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追寻丢失的精神:当代文艺热点对话及评析 §一部感人肺腑的战地报告——读新闻写实报告《决战唐家山》

已经过去半年了,但那场亘古罕见的灾难仍然让中国人民难以消除难忘的记忆。这就是2008年5月四川汶川大地震。与那场灾难同时产生的,是亿万军民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的伟大抗震精神。在持续数月的抗震斗争中,一曲又一曲英雄的颂歌注定要载入人民抗灾斗争的光荣史册。其中,特别让人们难以忘怀的,是排除唐家山堰塞湖险情的那些日日夜夜,那些由武警水电部队官兵及灾区人民共同创造的人间奇迹。新闻写实报告《决战唐家山》这部28万字的作品,记述的正是这次抗灾战役的始末。

所有目睹过唐家山堰塞湖险情的人都清楚地记得,因地震形成的那些堰塞湖,对已经绝处逢生的灾区人民来说,是多么可怕的一个梦魇,它就像悬在灾区人民上方的一柄魔剑,随时可能让人民蒙上更大的灾难。在大大小小的堰塞湖中,总容量达3亿立方米的唐家山堰塞湖是危险程度最大的一座。它如果发生崩塌,所产生的灾难,要比地震造成的损失更大。如何避免这场随时可能发生的特大灾害,不仅成为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和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也吸引着世界各国关注的目光。关键时刻,中央决定由水利部、武警水电部队和四川省共同制订方案,实施唐家山堰塞湖工程除险。面对两侧壁立万仞的高山,面对一座由山崩堵塞造成的悬湖,面对余震随时发生的巨大风险,武警水电部队官兵连续苦战20多个日日夜夜,展开高强度的抢险作业,提前完成排险方案规定的工程量,为成功处置唐家山堰塞湖险情,保障下游130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全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关注的目光中,武警水电部队官兵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在浩若烟海的抗震报道中,一个又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曾经以巨大的感召力激动着中国人民的心,而水电部队或许在开始阶段不一定为人关注,但堰塞湖发生后,这支部队的一举一动都为世界所瞩目。人民对水电部队官兵的期待,是对水电部队一次巨大的考验。这支部队每一天的行动,甚至他们的每一个计划和会议,都成为中外媒体聚焦的热点。所以,他们进入震区的每一天,都有即时新闻作出适时报道,《决战唐家山》这本书,实际上就是每天的新闻合编。

合编新闻并成为一部大书,表面看来是编著者为了省力,其实不然。作为堰塞湖除险这样一个世人关注的重大事件,不论事后你如何采访,如何发挥你的想象力,都远远不及众多媒体的现场目击来得更准确,更切近实际,而且也更加感染人。何况,在当前新闻传播手段已经空前发达的情况下,报纸、电视、电台、网络几乎是多管齐下,在抗灾现场几乎没有任何不被报道的空间。所以,把事发现场的报道按时间顺序编为一部书,不仅是科学的办法,也是记述唐家山抢险最有说服力的一部信史。《决战唐家山》共六章25节,从决战前夜的调兵遣将,到七天七夜的火线决战,一直写到再战唐家山和除险大捷。整部作品是纪实写事,没有议论,没有渲染,没有粉饰,没有夸张,如同一部实录的战地报告。读此书,如同伴随作者笔墨,又回到了那惊心动魄的悬湖之危唐家山。也许,主编者采取这种汇萃新闻的方法,是一种最好的选择。否则,经过文学粉饰后的作品,决不会产生如此巨大的现实感召力。

《决战唐家山》让读者领略了水电铁军的风采:如武警第三总队副总队长王殿林,水电六支队参谋长杨祖德以及在堰塞湖苦战38小时的6名大校,始终在第一线指挥除险的6名将军,还有无数个英勇善战的战斗集体。这一个又一个先进个人和英雄集体,让人们以全新的视角认识了这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英雄部队。以往,人们往往从一些重要水电工程建设对这支部队有些许了解,这一次,把这支部队放在世人关注的风口浪尖上锻打,人们真正认识了它是一支无坚不摧的英雄部队,他所传承的是人民军队一脉相承的光荣传统。

当然,这样一部作品的编选方法,也可以看出主编者范凌同志的匠心独运。它不仅给文学工作者同时也给出版工作者诸多启示,那就是在任何时候都要用事实说话,用真实记事写史。唯有此,一部图书才可能具有恒久的魅力。相信《决战唐家山》会作为一部记述抗震救灾的信史,永远留存于中国人民抗震斗争的史册。

(原载于《决战唐家山》,长征出版社,2009年出版)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