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新时代高素质党员干部三十六种能力 五 科学决策能力

科学决策也称理性决策,是指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以科学的思维方式,应用各种科学的分析手段与方法,按照科学的决策程序进行的符合客观实际的决策活动。科学决策是领导干部的责任,也是领导工作的核心,贯穿领导工作的各个方面,关系着事业的兴衰成败。决策正确是决定事业成功的关键,决策失误是最大的失误。在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国际国内形势错综复杂,领导干部面临的决策环境、决策内容、决策目标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只有做到科学决策,才能使事业真正长远发展。

(一)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

***总书记强调,要“关注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深刻领会什么是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利益、什么是最需要坚定维护的立场”。领导干部作任何决策都要从全局出发,具有战略眼光,才能把握大势,作出方向正确的决策。先谋于局、后谋于略,略从局出。决策首先要把握大局,站在高处谋略才能行稳致远。“国之大者”就是党中央关心的、强调的,是事关全局、事关根本、事关未来、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的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领导干部要想有所作为,必须时刻关注党中央关心的,坚决落实党中央强调的。只有在“国之大者”中找准坐标,把工作放到“国之大者”中思考,才能顺势而为、有所作为。相反,若是对“国之大者”心中没数,只是强调个人或局部的“想要”,而不去考虑“国之大者”的“需要”,不仅不可能有所作为,而且可能给大局和全局带来影响和损失。在这个问题上,必须头脑特别清醒。决策要服从并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都是经过广泛调查研究、征求各方面的意见、从全国大局考虑作出的,各个局部都应该无条件地服从,自觉坚持在大局下行动。任务越繁重,风险考验越严峻,政治的弦越要绷得紧一些、再紧一些。党员干部必须经常、主动向党中央看齐,校准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自觉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照办、党中央禁止的坚决杜绝,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决策面临的情况瞬息万变,任何犹豫不决都可能让我们错过最好的时机。敢于决策,善于拍板,不仅是领导干部必备的素质,而且是推进工作的必然要求。***总书记指出,做到科学决策,首先要有战略眼光,看得远、想得深。新时代的领导干部,必须抓住稍纵即逝的时机,果断、迅速地作出决策,并雷厉风行地实施。果断决策是成功的开始。决策的反面,是不作任何决策。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事物运动节奏明显加快,国内国际的竞争日益激烈,时机常常稍纵即逝,容不得半点犹豫和迟疑。如果患得患失,前怕狼后怕虎,商而不议、议而不决、决而不定,往往容易错失良机,使决策失去应有的价值和效用,使事业遭受损害。领导干部千万不能患上“选择困难症”,只有抓住决策的黄金期,才能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当主客观条件成熟时,要敢于决断,迅速作出决策并立即付诸实施。敢于决策是勇于担当的表现。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领导干部作决策必然要承担决策带来的后果,不能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面对复杂矛盾,在大是大非面前、大家意见不统一时,要敢于坚持真理,敢于拍板、下决心、作决策,不回避、不推诿、不扯皮,不当问题“二传手”,主动靠前请命,勇挑重担。面对决策失误,要敢于承担责任,知过能改,及时修正偏差,汲取教训,不断提升决策能力和水平。善于决策是实现领导价值的前提。决策实际上是一个选择和取舍的过程,领导干部作决策,不仅要知道利在哪里、害在何处,而且要注意看到利中之害、害中之利。不管利害关系多么复杂,都要冷静权衡,趋利避害、扬长避短。特别是多种利益往往不能同时在同一个方案中实现,因此应当通过反复权衡,分清孰轻孰重,做到“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这样的取舍才是正确的取舍。

(三)谋要众,断要寡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正确的认识才能形成科学的决策。领导干部既要注意发挥集体的智慧,又要敢于决断,敢于拍板,敢于负责;既要发扬民主,又要善于集中,既要有“集众智”的胸襟,又要有“善决断”的魄力,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把握住问题的本质,进行科学决策。功夫下在决策前。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决策决策,要先“策”后“决”。如果决策之前未做足准备工作,仅凭想象做事,结果往往会导致力没少出,汗没少流,可效果不明显,更有甚者,白白浪费掉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群众不买账、怨声载道。在作决策前,要先进行基础的调查研究、科学分析和沟通协调,把意见传达给他人,获得更多的信任和支持,尽可能地提高决策效率。集思广益是决策的根本方法。客观实际情况是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而个人的知识、经验和才能总是有限的,不可能什么都懂,什么都看得清、认得准。因此,要作出正确的判断,除了靠自己的学识、经验和才智外,还需要把别人的智慧吸收进来。要善于集思广益,凝聚集体智慧,这既体现领导干部的胸襟、智慧和领导艺术,又是强化组织能力建设的客观要求,能够将正确的决策变为干部、群众的统一意志。要倾听各方面意见,善于和班子成员、上下级之间谈心交流,拉近相互间的思想、感情距离,求同存异,在关键问题上达成共识。既善于集中正确意见,也善于拍板决断。如果只有民主的讨论,而没有集中的决断,就会导致议而不决。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具有敢于拍板、果断拍板的胆识。敢于拍板并不是武断决策、刚愎自用,“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敢于拍板应建立在充分调查研究、多方听取意见、冷静思考分析的基础之上。“难得而易失者,时也;时至而不旋踵者,机也。”只有提高善于拍板的能力,才能够赢得机遇和效益。要充分估计事物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预测事物发展的趋势和结果,使决策更具有科学性、前瞻性、战略性,避免武断盲从,逞匹夫之勇。

(四)做好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

科学决策是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的,科学的分析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决策的质量。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方法,侧重于揭示和描述相互作用和发展趋势;定性分析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侧重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揭示内在规律。要科学地作出决策,就必须经过合理的定量与定性分析。充分发挥定性与定量的不同优势。从使用情境看,定量分析主要用于基于确定性因素的客观决策,更具有准确性、最优性和可靠性,如在数据基础上提出具体指标。而面对决策分析中存在较多不能量化的复杂因素的情况,定性分析可以直接借鉴专家的建议和集体智慧,提出决策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标准,更能体现决策的价值出发点。从评判标准上看,一项规划的主要指标任务即使可以被量化为已经完成,但从定性的标准,即人民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中并没有体现出来,成果也难以得到人民认可。因此,领导干部要在充分把握两种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在相应的情境中根据需求选择定性或者定量的分析,准确合理地运用两种分析方法的特点,科学作出决策。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具有潜在联系,是统一的、相互补充的。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本前提,没有定性的定量是一种盲目的、毫无价值的定量。定量分析又能使定性更加科学、准确,可以促使定性分析得出广泛而深入的结论。两者结合才能使决策取得最佳效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定量的具体指标与定性的根本要求的统一。就整体发展水平而言,我国依然处于“发展中国家”之列,这是定性结论。在越来越强调社会发展包容性、均衡性和协调性的今天,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可支配收入及工业化水平等“定量数据”,只是用于衡量一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单一指标,不能反映和代表整个国家特别是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面貌。领导干部要把握定量与定性的内在联系,将二者合理融合于决策中。

(五)做最坏的打算,尽最大的努力

目标决定高度,态度决定成效。任何一项工作,追求越高,希望越大;追求越低,危险越大。领导干部作决策,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而应该做到既在决策部署上严格严谨严肃,又在决策执行上高标准严要求,这样的决策所带来的效果一般都不会差。守住底线,追求高线,决策必须坚定不移地执行。***总书记强调,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底线是事物质变的分界线、做人做事的警戒线,不可踩,更不可越。领导干部只有在守住底线的前提下作决策,工作才能持续进步。领导干部作决策不能过于理想化,操之过急,既要看到有利的一面,又要看到不利的一面,特别要多考虑负面影响,能够预判未来可能出现的最坏的结果。只有立足最坏的情况,从最坏的可能性来设想,才能在意外情况发生甚至遇到最坏的情况时应对自如。最好的防守是进攻,如果不追求高线,恐怕连底线都难以守住。所以,作任何决策都要“跳起来摘桃子”,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和境界,决不能满足于一般化、过得去,原地打转。言必信、行必果,执行决策必须一抓到底。千招万招,不执行就是虚招;千条万条,不落实都是白条。***总书记强调,要言必信、行必果,说到的就要做到,承诺的就要兑现。领导干部作决策也是如此,一旦作出决策,就等于给出了承诺,必须付诸行动,不能虎头蛇尾、半途而废。光说不练是假把式,如果不沉下心来狠抓执行落实,再好的决策也终究是废纸一张。一个能力强的领导干部不仅应该是科学的决策者,更应该是能推动决策不折不扣贯彻的落实者和坚定执行者。抓而不紧等于白抓。作出的决策,一定要坚决执行、狠抓落实,时刻保持“事不过夜、马上就办”的作风,真抓实干,踏石留印、抓铁有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