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追寻丢失的精神:当代文艺热点对话及评析 §质朴文字叙说的光荣与梦想——评刘永治将军《军旅生涯50年》

2009年的岁末和2010年的岁首,我用跨年度两天半的时间,细细品读了刘**将军这部叙述他军旅生活的浩浩长卷——《军旅生涯50年》。循着作者的成长足迹,沿着一个农村青年从中原鄢陵故土出发的那条乡间小道一路前行,先是风雪长白山,练兵松江岸;而后是走马沂水河,驻守太行侧;再后是率兵大江南,挥戈大西北,作者50年军旅人生的脚印,几乎遍及了大半个中国。其间经历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自然灾害和政治狂热的岁月,经历了改革大潮的兴起和中国走向崛起的难忘年代,直至跨进21世纪后历史大变迁头十年。这期间,作者由一个蓬勃朝气的热血青年,也一步步走向成熟,成为一名优秀的指挥员,直至最后成为共和国的一名上将,在人民军队的高层决策机关为军队现代化建设运筹帷幄。表面看来,《军旅生涯50年》叙述的是个人成长史,但细细品读,你就会发现,作者单线条的叙述中,背后映衬的是风逐潮涌的整个时代。因此,作者叙述自己人生军旅岁月的光荣与梦想,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在为他经历的那个时代和那段历史存照,这就给作品增添了历史的价值和意义。

阅读这样一部记录军旅人生的著作,会给我们以多方面的历史反思和人生启示。

首先,这部书之所以给人读之欲罢不能的感受,在于它质朴无华的朴实文风。实事求是地说,如果从严格意义上的文体来要求,《军旅生涯50年》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学作品,作者不过是将自己50年的军旅人生,像唠家常一样如实地回忆记录下来,内容不加修饰,不事雕琢,但正是这样一种自由的叙述方式,读之却有着非同寻常的感染力。谈到回忆文章的写作,人们常常有这样一种感觉,有的传主在文章中总愿展示自己过五关斩六将的辉煌,总想向读者说说自己光彩的部分,好像自己是个与生俱来的英雄。特别是后来成为声名显赫的大人物后,总要给自己的人生涂抹上神秘怪异的五彩霞光。殊不知,这样做恰恰损害了作者形象。也就难免让读者常常给此类读物以批评,甚而怀疑它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或许正是对这类现象的深有感触,此书作者刘**将军在书中着力展示的是自己平凡的一面。他力求用最质朴的语言向人们叙说自己人生往事,所以读者读其文章好像面见自己熟知的邻家大哥,感受的是一种亲切和家常。他写自己故乡的那个村庄,是典型的普通中原小村。他写自己当初参军的目的,更没有什么气壮山河的豪言壮语,原因有二,一是因为受了两个抗日人物的事迹感染。一个是自己鄢陵的同乡国民党军旅长陈德馨,他在鄂东黄梅岭战役与日军血战中血洒战场,另一个就是在中原闻名遐迩的新四军名将彭雪枫。他们的事迹,作为中学生的刘**印象极深。除此之外,他参军的另一个最直接最现实的目的,那就是“当兵不至于吃不饱肚子吧”,在三年自然灾害最严重的1960年,这是他及很多青年发自内心的从军动机。照他的话说:“晒不死的葱,饿不死的兵。葱的生命力相当强,即使晒蔫了,埋到土里照样能活。国家再穷、再困难,当兵总得给饭吃,不然哪有气力扛枪打仗?”一个是受国民党旅长的感染,一个是当兵为了吃饱肚子,单这两条,就不符合“英雄少年便不同凡响”的成长规律,一般来说,肯定会被当负面和落后因素挥笔删去。是的,一个长在新中国的有为青年,怎么能以国民党军官作榜样,并且把吃饱肚子作为当兵动机呢?在更多的人看来,这会损害传主形象。但永治将军如实道来,将自己的内心世界活脱脱地展示给了读者。而正是这样一种心灵道白,把一个真诚而真实的人物展现在人们面前,让人觉得其形象可爱,其言语靠谱。这不禁让我想起60年代我当兵到部队的记忆,虽然与刘**将军参军相隔9年,但把为吃饱饭作为当兵动机的新兵当时依然大有人在,第一顿饭一个新兵战友暴吃8个馒头的虎狼之相,让我今天读起刘**将军参军动机的自我描述来,感到格外的亲切和真实。而唯有真实,才能真正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才能真正产生感人的力量。

作者这种不虚美、不隐丑的求实精神,同样反映在他对父辈的记述中,当父亲听说自己的儿子要去报名参军时,坚决予以阻止:“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你当什么兵啊!再说,眼下形势这么紧张,部队有可能要打仗了,打仗是会死人的。你现在去当兵,太危险了。这兵你不能当。”这不是一个典型的落后农民的形象和语言吗?这与将来要产生高级将领的理想家庭是多么不协调呀!怎么能这么写呢?放在任何一个人身上,都可能毫不犹豫地删去,但刘**将军照实记述,父亲就是这样说的嘛。在当时故乡,夜里经常有国民党***进犯大陆的飞机从自己村庄上空飞过,并且广播里经常有中印边界的局势紧张消息公布的背景下,一个没有多少文化的纯朴农民,当听说自己正在上学的儿子要报名参军时,这是最直接最现实的反映。或许在这里传主完全可以让父亲说几句豪言壮语,表一表他送子参军从军报国的决心,但作者没有那样做,因为那样虽然显得时尚新潮,但如果那样写,写的就不是一个真实的父亲了,可能是一个臆造和粉饰的父亲。作者的这种求实存真的作风,这种质朴真诚的风格,自然也体现在他处世做人的人生态度上,当然,也必然体现在以后他带兵治军实践上。书中记述的这样一件事,给人印象颇深。1964年,在军营已展露才华的刘**提干了,这对于一个普通农家子弟来说,无疑是跨上了军旅仕途的第一级台阶,展现在他面前的将是一条光明而辉煌的坦途。然而考验也随之到来:上级某首长把自己漂亮的小姨子、某医院的一个护士长要介绍给他处对象。还有,一个又一个年轻女干部和城市女青年通过各种关系,把爱的绣球抛向了他这样一支“绩优蓝筹股”。可是,作者在中原故土还有一个等了他两年的农家村姑哩!这实在是一个艰难的抉择,而对于不仅渴望经济翻身也期待政治进步的作者,的确也要费番思量,如果把对象选在军营或城市,预示着他人生路上将少了不少农村拖累的包袱。此时,他或许犹豫过、徘徊过,但最终他与故乡的村姑结为连理。他叙说这段往事语言很直白:“兰英这人也长得不错,思想上追求进步,对父亲又那么孝顺,是难得的好姑娘,我没有理由不娶她呀!”自然,这种选择,也是作者人生道德和价值取向选择,表明了他此后的军旅路上面对种种诱惑时从容淡定的人生态度。

这部作品与一般的回忆录不同,之所以给读者以别开生面的感受,除了质朴语言叙事所产生的审美感染力之外,还在于作者作为部队一线带兵人,他的经历切切实实给更多的带兵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从一个普通士兵,他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来,最后成长为共和国的一名上将。他的经历,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后一批和平年代的新的高级指挥员的成长史。作为由革命战争年代向建设现代化军队过渡时期的带兵人,他的经历中既传承着打江山的老一辈革命家身上体现的光荣传统,又具有当今新一代军人锐意进取和创新精神。作为一线带兵人,不仅需要丰厚的书本知识,更需要切实管用的实践经验,要研究士兵,研究部队,要切实总结出一套带规律性的东西来。刘**在士兵到将军的台阶上几乎一步不落,他在连、营、团、师、集团军、大军区各个岗位上当过主官,而其中更多的时间是在一线部队带兵。不论是1964年的全军大比武,还是在钢铁连淬火,不论是勇赴炮兵团排难,还是统领铁军铸雄师,不论是带兵会战骆马湖引水渠,还是后来改造人工天河红旗渠,作者叙说的是一幕又一幕生动感人的场景,一个又一个让人过目不忘的故事,留下了他成长的轨迹。在赴炮兵团任职一节的叙述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指挥员面对困难无所畏惧的决心和勇气。当时他去的炮兵团是一个军区有名的软懒散的老大难单位,作者在赴任的路上问干部股长,团里哪个连队问题最多,干部股长说五连问题最多,于是他干脆行李一卷,便在五连住了下来。团长及其他领导纳闷,这新来的政委怎么办公室不进,一下子便钻进连队呢?当他说明了“连队就是现在的前沿”的一番道理后,大家也就顺应他的主意了。当团长陪着新来的政委下基层时,发现哨楼的哨兵正把枪横在腿上看闲书,见了团首长到来竟站也不站地斜瞄了一眼。一个懒散的典型画面让他过目难忘。当治理整顿的计划刚在脑子里形成,又接到报告,某连一战士偷了干部的手枪和子弹,声称要枪杀曾批评过他的指导员和排长。面对一个个让人棘手的矛盾和问题,他临危不乱,在凶杀案一触即发时果断处置,然后有板有眼地开始他的治理整顿计划,一年以后,一个作风纪律落后的炮兵团旅被他带成了一个工作全面改观的先进团,在全集团军介绍了经验。正如作者所言,当领导,要敢抓敢管,敢于碰硬,绝不能推诿扯皮不作为,患得患失,犹豫不决,只会给部队建设带来更大的损失。作者的这种敢于负责、勇于创新的作风,还体现他在某师任政委时的用人制度改革上。那时,使用干部能者上庸者下虽已提出,但不过是一句口号,谁也不愿因让弱者下而得罪人。书中记述了这样一件事,1986年12月,某师一战士因触犯刑律被军事法院处决,将刑前此人有段发人深思的话:“我犯罪死无怨言,这是我自找的,我犯了罪。但有一点要说明,要不是连里领导,特别是营教导员那么放任我,在我的问题发生前管我一下,拉我一把,我不至于发展到今天这个下场。”这件事对刚到该师就任政委的刘**触动很大,他从这里看到了干部作风纪律和素质弱化的弊端,是啊,正如那个犯罪的战士所说,如果营连领导不是三番五次地让那个战士外出给自己办私事,甚至撒出去三个月连问也不问,那个战士能至于后来犯罪吗?干部管理首先是个大问题,而让弱者下谁也不愿碰。基于干部制度改革的长远考虑,刘**决心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将“庸者下能者上”落到实处。经过细致的民主测评和考核,师党委最后决定,对14名不称职的干部改任下级职务。对6名排长挂职下放,对20名营连和机关问题较多的干部限期改正,同时,将29名敢负责任、成绩突出的干部提升使用,补充到空缺的位置。这一“动真格的”举措,为全军干部制度改革作了表率。为此,《解放军报》还在头版头条作了经验报道。而且正是刘**带兵治军不同凡响的一系列举措,使他站在了改革开放年代现代化建设的前沿,从而在实践中也开始展现他作为一名高级指挥员所具备的优秀政治素质和领导才华。

第三,作为一名当代军队的高层领导干部,仅有经验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要有一流的政治素质,要有敏锐的政治眼光,要有驾驭局面的决断能力。诚然,20世纪60年代参军的刘**,并没有像老一辈革命家那样在战火中摔打,也没有在参军前科班学习的经历,但他敏锐的政治品格和军事素养从何而来?通读全书我们就会发现,在军队这个大熔炉里,他善于学习,善于总结,敢于实践,是一个遇事敢负责的领导者。而他的理论根底,又是他在带兵实践中长期刻苦学习的结果。他的基层生活,打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比如,20世纪60年代初的“学毛著”运动,“四五好运动”,70年代的“学马列高潮”包括“批林批孔”而带来的“读史热”等,对这些历史,作者毫不隐讳,因为不管这类政治“热潮”今天看来多么让人费解,多么不可思议,但作为基层一个政治工作干部来说,用这样的时间,系统地读一些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原著,打一打自己理论的根基,倒是客观上给自己人生带来的重要收获。毋庸讳言,刘**将军的理论功底正是在数十年军营有组织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的。细想一想,现在五六十岁的军人那点关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abc,不都是与刘**将军一样,得益于我们所生活过的那个年代吗?所不同的是,刘**善于把他的学习所得与实践相结合。比如,我们在书中读到的大量他在带兵治军中像电视剧样的精彩故事,那种处变不惊的风度,那种敢于攻坚,锐意创新的果断,那种高屋建瓴、科学决断的眼光,其思想的源头大多来源于他曾精读、细读马列和***的著作。他对《矛盾论》和《实践论》的研究,让他终生受益。他是深谙***关于辩证法、关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精髓的。所以,在部队建设中无论遇到多么复杂的问题,他懂得抓主要矛盾,懂得客观辩证地看人论事,且总能抓出令人刮目相看的效果来。而这样一种能力,对一个领导者来说,今天看来是多么重要和必要。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坚实的理论修炼,刘**将军遇事总能从大处着眼,总喜于从战略层面思考国家利益和军队宏观建设。所以,在美国军营考察时,面对《美国陆军核心价值观》和《美国空军核心价值观》的训示标牌,面对美国军人的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情操教育、传统荣誉教育等系列教材,他开始思考两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下治军的相同相异处,他开始在更高的层面谋划我军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和创新。所以,当他在南京军区任政治部主任时,就能够以前瞻的眼光思考军队未来作战的战争形态及其政治工作如何适应未来的高科技作战。他指导作家艺术家创作中国乃至世界第一部用电视剧表现数字化部队建设的大型作品《da师》,不仅在国内也在欧美世界引发轰动。在当年的互联网上美国的“国防部论坛”,一位军事专家和军事发烧友还就《da师》展开辩论,一方称中国已经有了“da师”这样的数字化部队,一方认为这是纯属文艺创作,中国不可能有这样的数字化部队。双方争论热闹非凡,而这时候,世界上第一支数字化部队在美国刚刚建成。以艺术作品引领和预见军队建设的未来形式,应该说《da师》走在了前面。由此也可以看出刘**将军的前瞻眼光和政治敏锐。此后,他在更高的职位上分管全军文艺工作时,更是把创作当作提升军队和国家软实力建设的基础一环,一大批优秀的影视及其他形式的文艺作品,为提升国民素质、振奋国民精神发挥了非同寻常的作用。

最后,还特别值得称道的是,这部作品文风的实在,文如其人,行文如同讲话,用事实说话,用情节叙事,不讲大话、空话、套话、讲实话,说干货,不卖弄,戒虚夸,是作者的领导作风,也是他的为人风格。人们读此书,如同听他即席讲话一样,没有一二三,没有空话。他用著述为人们提供了力戒“八股风”的样板。而这种文风的倡导,在当今的领导干部里,显然多么紧迫和重要,因为假话、套话、空话、大话的不良风气已经损害着今天干部队伍的形象,已经在危害着党的建设。那种动辄“几个必须”之类说套话的风气,已经让老百姓深为反感。所以,刘**将军身体力行地以改进文风著述,当是这部书的又一个意义,也是我们阅读此书的另一收获。

(原载于2010年1月7日《解放军报》)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