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王守仁
城里夕阳城外雪,相将十里异阴晴。
也知②造物曾何意,底事③人心苦未平。
柏府楼台衔倒影,茅茨松竹泻寒声。
布衾④莫谩愁僵卧,积素还多达曙明。
作者简介
王守仁(1472—1529),幼名云,字伯安,尝筑室故乡阳明洞中,世称王阳明,余姚(今属浙江)人。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其学说以“反传统”的姿态出现,在明朝中期以后影响很大,还流传到日本等国。其最为著名的哲学著作有《传习录》《大学问》。
注释
①次韵:古体诗词写作的一种方式,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
②也知:有谁知道。
③底事:此事。底,作疑问代词,相当于“此、这”。
④布衾:棉被。
诗词大意
城里有夕阳而城外却下雪,相距十里天气竟不一样。有谁知道造物主是何心意,莫非这是因为人心中的苦难还没有磨平。御史府的楼台倒映在水中,茅屋松竹流泻出阵阵寒意。有棉被不要担心睡觉冻僵,多一点儿耐心总会等到天明。
经典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贵州山区初春的景象,诗句“相将十里异阴晴”写出了山区复杂的气候现象。此诗虽然以写景为主,但表达的仍然是诗人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这首诗画面优美,意境清新,富有生活情趣。
文化链接
王守仁教育思想
王守仁,明代心学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继承了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和“心即理”的学术思想,在知与行的关系上提出了“知行合一并进”的观点。以知为行,知而必行,行而后知,其中蕴含着许多有价值的认识。
他明确地宣称,平生讲学专在“致良知”三字。“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是王守仁全部思想的高度概括和凝练总结,他明确指出:心的本体晶莹纯洁、无善无恶;但意念一经产生,善恶也随之而来;能区分何为善、何为恶这种能力,就是孟子所说的“良知”;而儒学理论的重点之一——格物,在这里就是“为善去恶”。
王守仁认为“良知自知”人人具有,是“有教无类”的理论依据。从“致良知”的中心思想出发,他主张教学重在引导学者“各得其心”。
王守仁以“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学说作为反对朱学的精神武器,批评理学“外心以求理”,同时猛烈抨击朱熹以及当时学者那种“循章摘句”“支离决裂”的恶劣风气,明确破除当时的迷信,独树一帜,另立体系,是时代的勇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