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早期的经济活动主要是农耕,具体地说是采集、狩猎和耕种,这些都属于“大农业”范畴,这也是为什么今天会在产业划分中把“农业”(包括林业、牧业、渔业等)列作“第一产业”的原因。农业在各大产业中出现最早、资格最老,所以会计最早时就是为农业生产劳动和成果分配服务的,这也直接导致中国历史上一直重农抑商,当商业出现后会计受商业环境的影响更大,以至于几千年来会计在中国一直不受重视的原因。
2001年7月,本书作者家乡的村民在山脚下取土时挖掘到多种玉器和大量的建筑遗迹,引来南京博物院在这里历时15天的考证,随后将此地命名为“堰南遗址”,距今约有5000年历史。最令这些考古学家们兴奋的是,在这里首次挖掘到比甲骨文还要早1000多年的众多“山”字型符号,这些山字型符号正是良渚文化时期的某种刻记记事。如果说这山字型符号真的是表示今天“山”的含义的话,那很可能恰好说明了当时这里的富裕。《康熙字典》中对“山”的一种解释便是:“山,产也。产万物者也”,并由此可以联想到当时的经济记录也比较发达。因为经济孕育会计,会计从古到今一直伴随着人类的猎狩、捕鱼、采集、牧养、物物交换、商品经济,来作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计量手段和依据。
话说“农本立国”使得中国人崇尚“衣食足”然后“知荣辱”。从周代到清代,皇帝每年都会亲自种地的。当然,他们一般都是做做样子、点到为止。周代时,天子、诸侯都有自己的籍田,数量是“天子千亩、诸侯百亩。”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这相当于他们的“责任田”。这些地属于天子、诸侯,但同样需要由奴隶或农民来进行耕种。春节过后、春耕之前,天子总会率领诸侯举行“亲耕礼”,以示自己重视农业,同时也是为了祈求农业丰收,然后才会开始大规模的春耕生产。
有道是“土地是财富之母”。依照官职大小每人享有一块面积不等的土地,官员们自然也就拥有了他们该有的财富等级和身价。即使现在,如果你什么都没有,却拥有一块面积大小不等的土地;不要说所有权了,即使你拥有这块土地50年或40年的使用权,那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历史上,无论是汉代的汉文帝,还是唐代的唐太宗、唐玄宗,直到清代的雍正帝,都有亲自下地农耕的记录。尤其是雍正,不但在位13年里每年都要坚持耕作籍田,而且还会颁诏,要求官府置籍田、设先农坛,恢复周代的那种行“耕籍礼”。清代皇帝在位260多年,一共祭祀先农坛240多次。皇帝耕种的粮食秋天收获后,会和平民百姓一样缴纳皇粮国税,然后再被藏入号称“天下第一仓”的先农坛神仓供祭祀之用。
今天耳熟能详的“一亩三分地”,最早就来自皇帝的籍田面积。那是1420年(明永乐18年),明成祖朱棣按照南京旧制在北京天坛对面建先农坛,作为祭祀农神的场所。先农坛设有观耕台,作为皇帝检阅大臣们农耕的地方,表示皇帝是重视农业生产的;而观耕台南面的这块空地,就是大臣们耕作的农田,称之为“演耕田”,长11丈、宽4丈,折算成当时的面积便正好是“一亩三分”。从此以后,人们便用“一亩三分地”来形容自己的“小地盘”和“势力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