10分钟。音乐则是根据传统的“十八摸”改编而成。舞段分别是“百凤朝阳”、“半边月”、“风摆柳”、“喜鹊登枝”……音乐明快,动作简易,既能强身健体,又能运神炼心……

当他怀着忐忑不安的心理将新编的巴山舞在两个乡镇文化节上作试验演出时,没想到受到热烈欢迎,并迅速风靡全县――

农家院落的老槐树上,录音机荡荡悠悠,弯弯的调儿挽着炊烟,在田畴的上空袅袅飞旋,围着槐树踏歌而舞的,是一家祖孙三代……

城镇窄窄的巷子里,行走的人们扭着屁股,闪着腰杆,踏着节奏,一步三摇……

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无论在山地还是平原,只要舞曲响起,撑锅铲的大嫂便会扯下围裙;背山货的汉子就会放下背篓;坐着的汉子立即弹起,行走的小妹开始摇身……哈哈,跳啊,呜嗬!跳啊,呜嗬!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舞蹈,何以具备这样的魔力?它是千锤百炼的民族精神的升华,它滋养生命,外化诗情,它凝聚着一个古老民族的精、气、神。在这样的音乐中呼吸,你会感到丽日蓝天,天人合一;在这样的舞蹈中行走,你会感到大道无边,生命畅达……

尤其是在广场。

“广场”――一个没有任何诗意的名词,听起来就像“电杆”、“马路”一样乏味。但现在,它如爱河奔腾,诗意盈盈。在它的头顶,是彩绸一样飘荡的音乐,仿佛伸手一抓,就能握住满手旋律……

音乐之下,万人舞动,如河水奔流,明丽畅达,如山脉起伏,风潮跌宕……人们舞着,在无边的诗意里,感受人类亘古不变的大美:生命、爱情、自然、健康……

先前,他们不是这样生活的。他们劳碌奔忙,养家糊口,年复一年……是巴山舞曲把他们从一扇一扇封闭的斗室引向广场,让无数陌生的手情不自禁地拉到一起,他们相互微笑、理解、交流……这里只有真诚、信任,没有阴谋也没有欺骗;这里只有爱情、亲情,没有自私也没有邪恶……

来吧,让巴山舞洗涤你曾经俗恶的灵魂;来吧,让巴山舞驱走你曾经厌世的忧伤……

巴山舞火了!

长阳火了!

覃发池火了!

山里山外,有这样一句话开始流行:巴山舞曲一响,脚板就滋滋地痒。

中国当代著名舞蹈家贾作光三次来长阳考察巴山舞,称巴山舞是民族灵魂的外露,长阳形象的大使,是东方“迪斯科”。

1982年12月《舞蹈》杂志发表资深记者赵景深的调查报告《长阳“巴山舞”调查报告》,由此引起中国舞蹈界高度重视。1995年民族舞蹈家、湖北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覃发池被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东方之子”栏目专题推介。

1996年,湖北电影制片厂摄制巴山舞记录片《锦绣长阳》,巴山舞开始走向全国。

1997年,《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分别以《巴山走出巴山舞》、《中国盛行巴山舞》为题发表长篇通讯。同年,巴山舞被邀请参加在广西南宁举办的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金奖折桂。

同年,巴山舞应香港市政局邀请赴港表演,表演一百多场,场场火爆,并在香港掀起“巴山舞风”……

2000年10月,长阳巴山舞荣获全国社会文化领域政府最高奖――“群星奖”金奖。

2001年4月在中国三峡国际龙舟拉力赛闭幕式上,数千人齐跳巴山舞的宏大场面和欢快气氛,给中外宾客留下了深刻印象,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张发强观看表演后,认为长阳巴山舞完全有条件以体育舞蹈的形式走向全国,并向省体育局和宜昌市体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提出了将“长阳巴山舞”推向全国的建议。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袁伟民、党组书记李志坚亲赴长阳对巴山舞进行考察……

宜昌市委、市政府,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对巴山舞的推介工作十分重视。市委书记孙志刚在市体育局呈送的“巴山舞推介报告”上如是批复:“请成国同志(笔者注:文成国,时任宜昌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牵头组织,一定要实现将巴山舞推向全省全国的目标。”

眼下,在整个宜昌,一种学习巴山舞、推介巴山舞的热潮,正此起彼伏,如日中天。宜昌人民翘首企盼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能有巴山夷水古朴的旋律和巴山儿女矫健的舞姿……

巴山,不再寂寞,不再封闭。她正舞着走向世界……

(原载《舞蹈》杂志200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