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拾尺集 §阅读的快乐

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阅读日”,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5年为提高公众对阅读的兴趣和促进图书出版制定的一个节日,其核心理念之一是在世界范围内普及读书意识。而且,有太多的数据表明,大多数人已经不读书或者不怎么读书了,这种阅读现状令人担忧。为什么要设立这个节日?想来作为社会需求的体现,总是缺啥补啥的吧。

在我看来,读书的目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读书分功利性读书和习惯性读书两种。功利性读书在于急切地想知道一种方式、方法、窍门,读书是为答疑解惑,或为了工作或考试而读书,这些都关乎饭碗能否端稳,却不关乎内心成长,这样的读书只是读书人生存的需要。当今社会,这种功利性读书的目的比较强,总是要求立竿见影,仿佛只要读了一本什么书,就立即可以走向“成功”和“辉煌”,人们在不得不拿起书来无可奈何读书的被迫感觉中,读书成了负担,而读书人内心的焦虑从不曾减少甚至还增加了,这种读书现象在当今中国普遍存在,甚至随着中国社会生存竞争的日趋激烈还有愈演愈烈之势。

至于习惯性读书,这是一件看上去抽象,但实际上很具体的事。是读书人长期以来养成的一种生活习惯。我身边就有几位这样的作家朋友,他们以读书为乐趣,以写书为本分,在人生有限的时间中只读自己喜欢的书,只涉猎自己喜欢的专业,比如小说、散文或诗歌,读书只是博采众家之长,为自己的创作服务,以此奠基自己生命的高度,为自己的人格打造硬朗的骨骼,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当然,无论处于何种处境,内心的安定坦然从来都是人人都想达到的理想生存状态,如何获得这种状态?最直接最老套最实用的方法也是读书。

清明假期我回乡扫墓,也和以上所提的几位文友相见,15年后的今天,我们青春不在,外面的世界也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我的这些朋友们依然保持着15年前内心的安宁和澄澈,各自安于一偶,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读书、写作,一篇篇洞悉世道人心的名篇力作见诸国内各大知名文学杂志,在他们的笔下,每一个人物,从乡间农民到省市领导,都拿捏得十分到位,分寸感极强,决不刻意褒扬,亦不肆意丑化。对于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更是不掩饰,不回避,秉笔直书,直逼灵魂。而在这些文字的背后,我们更能够感受出他们文中所表现出的一种更为博大的人间之爱,人类大爱。正是他们数10年来的不懈努力,也使一个小小的平顶山市具有了强劲的文学创作实力。

情趣所致地读书其实也是养心、养身的最佳方式,喜欢读书写作的人一般都很长寿,其实也得益于书中精髓对内心的滋养和良好的心性养成。古人很早就说过,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古人很早就将读书可以身心皆养的强大效力很清楚地点破了,可惜太多人不大认真揣摩这句话里合理合情的味道。人是不能不读书的,在不间断的阅读中,内心会充实,思维会清晰,生活诸多方面自然就会圆润。

近读梁思成先生的著作,前言里均提到梁先生与夫人林徽因携手著书,其成就影响了整个中国古建筑史。又读汤一介先生的著作,看到汤先生与夫人乐黛云年轻时共历风雨比翼双飞,年老时文集被双双列入“大家文丛”。昨天起展读侯仁之先生的《历史地理学的视野》,在长篇序言中,侯先生的夫人张玮瑛以温婉和润的叙述回忆了长达70多年的共同人生。印象最深的是:成大林先生的家,那么多书,到处都是书,伉俪间除了生活上的彼此照料,就是一起读书,一起写书,永远有说不完的共同话题,不断有新的心得在彼此间交流,是这样真正的才子佳人的旷世风流,也只有读书才能抵达这样精致美满而不留遗憾的人生境界和生活状态。

我与书,很早就达到了一种相看两不厌的状态,而且每天都要挤出时间读书,否则,心中就会忐忑不安,就觉得有了缺憾,即使出差,行囊中总要带两本书,有闲就读,实在没时间读,背在行囊中也觉心里踏实,这都得益于我从小养成的习惯,书一直能带给我强烈的幸福感。不论是到书店买书,还是坐在家中读书,都让我非常满足,非常快乐。读书还帮我抵挡了许多心灵的灾难,甚至对我有“救命”之恩。近一两年来,我可以尽情地安静地读书和写作,并在醉心的同时,也开悟了许多人生的道理,我在遭遇妙龄女儿突然离世的劫难后,仍觉得生活很美好,始终对未来心怀憧憬,充满奋进的渴望,都得益于读书和写作带给我的力量。希望自己的能够迈上一个新的创作高度,写出更多脍炙人口的篇章。还一直幻想着当我年老的时候,可以坐在一间温暖的装满书的房间里,也如前辈大家们那样可以安静地继续读书写作,没有什么比这样的生活更令我迷恋和向往的了。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