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的可能性
伦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人和社会两者应有状态的学问。同时,它把“应该”称作“规范”。因此,也可以说伦理学是研究规范的学问。
研究个人规范和理想社会,也就是研究此刻过后将要到来的未来的状态。每个研究人员都要以自身生活的应有姿态作为立足点。一切研究抽象的、根本不存在的“人类”行为,都不足以被称为伦理学,只有在日常生活中,研究真实存在着的事物和人的行为,才是伦理学。
因此,在伦理学中最重要的是,不要将自己“束之高阁”。希望别人那么做,而自己不想遵循的则不是伦理学。在伦理学中,一定要有“当事人意识”,即思考:“如果是自己,会怎么做呢”,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如果现实中自己不做,还假设自己会执行的话,人们就会认真地思考其可能性。这个“真情、诚实”正是伦理学的关键所在。伦理学要求人们,说的话不背离自己的行为,最大限度地追求“言行一致”。
这一点使得伦理学有了一定的制约。这种制约就相当于伦理学理论的“实行难易程度”。伦理学的规范,必须处于一定难易程度的范围内。不论是多么完美的规范,如果标准过高,即使想要付诸行动以求达标,也很难执行。
特蕾莎修女【1】之所以受到大家的尊敬,是因为她做了我们常人不能做到的事情。即使我们宣扬“应该像特蕾莎修女那样”,多数人也是没办法执行的。我们说话之前要先问问自己能否做到,如果连自己都无法做到,那么说这样的话是不负责任的行为。
当然,可能会有人说自己能够做到。但是,也还有别人做不到。伦理学说到底还是一门以诚实为主旨的学问。如果说“应该是那样的”,那就是真的希望它能够那样。为了变为实际希望成为的样子,那就必须让多数人都能够“执行”。虽说不把自己“束之高阁”是好的,但多数人都达不到的精英主义也是不可取的。
成为伦理学基准的并不是哪儿都不存在的抽象的人,而是随处可见的人,被称为“大众”“百姓”的人。他们虽然不能付出超人般的努力,但是只要想做就会努力进取。伦理学的制约就在于,其理论是必须停留在“普通人通过一般性的努力就能够实现”的范围内。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制约,它的理论才带有现实意味。本书后面会针对具体的规范进行研究,但是我依然希望大家能够时刻牢记这个制约范围。
【1】特蕾莎修女:又称作德兰修女、泰瑞莎修女,是世界敬重的天主教慈善工作者,主要为印度加尔各答的穷人服务。特蕾莎修女于1979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