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岑参
故园【2】东望路漫漫【3】,
双袖龙钟【4】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5】君传语【6】报平安。
作者简介
岑参(约715—770),荆州江陵(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人。唐代诗人,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由于从军多年,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有《岑嘉州诗集》行世。
注释
【1】入京使:回京的使者。
【2】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园。
【3】漫漫:形容路途遥远。
【4】龙钟:形容流泪的样子,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5】凭:托。
【6】传语:捎口信。
诗词大意
回头望长安,只觉长路漫漫。眼泪沾湿了两袖,湿漉漉的没有干。与回京的使者在马上相逢,想写信却无纸笔。只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经典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路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以安慰家人的典型场面,具有浓烈的人情味。
诗的第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路漫漫”三字,说明离家之远。诗人辞家远征,回首望故乡,自觉长路漫漫,平沙茫茫,真不知家在何处。次句写思乡的情状。思乡之泪,涕泗滂沱,这多少有点夸张,但仍不失真实。第三句,“逢”字点出了题目,在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家人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彼此行色匆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最后一句,诗人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一片深情。
此诗语言朴实,不加雕琢,却包含着两大情怀:思乡之情与渴望功名之情,一亲情一豪情,交织相融,真挚自然,感人至深。
文化链接
岑参教子
公元752年,一天,岑参在武威办完军务,赶回西域,途经赤亭,戍边的士兵让他题词、赋诗。岑参和这些士兵是老熟人了,也不推托。刚题完一首诗,不料,挤在当中的一个小孩儿随口便吟了出来。岑参有些吃惊,没想到这里还有这样的孩子。
士兵告诉他说:“这个小孩子是个回鹘放羊娃。一次大风,这个放羊娃救了我们十三个士兵,是我们允许他在这儿放羊的。”岑参转过头问放羊娃:“是谁教你汉语的?”放羊娃说:“是父亲。”一个士兵说:“他家是早年流落到这里的。”放羊娃从怀里掏出一本破旧的书递给岑参。岑参不懂回鹘文,便问放羊娃这是什么。放羊娃说:“是爷爷写的,叫《论语》。”岑参没再吱声,他摸了摸放羊娃的头,给他题了一幅字:“论语博大,回鹘远志。”放羊娃把题词揣到怀里,向岑参鞠了三个躬,高兴地走了。
第二天,放羊娃的父亲听说诗人岑参来此,就领着放羊娃找到岑参说,他家原来在漠北草原,因宫廷之乱逃亡西域。他恳求岑参收孩子为义子,教以成人。岑参内心非常喜爱这个聪明伶俐的孩子,又想在西域的军队很缺翻译,这孩子是可造之才。于是,他对放羊娃的父亲说:“我是军人,要收他为义子,就得把他带走。”放羊娃的父亲立刻答应了岑参。放羊娃的名字原来叫也里,岑参给他改了个名字叫“岑鹘”。就这样,岑鹘跟着岑参参军入伍,来到了轮台。
几年过后,岑鹘在岑参的悉心教导下,不仅聪明干练,而且精通汉语和回鹘语。岑参入关赴任,向朝廷举荐了岑鹘。岑鹘没有辜负岑参的栽培,一边工作,一边培养了许多翻译。岑鹘晚年回到了家乡蒲昌,享受天伦之乐。后来,回鹘首领仆固俊尽取西州,建立高昌回鹘王国,岑鹘后代多有在王国为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