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周立荣散文 §第九章 一个企业家的人文情怀

一个人的成功,可以改变一代人的命运;一个企业的成功,可以影响几代人的心态。短短5年,从5.8亿元到60亿元,从一个宜化到再造10个宜化……年轻的宜化集团董事长蒋远华以其“平等、自由和自尊”的人本理念倡导和谐经营,打造企业文化,不仅使宜化集团披上神秘的梦幻色彩,也使一个理想主义者的人生之路放射出夺目的青春光耀!

蒋远华是那样深爱他的宜化,那样深爱宜化的每一名员工。他比谁都清楚,是成千上万名朴素而真诚的宜化人承载着他的抱负,放飞着他的梦想,实践着他的思想,分担着他的痛苦……在宜化最艰难的时期,是身后无数道信任、坚定而又深情的目光照亮他坎坷的前路,是无数双有力的臂膀簇拥他涉过一道又一道险滩。他在山乡长大,身上流淌着最朴素的亲情。太多的感动,使他在意念里把员工当作了亲人,他要让亲人们过最好的生活,住最好的房子,让亲人的孩子们上最好的学校……

如今的宜化,万众同声,一呼百应,生机勃发,蒸蒸而上;如今的蒋远华,叱咤风云,激情澎湃,胸怀大志,光彩照人。然而有谁知道,一个年轻企业家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洒下的斑斑血泪和历经的一段又一段悲苦的心路历程?

辉煌而喧闹的后面,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寂寞和孤独。尼采说过,一个伟大的思想者,注定终身与孤独为伴。不难想象,在宜化文化形成和实践的过程中,在无数个漫漫长夜里,一个年轻人久伫寒窗,凭听内心思想裂变,新芽破土,观念爆破的声响。有谁能够理解,一种思想的形成,必须要经历绝望、痛苦、毁灭和再生的过程。十月怀胎,蝉蜕期中,这是生命的规律。蒋远华无论怎么优秀,他都无法逃脱心灵必须要经历的千万次伤害和千万次磨难。

许多时候,我猜想,他会默默地流泪。他会躲在暗处,独自对着自己的灵魂诉说难以言述的无助,面对一座又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所有的人可以畏惧,可以沮丧,可以后退,但是他不能!他甚至不能把一丝一毫的忧虑挂到脸上,因为他明白,他的情绪是风向标,无论心里多苦,他都要告诉所有人:他快乐!无论前路多难,他都要对所有人说:没事!风雨过后是彩虹!现在,当他把一座又一座险峰甩到身后,眼前一马平川,霞光万道时,他想告诉所有人,他所做的一切,不是为了金钱和名利,而是为了消除歧视、冷漠和仇恨。他想用行动证明,平等、和谐、自由和尊严才是他人生的终极追求。然而,在这个喧嚣的社会,在这个极度个人化和私欲化的时代,除了他相濡以沫的职工,有几人能读懂他的内心?理解他的所为?

他出生农家,贫瘠和艰辛是他最早的人生体验。有幸获得这广阔的人生舞台,他感恩上苍,感恩社会,感恩时代,感恩所有爱他的人,感恩那片养育了他而又把他送出了山门的狭小而深情的乡土……没有谁比他更懂得化肥对农村多么重要,对乡土多么重要,因此他最初的理想,只是为农民生产最好的化肥;而现在,最好的化肥已不足以满足他远大的抱负,他想让土地生长自尊,农民享受平等,文明没有界线,人格没有区分。他深深懂得,当今社会,一个有思想,有政治抱负的人,前进的道路不会平坦,非议、谩骂和指责只是微风细雨,而帽子、棒子和铐子随时都有可能从天而降。一个坚定了信念的人,他心无旁骛,等闲视之。他也懂得,人生苦短,生命有限,激情的透支和生命的燃烧不可回避。于是他反复吟唱《康熙王朝》里那句著名的歌词:真想向天再借500年!

然而,蒋远华是快乐的。这种快乐不是高额年薪和奔驰轿车,而是他创造的宜化文化在打造了宜化经济奇迹的同时,正通过各种渠道向整个社会辐射,影响和改变着多个阶层的各类人群。

这是一个思想者的欣慰。

但是我要说,一个思想者的终极目标,不是仅仅打造一个百亿企业,而是为人类文明留下不可抹灭的精神屐痕。

这使我想到美国硅谷。想到驰名世界的硅谷理念:把沙子变成芯片,把芯片变成思想,让思想影响人类。

我还想到美国社会的流行语:要么在硅谷,要么在去硅谷的路上。

那么,我们什么时候流行这句话:要么在宜化,要么在去宜化的路上。

(本文摘选自作者《性感宜化》一文)

天下父母

7月,在遥远的欧洲,在举世闻名的巴黎红磨房艺术中心,我看了一场号称世界最精彩的歌舞表演。令我震撼的,不是它展示了人类顶级的声、光、电技术和服装、舞美以及演员的艺术表现力,而是其中一个节目,一个名叫《天下父母》的小品。

故事其实很简单:一个乞丐的儿子当了总统,上任第一天,便下令将全国乞丐招进大内。他对手下说:“天下乞丐都是我的父母,一个连父母都不能养活的人,配作什么总统!”一些乞丐以为有诈,不愿离开街头,总统便颁布统一说服语:“母亲,我们回家。”从那时开始,乞丐逐渐从欧洲绝迹。

令我感动的,不是这个艺术化了的故事,而是这个节目的名字。它使我想到遥远的国土上我遥远的家乡,想到家乡那位名叫马尚云的年轻县长。

记得是两年前的一天,县里召开人大会选举县长,尘埃落定时,市里过去的几位作家朋友上前祝贺,刁钻的作家们挖空心思为难这位刚刚当选的年轻人。其中一位作家问道:“此时此刻,你想得最多的是什么?”

“母亲!”县长平静地说道:“我满眼都是戴草帽的人。”

接着,他给作家们讲了他深埋心底的一个情结。他出生在鄂西巴东一个偏远贫困的山村里,17岁考上大学的时候,故乡留给他最后的影像,便是山路上扛着锄头,戴着草帽的母亲的背影。在他的记忆里,母亲似乎从来都没有摘过草帽。是烈日、山路、庄稼和草帽共同构成了母亲全部的人生,每每思念母亲的时候,他眼前最先出现的总是草帽。现在,他当了县长,对草帽特别敏感,看见所有戴草帽的人都像他的母亲,他最大的心愿便是为所有戴草帽的人消除贫困,也许他做不了最好的县长,但他会竭尽全力做一个最好的儿子,用毕生的精力去报答戴草帽的母亲们……

说完,他哭了,在场的作家们也都泪流满面。如果所有的县长都以儿子的心态去对待人民,那么,所有的人民自然也会以爱戴的姿态来尊敬县长。

我们等您

写作这篇短文时,正值明年度报刊征订季节。在《三峡文学》重庆工作站那间临江的办公室里,我看见窗外的树叶悄然飘零,而感动,正一朵朵怒放。

一年前的今天,《三峡文学》全面改版并构筑各种网络在全国各地发行。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这本“生命+爱”的读物,已然和全国近20万读者建立了深厚的情感,她稚嫩而匆忙的脚步,踏遍中国每一个角落,在寻觅知音的旅途上,她以明丽灿烂的微笑和贴近生命人性的追求而赢得千山万水的善待和千家万户的关爱。她感动过多少人?又被多少人感动?我们只能套用一句流行的美文:阳光打在你们脸上,温暖留在我们心中。亲爱的读者,在这样一个幸福的时刻,除了为您祈祷为您祝福,我们别无选择。

2006年,面对这么多相识相知的朋友,任何自我标榜都显得多余,我们只能说,我们将更加努力,以从未有过的生命激情走近您的生活,抵达您的内心!我们将调整定位,以“品格男人”为表述对象,它浪漫,但不失铁血本真;它尖锐,但不悖良知道义;它纪事,但篇篇煽情美文;它冷峻,但字字如歌如泣。它竭力展示和探寻品格男人博大的胸怀,高超的智慧,情感的暗流和博弈的风彩;它为知识女性标帜精神英雄,营造梦境家园,塑造品格偶像,指点心灵归途。

它的宗旨依然是“生命+爱”!

顺便说一句,如果您去邮局,千万别忘了本刊邮发代号是38-306;也顺便提醒您,本刊征订热线是0717-6243332。

我们等您。

欧行杂记

在欧洲,无论走到哪个国家,你都可以见到拿破仑的影子。拿破仑的故事,在欧洲的漫长时空里弥漫。

现在,在巴黎香榭丽舍大街,拿破仑当年修建的凯旋门下,一个法国青年正在激情飞扬的向各国游客讲述拿破仑英勇而传奇的人生。对于饱受过二战蹂躏的中国人来说,我们对这位青年的夸赞嗤之以鼻。无疑,拿破仑的名字,是每一个热爱生命的人心中永远的忌讳。然而,当那位法国青年讲到拿破仑两则生活故事时,我还是不由得被感染,并由此而生发对人生的思悟。

在一次行军途中,拿破仑的贴身卫兵为救拿破仑而不幸落马,整个身子落入悬崖,幸亏一根树枝挂住了他的衣袖,使他没有跌入万丈深渊,生死之际,卫兵拼命呼喊拿破仑救命,拿破仑看了一眼结实的树枝,突然举枪对准卫兵的脑门,励声吼道:“你若不自己爬上来,我就一枪打死你!”卫兵见求救无用,只好用力自救,于是使出全身力气奋力一跃,终于攀上了悬崖。

拿破仑当了皇帝后,有一次约几位大将到郊外赛马,正扬鞭畅奔,他的赛道突然被几位乞丐挡住,卫兵们举枪喝斥乞丐闪开,拿破仑却放慢马速,命令卫兵们和他一同绕道。并大声说,请尊重弱者!

拿破仑逼迫落下悬崖的卫兵自救,是想告诉他,自己的生命,应该由自己负责,只有尊重自己生命的人,才有可能成就大业,否则,生命有什么意义?

拿破仑给乞丐让道,喝令尊重弱者,在他看来,地位的高下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弱者和他同样拥有生存的权利。

又怎一个”谢”字了得!

面对镜子,苍老的是我们的脸,不是时间。

谁说过这样的话,已经记不太清。但是在2005年的岁末,我忽然想起这句话来,一抹忧伤涌上心头。时间无错,她永远年轻,当她轻盈舒缓的脚步每天从窗前走过,树叶一片片纷飞,日历一张张飘落,我们也一天天老迈,一时时惶惑,一阵阵紧迫……

此时,似乎有很多话要说,但又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希望和憧憬,曾经是我们最美的承诺,但是年复一年,豪言;口语总是成为幻觉。艰辛与困苦自不必多言,牵挂与乡愁也曾无数次说过。大家都在变老,大家都不快乐,唠唠叨叨诉苦,总觉不太道德。想来想去,还是一个“谢”宇贴切,然而,又怎一个谢宇了得!

但是,还是要说,说我深深感激2005年订阅了《三峡文学》的每一位读者。这里特别要说的,是我的家乡长阳,一个山区小县,每年竟有两千多人订阅《三峡文学》。我知道,家乡并不富裕,还有许多人读不起书,看不起病,上不成学,但是他们每年都会挤出钱来订阅这本薄薄的刊物,阅读《三峡文学》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一种生活。不是《三峡文学》高贵,更不是家乡人民钱多,实在是乡情似海,时时刻刻,恩泽于我!许多时刻,面对一张张从乡土上飞来的订单,我真是无颜以对,惶惶恐恐,伤心难过r当然,对一本刊物来说,我的感激还要撒向全国,《三峡文学》既非名刊大刊,也非政要媒坛,它只是山涧流淌的一泓溪水,峡谷怒放的一束樱花,却有那么多善良的读者亲近她,关怀她,呵护她,使她从弱到强,从小到大,这一份感激,岂能用一个”谢”字打发!

在2005年即将谢幕的时候,我还要感激的,是身后这只团队,他们是一群沙漠上的骆驼,一步步跟紧着我,在无边的荒漠上跋涉,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爬起,一次次绝望,又一次次振作,困难时,他们使我自信;兴奋时,他们让我冷峻;惶惑时,他们使我坚强;痛苦时,他们让我快乐……我常想,人生真是一种天意,一种缘份,和这么好的人在一起工作,既是再苦再累,也觉不枉此生!此时,我只想告诉他们,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没有你们,我无法行走,无法呼吸。我是多么留恋这样的时光,无论风雨雷电,泥泞沼泽,我们始终肩并着肩,手拉着手,昂着头,唱着歌……

而这一切,又怎一个”谢”字了得!

艰辛又一年

依照历来的做法,在旧的一年即将过去,新的一年就要到来之时,在一本刊物的扉页上总要说上几句好听的话,例如“辉煌”、“希望”什么的,变象地吹嘘吹嘘自己在过去的一年里如何如何,做了多少多少成绩,对党和人民的贡献如何如何的大;也要对未来作一些虚拟的展望,象“号角已经吹响”,“希望就在前面”……

这是传统的做法,经验的做法,大家的做法。

然而,我们不能,《清江潮》不能

要说在旧的一年里没有做出成绩,白拿了人民的薪水,那是假的。别的不说,几本滴着心血和汗水的刊物;一个烫金的“湖北省优秀文联”证书和一个省级“作品编辑奖”奖证足以评说文联三同胞的功过。

要说对未来没有希望,对所从事的事业产生了厌倦,那也是假的。自从命运一步步地把我们逼进了书斋,我们便把全部的人生托付给了所钟爱的文学。我们还得干下去,必须干下去。

那么,是什么原因冰凉了我们曾经昂扬的激情;遮挡了我们梦想眺望的曙光?一句话,就一句话:我们太难了!

我们究竟有多难,难到什么程度,局外人恐怕维以知晓。别的不说,《清江潮》一年要出四本,纸张一天天涨价,印刷费一天天上浮,四本刊物,就得要四万块钱,四万块?我们到哪里去弄?

弄不到钱就出不了刊,出不了刊新闻出版局就得问你个为什么?答不出来刊号就有了危险。为了抢救刊号,为了保住全县三百多业余作者这块唯一的“自留地”,我们只好硬着头皮弄钱。烧香、瞌头,求社会赞助,可到头来人家说:没钱!或者来一句:都什么时候了,还干这事!找县里,县里也难,想想,工厂的烟囱都快冒不出烟来了,那么多人等着发两月前的工资,也是。然而,我们感谢县长,不集约他多难,每次我们找他,他都热情接待,而且每次都表示,要不是他的关心和支持,我们早就垮了!

我们不能垮!不管多难,我们都得干下去!一个民族的文学艺术事业在我们祖辈手里传承了几千年,不能在我们名下丢了!

然而此刻,不论是回忆过去还是展望未来,我们都只能说:艰辛又一年!

寻找我们的家园

――致资丘同胞

“千万里,千万里扯不断我那思乡的情;千万里,千万里追寻我那漂泊的魂……”

这是一支忧伤的歌。我们唱着歌,流着泪,是因为清江浪潮淹没了我们的资丘,是因为资丘古镇扯着我们的情感……

资丘资丘,我们的家园!资丘资丘,我们的血缘!

我们怀念资丘,是因为我们在那里出生,在那里长大,是资丘悠远的历史教会我们懂得了人生的深遂志苍凉,是资丘古老的文化孕育了我们博大的精神与智慧,是资丘伟岸的山峦煅造了我们坚强的个性与品格,是资丘温暖的悄胞孵热了我们希望的今天与明天……天涯海角,人世沧桑,资丘给予我们最宝贵的东西,不仅仅是养育了我们生命的乳汁,更重要的是教会翼下雏鸟怎样去做一只真正的雄鹰和一名合格的水手,去战胜头顶的乌云与风暴,驶向阳光灿烂的长空;去越过风颠浪簸的险滩,抵达风和日丽的海岸……

今天,我们站在清江岸边遥想水底家园,那份怀乡情结亦如清江之浪拍打心房,又如游丝千缕缠心绕肺九曲回肠。泪眼漱漱,依稀见得到石板街头“讲古”的老伯,吊脚楼前卖茶的大娘,还有李篾匠临街的“李氏篾铺”,酒馆里聚会的江西老乡……夕阳下,子归啼血是老母声声唤儿归来;秋风里,落英纷纷是游子怀乡断肠!

同胞们,请不要忘记资丘!那里是我们的根啊!有我们童年的歌谣和祖父地坟墓,有我们启萌的学堂和背脚的山道,还有沙滩上打鱼的木船,双桥下爱情的故事……

资丘,没有消亡!家园,没有流失!她在历史的深处,灵魂的深处记忆的深处。古镇资丘虽然已淹没在库底,但是在改革的浪潮中,一个崭新的资丘巍然屹立在清江岸边,我们怀念她,是要更加振奋我们的民族精神,激发我们的斗志,为建设繁荣昌盛的资丘去拼搏,去奋斗,让我们心心相约,用笔、用歌、用诗、用画去寻找……

《怀念资丘》征文组委会

一九九五年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