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会计简史 §中国会计起源于西周

在中国,“会计”一词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历史上有起源于夏代、西周、战国三种说法,但实际上,当然应该是起源于西周。

说会计起源于夏代,依据的是《史记》(卷二·夏本纪第二)中有这样一句话:“自虞、夏时,贡赋备矣。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會計也。”意思是说,从虞舜、夏禹时代开始,进贡纳赋的规定就已经完备了。有人说禹在长江南会聚诸侯,因为是在考核诸侯功绩时死的,就葬在那里了,所以把埋葬禹的茅山改名为会稽山。会稽,就是会计(会合考核)的意思。

而实际情况是,公元前2072年,在外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英雄禹,做了夏代开国皇帝后,建立起了国家税赋制度,所以,按理说当时就应该有经济记录和核算了。禹把中国分为九州,从此就有了“天下九州”和“神州中华”的说法。在今天的浙江省绍兴一带,是当时越国的战略要地,而那里的茅山(又称“苗山”、“亩山”等)是古代九大名山之一,所以禹经常要去那里进行视察。要知道,他一生中的另外三件大事(“封禅”、“娶亲”、“计功”)就都发生在那里。

公元前2062年,他在茅山会见各诸侯、考核他们的治水功绩和缴纳贡赋情况(史称“会稽”)。会后,他在狩猎时不幸病逝。九州诸侯们于是一致决定就把他葬在茅山,并将茅山更名为“会稽山”,直到现在。

容易看出,这里的“会稽者,會計也”,实际上相当于今天“年终总结、当面(会)考核(稽)”的意思。上面提到,夏代时已经确立贡赋征收制度,由此推测当时就已经出现管理财政收入的会计合情合理。夏代设有“百官”制度,其中监督奴隶耕作的小吏“啬夫”就兼任会计核算的职责,但当时还不一定有“会计”这名词。司马迁写《史记》很严谨,就连他也不敢确认,所以才会说“或言”(有人说,不能肯定)的。

说会计起源于战国时代,依据的是《孟子·万章句下》中有这样一句:“孔子尝为委吏矣,曰:会计当而已矣。尝为乘田矣,曰:牛羊茁壮长而已矣。”意思是说:孔子曾经做过管理仓库的小吏,说,出入的账目清楚了;又曾经做过管理牲畜的小吏,说,牛羊长得都很壮实。

历史上虽然对“会计当而已矣”这句话有各种解释,但是在《四库全书》中,这句话的15处解释内容基本一致,那就是“出入的账目清楚”,体现的是孔子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孔子认为要做好会计工作,就要对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尽到责任;当:清楚也。

从当时的情形看,孔子是在19岁时娶了妻子宋人亓官氏、结婚生子后所找的第一份工作。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意思是说,我年轻时家庭困难,所以干过许多粗活。贵族会(因为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从而学得)这么多技艺吗?不会的。

孔子在鲁国大贵族季孙氏家里当“委吏”(相当于今天的“粮库保管员”),这份工作看起来容易,要做好其实并不简单;要知道,他的前任就是有手脚不干净嫌疑被辞退的。难能可贵的是,孔子尽职尽力去做了,也就没什么理由会做不好。

当时的孔子作为非会计科班出身,担任委吏只是一种兼职。用今天的话来说,相当于一个“年轻的小会计”,说不定还是“兼职”“实习生”;只因为他过去曾经传授过包括“数”在内的六艺,与数字打交道比别人多一些,才被叫去记记算算的,所以彼“会计”非此“会计”也。

据《周礼·天官·小宰》介绍,当时委吏的工作职责主要是每天按照财物类别进行登记,以便每月考核、年终上报;粮库保管仅仅是粮库管理的一种,虽然也要记记“账”,但还不能等同于会计(当时的会计职业还没有独立出来),而是什么都要做的。

而孔子当时的登记,并不需要写,实际上是用刀在青竹片上刻字。那时候一支竹简一般只刻写一列字,少则七八个,多则二三十个,但只记录一笔收支业务,相当于今天的一张会计凭证;遇到复杂的业务,最多会刻写两支竹简,相当于今天的连号会计凭证。但与过去相比,这种方式已经简便得多了。从孟子引用“会计当而已矣”这句话的情景看,其用意是更多地强调年轻人踏上社会后要“先就业、再创业”,先找一份工作认认真真地做起来、尽心尽力去把它做好,孔子就是他们的榜样。[1]

所以,如果你看到现在有许多文章在介绍“会计当而已矣”时说,其意思是表示会计核算要“恰当”、“平衡”、“真实”、“准确”等会计本质属性,甚至引申为类似于今天我们所说的会计的“真实性”、“客观性”原则,实在是过于拔高了。由此认定孔子是会计的老祖宗,也实在是认错了祖宗。因为孔子所说的“会计”根本就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会计的含义,而仅仅是指“出入的账目”,所以不能说是孔子最早提出了“会计”的概念,因为当时“会”字的意思还是“合”。

说会计起源于西周,依据的是到西周中后期,农业手工业生产和商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金属货币使用范围也扩大了,更重要的是这时候才出现“計”字;而在此之前,既没有开会的“会”字、也没有“会计”两字连用,用来表达开会、集会、相会以及事物数量增加的都是“合”字。

所以,无论是从社会背景、文字的出现、会计含义的形成看,会计的概念都应该是西周才有的。说起源于夏代证据不足(缺乏文字考证);说起源于战国,《孟子》成书于战国,但孔子是春秋人,这本身就自相矛盾。而到了西周,当时的青铜器铭文上已经出现“會”和“計”这种形状的字体,并且含义也基本定型——“會”上面是个“合”,下面是个“曾”。“曾”在古代是“增”的通借字(今天称“曾祖父”的意思是比祖父要更“增”一辈),所以“會”有增加、聚合、汇总之意。从这个角度看,“会计”就是“合计”。再来看“計”。它的边旁是“訁”,古人称直说为“言”、难言为“语”,所以这个边旁有“直说不妨”、“务必准确”之意。为什么要务必准确呢?因为当时食物奇缺,你瞒报了,饿肚子的人就更多了,人吃人现象就会更严重,所以绝不允许瞒报、少报。右边的“十”字,是古人把自己所住的地方称为“中央”、周围称“四方”,“十”由“-”和“丨”组成,分别代表东西和南北方向。那时候出去狩猎、采集,首领会派人从四面八方分四路散开,收工时按原路返回,如实上缴收获并统一分配,这就是“十”的含义。而各分队向首领口头汇报收获都要用语音来表达,这就是“訁”旁的来历。两字合一,就构成了“正确计算”的意思。

关于这一点,东汉文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就已经对“计”说得很清楚了。而清代数学家焦循针对西周时人们对于“会计”概念的认识时指出:“零星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

另外,还能为西周才出现“会计”一词佐证的是,从周代开始才有独立的会计官职来掌管赋税收入、钱银支出等。并且,古代最早记载包含经济核算含义的“會計”一词的文章或图书便是西周的《周礼·天官》和《六韬》中的“計會”。在现有古文字材料中,“會”字最早出现在商代甲骨文,“計”字最早出现在东周。汉代之前有时称“會計”,有时称“計會”,前者侧重于总合计算,后者更强调零星计算。到了汉代之后,“會計”一词才成为固定的单一用法,原因在于渐渐认识到了管理中总合计算更重要。

可以说,会计一词出现在西周,与会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吻合的,体现了会计在管理经济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从此以后,会计就从国家职能的附属部分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部门;同时,也是中国古代会计理论从西周发端的一种表现,理当是中国在会计发展史上的一大贡献;从那时候开始,以“入”“出”作为记账符号就一直贯穿于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之后,会计在中国就一直叫“会计”(实质是簿记),而在西方则经历过从bookkeeping到accounting的发展过程。

[1]刘常青:《孔子“会计当而已”思想及其研究成果的财产评估》,载《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总第142期)。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