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崔液
玉漏银壶①且莫催,
铁关②金锁彻③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
何处闻灯不看来?
作者简介
崔液(?—714),字润甫,定州安喜(今河北定州)人。唐代诗人,尤其擅长五言诗。
注释
①玉漏银壶:玉漏和银壶都是古代计时的器具。古人向铜壶里灌水,壶底打通一小孔,壶中立有标着时间刻度的箭状指针,壶中的水逐渐减少,指针上的度数就依次显露出来,然后根据刻度计时,是为漏刻之法。
②铁关:宫禁的城门。唐朝宫禁森严,平时入夜即关闭城门,天亮开放。
③彻:通,直到。
诗词大意
玉漏和银壶你们暂且停下不要催了,宫禁的城门和上面的金锁直到天亮也开着。谁家看到明月还能坐着什么都不做呢?什么地方的人听说有花灯会不过来看呢?
经典赏析
这是一首写元宵节的小诗,首句写出了人们“欢娱嫌夜短”的感慨,第二句是写在此太平盛世,应该通宵尽兴。“且莫催”衬托出气氛之热烈,景色之迷人;“彻明开”写出了人们高涨而持续的热情。
“谁家”“何处”,实际是指家家、处处。这包括了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平民百姓等各类人。它把人声鼎沸、繁华热闹的京城元宵夜景一语道尽。连用两个问句,不仅将胜景迷人,令人不得不看的意思表达得灵活传神,而且给人以无限回味的余地,言有尽而意无穷。
文化链接
元宵节的由来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夕、灯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因此而庆祝。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将从除夕开始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
元宵节习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习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元宵节在早期节庆形成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到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自宋以后也称灯夕。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