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敦煌自在侠之谜 五十三章 山谷中七层塔楼

这一回站在了小石屋外面,孙启明的心情与刚才已经大不相同。又是激动,又是忐忑,又是敬畏,但是更多的还是好奇。这样一个小小的石屋,却有很多令他惊叹的东西,有些超出了他的想象。

他完全无法理解什么人会有如此巧妙的设计,尽管看似普通的一些物理原理,在当今的人看来似乎很简单。但是古人竟然能够理解并加以利用,实在太不可思议了。这激发了他强烈的探究心理。

但是,他现在却想先找刘叔道个歉。在这个水源珍惜的地方,弄脏了人家挑水的木桶,总是一件错事。不过,左右看了看,却找不到刘叔的踪迹。心想,这老头也真是奇怪,怎么扔下衣服就跑了。

环顾左右,空山寂静。孙启明发现居然只有自己一个人在山谷之中,虽然是在这陌生的地方,却生出了想要查探一番的好奇心。

刚刚来时太过匆忙,他并未仔细观看这外面周围的情况。现在单独一人,正好借机留意观察一下四周环境。

此地处于众山环绕之中,靠近日影大致可以分别出东西南北。刚刚自己进来的入口,是在东南面的山腰间,而且看起来好像是这个山谷唯一的出口。因为其他的山壁都是十分光滑、平整,并没发现有别的山洞、裂缝。

山壁四周的角落里,零散生长着一些黄杨树。看起来像是有人种植的,长得都算是有些高,也应该是有些年头的了。

那座令人震撼的七层塔楼则是在北面山壁前,坐北朝南,好像紧贴着山壁。这时候孙启明想起来了,这七层塔楼与六合塔最大的却别。在于眼前这一座,并没有逐层收缩,而是每一层都是相同的长度和宽度。

这种建筑的样式用在七层的塔楼上十分少见,而且在底下看去,有种巨大的压迫感。会让人产生一种危楼即将倾覆的错觉。孙启明不敢多看,转移了视线。

在塔楼西边不远处,有一座四角凉亭,整体是平面正方形,为单檐歇山顶亭式结构。四个墙角均有圆石立柱,底座只有二级台阶,约莫三米高度。只是样子朴素,颜色自然,并没有粉漆雕刻。亭里面,只有一张石台两个石凳。

四角亭旁边有两株石榴树,上面都挂着十几个石榴果。两株石榴树中间有一大块平整的青色石头。在石头前面的一块地面非常平整,好像是用砖石铺成的,约有七八米方圆。好像是门人弟子,讲经习武的地方。

孙启明出来的小石屋是在塔楼的东边,在石屋后面有大约半亩地的田园。上面有两个瓜棚,种植了一些蔬菜,更有一小片小麦田。田园的四周全都围着矮木板,像是为了防止沙尘流入田地,亦或者防止水土流失。

从小石屋后面有一个水槽,直通到田园中的一个小水池。看来那些从石屋中流出的水,想必是用来浇菜了。他抬头望去,只见那菜园对面也有一个小石屋,样式大小与这边的差不多,就是不知道是做什么用的。

孙启明有心想过去看看究竟,但是觉得这么瞎逛始终不太好。反正自己对着地方,既陌生又好奇,更有一大堆奇怪的问题,还是等下找李大问问好了。毕竟这是他的家,有什么事情他肯定是知道的。

于是孙启明不再瞎琢磨,朝着七层塔楼走了过去。原先看时,已经觉得震撼,这样的建筑出现在这个地方,本身就是一件很令人震撼和不解的事。

如今走到近前,看得清楚了,这才发现原来这座七层塔楼并非伫立在山壁之前,而是紧紧贴着山壁,似乎还是嵌入了山壁之内。

露在外面的塔楼只有三面,总共有七层。底下一层最高,有四米的样子。之后每层都是同样三米左右的高度。而且外观看起来,直上直下,并不是逐步收缩的传统塔楼样式。如果不是外面飞出的这些塔檐翘角,当真会以为是一座依山而建,带有阳台的七层洋楼。

只见这塔楼和山体几乎就是一个“凸”字的样子,坐北朝南,长宽相等,约有十五米见方。可以看出左右对称,全是以砖木结构为主的建筑样式。

外表看去朴实无华,完全没有雕梁画壁的装饰。唯一的装饰,也就是在外墙刷上了一层浓浓的土红色。但是给人的感觉是雍容大度,气宇不凡。就如同一位归隐山林的绝代高人,朴实却不普通,平常但绝不平凡。

楼前的地面是平整的沙土地面,没有铺砖。塔楼的基座是在三级石阶之上,门庭并不宽大。只是在左右各竖立一根方柱用来支撑塔檐,因为仅仅是正面有飞檐,左右两面全是直上直下,看起来感觉很怪。

第一层的塔檐比上面几层多出来几尺,全部塔檐上的瓦片都是灰白色的。颜色感觉有如铁片,但是七层这么多瓦片,如果全是用铁片做材料,似乎不太可能。反正无法爬上去揭下来看看。孙启明只是端详了一会儿毫无所得,也就不再管它。

塔楼正门敞开着,门屏上一块灰白石板匾额。上面只有三个黑色行楷大字——大自在!观其笔法苍劲有力,雕工精妙。白色的石板黑色的字迹,给人强烈地视觉冲击,可以说是非凡之作。

塔檐下左右两边的方柱上刻有一幅对联。从字迹与雕工都可以看出,是与匾额出自同一人之手。

当下孙启明忍不住伸手去触摸方柱上的刻字,感觉线条流畅,绝无呆滞,就如同一气呵成一般。联想到李大先前展露的那身本领,不由得猜想:难道是某位前辈高人,手持宝剑刻画而成的?

手感触摸处,全没有凿刻时那一凿一刻的感觉。反而是一种平滑向内凹进去的触感,是用尖锐的东西划动刻出来的。但是这根方柱似乎是石头的,感觉坚硬非常,什么人能够以如此行云流水般刻出字迹来?心中疑惑,便更加留神仔细观看对联内容。

只见:上联是——百代逍遥非无果!下联是——万物生克皆有因!

孙启明默默念了几遍,心中似有所感。这对联中竟然隐含数种不同的道理。自己可以看出,逍遥与生克属于老庄的道家之学,然而联末因果却是佛家所提出的。隐约感觉还有其它东西,只是苦于自己对于中国古代的学说所知并不多,无法悟出其他。

自从清末洋务运动之后,越来越多的国人已经专注于西方的新学了。对于那些“老掉牙”的“之呼者也”,都早已经通通抛弃。孙启明也不过是因为小时在私塾中,随老先生读了两年,这才略有所知。

但是对于那些文学中哲理深意,孙启明在感慨一下之后,并不如何在意。心想这个自在门,当是以逍遥自在为宗旨,这对联看来就是隐世修道之人所作。虽颇有深意,不过自己领悟力不足,也是无法猜透其中意义。便又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塔楼内里。

站在门外可以看出楼内的情况,却发现是远远超出了塔楼的深度。好像是朝山壁向内还开凿了很深的山洞。中间是用木板隔开了,分出了前后。隔板中间有一个小门,同样没有关门,可以看出隔板之上同样没有雕刻或者图画之类的装饰。

孙启明探头从门口看去,却并没有看到有人在里面。这下他倒是有些忐忑不安,正在犹豫的时候。突然从楼内穿出了一个声音:“孩子,进来吧。”

这个声音不是刘叔,不是李大,有些慈祥,有些威严。虽然是突然出现,却并没有令孙启明感到惊慌。

说话之人的声调、语气令他有很亲切的感觉,就如同是父母长辈在召唤自己一般。他很久很久没有听到这种称呼了,这让他不由自主地就走近了大门。他来到门口,先将自己的鞋底,在外面的地板上蹭了一蹭,这才迈步向前。

这个是门,其实并没门板。孙启明在门内外左右看了一下,确实是没有门板。整个七尺宽,近一丈高的门,只是有一个门框而已,这点有些出乎他的意料。

但是想来,这个地方太过偏僻,外人根本难以进入,有没有这个门板其实并不重要。孙启明猜测,或者其中,还是隐含着门庭宽广、来去自如之意吧。

迈过那道一尺来高的门坎,进到楼中。感觉不出有任何经过修饰的痕迹,整体上都是很朴实毫无华丽。环顾四周,左右两边楼壁上各开有一窗,再加上正门左右的两个圆窗,外面的阳光照射进来,光线充足,此间景物一清二楚。

这底层分有内外两间,高约四米。整个塔楼就是外间,而内里却是在山壁开凿出的一个方洞。里面并不昏暗,明显可以看出约有六米见方,高度确只有三米左右,比外间低矮了不少。

外间左侧,很奇怪地竟然是一座灶台。是有土石堆砌而成,有两个炉头。上面架着一口铁锅和一口小圆鼎,都盖着一个木板盖。

灶台边上有一个木架子,放着什么锅碗瓢盆,竹筷调羹,还有一把菜刀。墙边有两个大瓷缸,也都盖这木盖。孙启明走过去揭开一看,一个装着小麦,一个装着清水,旁边地上还放着那个水桶。

这分明是农家厨房的样子。孙启明心中很是奇怪,在这楼里烧火煮饭,难道不怕烟熏火燎嘛?看那灶台上就是一窗户,应该是用来走油烟的吧。不过还是很奇怪,等下一定要问问李大是怎么回事。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