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论、认识论、价值论
听起来很荒唐的问题竟然就是哲学
虽然本书之前有过“伦理学是哲学的一部分”的论述,但对于这一点需要再稍做说明。
对于“哲学是什么”的详细解说虽然不是研究伦理学的重点,但简单地说,“哲学就是对事物进行深入思考”。
如果真正深入地、透彻地思考的话,不知不觉就会到达比这更高,仅靠根源性的考察不可能达到的领域。那么,究竟“事物”是什么呢?“事物”可分为“物”和“事”,那这些究竟又指什么呢?“物”指“某个东西”,指其存在。“事”指“事情”,发生了、做了什么的意思。那么,“存在”又指什么呢?“发生”又是什么呢?“某个”指什么呢?“做”又是什么呢?也许会有很多人认为:思考到这个程度有什么用呢?但是,这就是哲学,不断提出问题的就是哲学家。
很久以前,有一个哲学家叫莱布尼茨,他在数学方面的成就也广为人知。他提出:“为什么这个世界有东西存在,而不是空无一物呢?”也就是说,研究存在是为什么,不是空无一物又是为什么。如果神创造了世界,那么神若不创造的话,世界就不存在。那么,不存在这样的事情不也是可能的吗?
小知识
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德国哲学家、数学家,通晓百家的巨匠。被誉为17世纪的亚里士多德。对于通常认识到的原子论,即由于运动导致相互作用为基本属性,莱布尼茨提出,世界是由不相互作用的原子即单子的“预定调和”作用构成的。在数学上,他因与牛顿分别单独创立了微积分法而广为人知。
这不就是看起来似乎有些可笑的“根源性”吗?但这就是哲学,莱布尼茨提出的问题可以说是标准的“哲学性提问”。
需要关注的是“存在”和“认识”
关于这类问题,我想对其思路的展开进行些许回溯。
本来这些问题如果探究到底的话,就会产生“存在”是什么的发问。“存在”这个词语在古希腊语中是“本体”(on)。另外,“逻辑”的词源也同样来自古希腊语,“理性”一词同样也是。也就是说,探究“存在”的学问,是与“逻辑”和“理性”紧密相关的。
实际上,这也被引入现代英语,产生了“ontology”一词。日语中将其固定翻译为“本体论”(存在论)。也就是说,哲学的问题就是存在的问题。或者可以说,哲学的核心在于存在论。
但是,在此读者们应该就会产生疑问了。依据本体论,事物的真相即使已相当明了,也还是会存在“那真的就是事实吗”这样的疑问。即使已明确了事物的真相,但知道它的是人类,了解的内容也只是基于人类已有的知识。只要是人类的认识,就会产生谬误。那么,这些谬误又是怎么产生的呢?反过来说,怎样做才能消除谬误探寻到真相呢?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将知识分为“信念”和“知识”。信念就是“不见得与事实相符”的认识;知识就是“与事实完全一致”的认识。另外,柏拉图把存在的这个东西、存在东西的这一事实称作事物的理念。
小知识
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前347):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弟子,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他创办了“akademeia”学校,这也是后世高等学术机构命名使用的“academy”(阿卡德米)一词的词源。柏拉图遗留下来的著作多以会话形式为主。他不仅在哲学方面贡献巨大,对后世的文学也产生了深远影响。英国数学家、哲学家怀特海对其的一句评价非常有名——“西洋哲学是对柏拉图的数量庞大的注释”。
能引领人们到达这个理念的是知识(真理性知识),柏拉图认为有必要确立一个独立的方法论——知识的理性。这也被引入了现代英语,有了“epistemology”一词。此词已固定翻译为“认识论”。
如此,哲学被看作由“存在论”和“认识论”构成的学问。但是,此处有最为重要的一点被忽略了。
哲学的第三个领域——“价值论”
“存在论”和“认识论”同时作用的对象是“事物”本身以及事物本身那般的“事实”。所谓事实,就是我们正常用“……就是……”或“……即……”来表述的东西。但是,我们的世界,并非所有事物都是用“……就是……”或“……即……”来表述的。
关于这一点,回顾一下我们的日常生活就能立刻明白了。
通常来说,我们的一天都是从起床开始的。如果睡得非常好,那么起床后就会神清气爽,这样当然是没问题的。但如果醒来后还是很困,总想继续睡的话又当如何呢?虽然很想继续睡,但那样的话就会迟到。因此,自己暗下决心“必须”起来,然后开始起床。时间太匆忙了,干脆不吃早饭了。但是,不吃早饭后面可能会饿,内心想着还是吃了早饭“比较好”,因此匆忙吃了早饭后出门。这时感觉要迟到了,平时乘坐的公交车可能赶不上了,于是小跑着去往车站。
仅这么一小部分的描写,大家应该发现我们没有用到“……就是……”和“……即……”这类的表述。特别是我们有必要做一些选择时,就会表现在为寻求选择的基准而对其进行某些评价。对于“想要再睡一会儿”的欲求,“不能迟到”这一规范就成为选择的基准。这样无数次地反复进行这些微不足道的选择,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
那么,如果我们的世界全都是由表示事实的“……就是……”和“……即……”所表述的事情构成的,那又会怎样呢?那将是一个被编写好程序没有任何选择余地的世界,我们不再是人,而将等同于机器人。
如此,我们能够明白,构成人类社会的不完全都是事实,还有对事实的“评价”和做出评价后可以进行选择的阶段。这些才是人类能够真正成为人类的缘由所在。
所谓评价,就是研究被评价对象的价值是什么。这个“第三领域”就是被称为“价值论”的领域,它同存在论、认识论一起形成了哲学的一个领域。
伦理学应属哪一个领域?
那么,本书所研究的伦理学应该属于哪一个领域呢?它属于第三领域的“价值论”领域。这是因为在伦理学中的“善恶”就是明确的价值本身。
但是,并不能说价值论就是伦理学。因为价值中还存在美的价值,以及类似以单纯的有用性为基准的这种从伦理性角度很难评判的价值。因此,可以说伦理学就是探究道德或者伦理性价值的“价值论的一部分”。
这样看的话,可能会感觉伦理学所研究的对象范围很狭小,但其实与之相关的哲学是一个很庞大的学问。虽说只是哲学的一部分,但它关系到人们能否成为优秀的人。这种能够直接追问“人类是什么”的学问才能够被称作伦理学。
小知识
斯多亚学派:是芝诺(zeno,约公元前336—约前264)所开创的哲学学派。以禁欲主义为宗旨,将伦理作为义务体系展开论述,可以视为康德提出的义务论的先驱。它是古代最成功的哲学学派,后又成为古罗马帝国公认的官方哲学。其中有代表性的哲学家有代表罗马的雄辩家西塞罗、帝王哲学家马可·奥勒留、塞内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