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追寻丢失的精神:当代文艺热点对话及评析 §民族精神在五星旗下凝聚——评长篇纪实文学《国旗护卫队》

在北京天安门前,每天总有南来北往的旅客,一大早要赶到广场来看升旗。每逢重大节日,更是显得热烈而庄严,那隆重的升旗仪式,成为天安门前一道特别亮丽的风景。每逢那些日子,总有千百万人簇拥着要一睹这神圣的时刻。还有,***等一代伟人辞世,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等等,伴随这些举国举世关注的重大事件,国旗下总要涌动滚滚的人潮,人们或寄托缅怀之情,或表达团结意志,或凝聚向上的力量。国旗,在21世纪的今天,她已经成为国家精神的象征,她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图腾,她已经成为社会大众寄托理想信念的形式和载体。然而,人们到底从何时开始,对国旗赋予了如此强烈的情感意识和国家观念?升国旗的仪式又是何日何时成为今天这样点燃爱国激情和集体主义英雄主义精神的最佳场所?细细考究起来,社会大众的国旗意识强化,似乎是这些年的事情,它是与国家的发展变化相联系的,它表现了国家地位的提升和民族自信心的增强。长远来看,它更像是一个历史过程。由中州古籍出版社推出的《国旗护卫队》(张惠敏著)以生动翔实的材料,记述的就是中国民众间国旗精神的孕育成长的历史。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这本书的推出,无疑是出版工作者献给新中国60华诞的一份厚礼。

国旗,是一个国家的精神象征,不久前,围绕国旗,西方世界曾发生过这样一则新闻。就在我们国庆期间,世界各国媒体用大幅画面报道了美国国会大厦上空已经褪色且十分陈旧的那面美国星条旗,从旗的下摆边缘看,飘动的旗帜似乎已有几分褴褛。一面破旧的国旗之所以成为国际新闻,是因为世界从美国白宫的这面国旗上,读出了美国日渐衰败的经济,读出了这个独霸世界的超级大国似乎已风光不再的现实。实话说,媒体这种评断未必准确,或许带有几分牵强。因为即使美国经济再不怎么样,也不至于吝惜一面国旗的花费。但美国国会大厦有关部门的这一偶然疏忽,却实实在在地给新闻媒体创造了一个猜测和评论的空间。因为国旗毕竟代表的是国家门面,是国家对外展示形象的一个窗口。由此再看升旗仪式,那种带有政治色彩的礼仪活动,既不同于充满危险的搏击场,更谈不上什么炮火硝烟,但它却与国家形象那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它能凝聚一个国家全体国民的关注目光,它能激发一个民族的国家意识和凝聚力。《国旗护卫队》从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国旗图案写起,记述了天安门前的国旗下发生的一个又一个牵动世界目光的事件。从一个人的升旗仪式,到60余人的国旗护卫队;从一个工人每天骑着飞鸽牌自行车去升旗,到今天成为隆重庄严的礼仪;从五六十年代并不为人注意的一件事情,到今天成为培养国家观念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60年间,举凡有关国旗的方方面面,此书几乎无不作了详尽的叙述。应该说,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国旗知识的图书,它更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生动的教材。

当今,中国民众之所以对国旗产生如此深情的敬意,之所以面对国旗人们常情不自禁地涌出热泪,是因为为了这面象征自由平等和尊严的旗帜,我们几代人曾为此付出了太多的艰苦奋斗和巨大的牺牲。国旗飘扬的日子,是无数先贤志士憧憬的理想和未来。书中叙述了这样一段史实,就在1900年的8月28日,八国联军就在我们的天安门旁举行过声势浩大的阅兵式,领队的是800名俄军,后面依次是日军、英军、美军、法军、德军、意军和奥军。那一面面洋人的旗帜,成为中国人百年来挥之不去的屈辱记忆,成为一个民族不堪回忆的心头之痛。就在那天阅兵完毕,英军燃放礼炮,宣告游行开始,然后八国联军一哄拥入故宫,开始对中国国宝的罪恶哄抢。所以,当今天中国人在这片写满耻辱和布满伤痕的土地上列队升旗的时候,每一个华夏子孙都会以不平静的心去看待这平常的仪式。套用一句歌词的话就是: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满泪水,因为我对这面国旗爱得深沉。自由、平等、尊严,得来不易,国旗上写满了我们整个民族几代人的期待。所以,今天我们的人民及其国旗护卫队的青年士兵们才把升国旗看得如此神圣,才会为这个不平常的仪式去燃烧青春之火。书中详细记述了这样一件事:2000年入伍的国旗护卫队战士苏星,在一次升旗仪式时,方队刚走下金水桥,他的右脚便踩上了一个铁钉,当时即疼痛不堪,但苏星硬是忍受着钻心之痛,走完了从城楼到升旗台的138步,他不动声色地看着国旗冉冉升起,然后又忍着剧痛走完了回返的138步。方队刚一解散,苏星便一头斜靠在一棵树旁,仔细看时,一颗很粗的铁钉扎中了他的右脚心,脚、铁钉和鞋子连成了一体。战友费了很大劲儿才把他脚上的鞋子脱下来,结果倒出来半靴子鲜红的血。事后苏星有一句平常的话:祖国尊严重于生命。他说,在中外观众的关注目光中,再剧烈的疼痛你也必须要忍受。其实,这样的故事在书中比比皆是,比如左脚拇指在训练中踢断的河南籍战士王俊华,练得一手展旗收旗硬功的升旗手安徽籍战士高红甫,还有被誉为“国旗之子”毕生以宣讲国旗为光荣、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仍梦萦国旗的湖北籍战士陶维革……这一个又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这一个又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虽比不上战场上堵枪眼炸碉堡那样英勇悲壮,但为了共和国那面飘展的旗帜,他们的事迹同样撼动人心,他们的形象因为同国家形象相连而具有别样的风采。

爱国主义是一种具辐射传播效应的巨大精神力量,正如列宁同志所说: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情感。民族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对本民族成员忠诚祖国的昂扬向上的理念的引导。国旗护卫队用理想和信念所演绎的国旗精神,对全国各族人民都是一种最有意义的张扬国家意识和国家精神的爱国主义示范。或许正是由于国旗护卫队这群青年军人的张扬和引导,近些年来,国旗意识迅速在社会大众中树立和传播,国旗,日渐成为凝聚国民精神的有效载体。她如同灯塔,照耀着华夏儿女的精神世界,引导着人们朝着辉煌的前方奋勇迈进。书中写到的那个名叫欣月的双目失明的小女孩,让我们过目难忘,这样一个幼小的女孩,即使双目失明了也要“去天安门广场看升旗”。于是,由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栏目组和国旗护卫队的战士一起,用爱心编织了一个美丽谎言。他们结伴赶到长春,为重病的小欣月虚拟了一个去北京天安门广场看升旗的场景。他们拉着女孩走啊走,一路上还不断给孩子讲长春到北京的景观,一切都做得十分逼真,而只为了满足这个病危孩子的最后愿望。这个幼小孩子的国旗意识,谁能不说是从电视上每天冉冉升起的那面国旗而逐渐滋生的呢?同样,那个被国旗护卫队誉为“编外指导员”的李爱娜,还有中国尼泊尔边界线上的那个藏族老阿妈,其事迹都足以让读者为之垂泪。我们说,正是由于天安门前国旗护卫队的张扬和引导,国旗日渐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力量。当我们读到中尼边界那个名叫次仁曲珍的99岁藏族老阿妈,几十年如一日在自家小院里每天升挂国旗时,我们不能不由衷地感到国旗承载着的是我们整个民族的精神寄托,是亿万人民的爱国心。从革命战争年代无数先烈为了自由解放而抛头洒血,悲壮献身,到今天华夏子孙为了民族伟大复兴而奋力拼搏,开拓进取。一面国旗,把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想信念和人生抱负联结在一起,从而形成我们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精神动力。

一部写国旗的书,能写得催人泪下,让人感奋,自然是因为作者倾注了自己满腔的激情。《国旗护卫队》文字隽永、洒脱流畅,作为一部纪实文学,作者在娓娓叙述中讲述了一个个充满时代精神的动人故事。它不仅是报告文学创作的义一重要收获,也必然成为激发人们爱国热情,培养爱国情操的最现实的教科书。

(原载于2009年11月28日《解放军报》)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