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蒋子龙文集.13,评与论 §当代人和当代作家

我们也许正面临一个历史上最活跃,思想上最解放,经济上最富有生机的时期。丰富多彩的生活,使当代人更加渴求文化享受,渴求多趣味的精神产品。文学不繁荣便无法应对这种局面。当代人在呼唤惊世之作,要让他们不失望,作家需付出极艰苦的劳动。竞争、向上、复杂多变、多元化、多层结构、不断更新,这才是一个生气勃勃的社会,一个有希望的文坛。

我以为文学需要当代,当代也需要文学。可是文学怎样看待当代?当代又如何看待文学呢?

世间许多观念正在发生变化,难道文学的观念就可以万古不变吗?大千世界越来越变得使人目不暇接。怎样思考人和世界的关系、人和宇宙的关系?怎样把握和表现当代生活呢?地球分地表、地层、地心,社会更是立体交叉的。你熟悉哪一层,开采哪一层?还是全都开采,搞全景规模的巨制?社会给人提供的天地是多么广阔,事业、家庭、权力、爱情、道德,各种各样的感情和五花八门的矛盾纠缠在一起。与这种生活相匹配的,应该是真实而深刻的文学,不粉饰,也不有意使之减色。

每个作家都只能按自己感受到的去写。生活,关键在于这感受是否准确、是否深刻。什么是灵感?我以为就是感觉新颖,比一般人发现得早,看得深一些、广一些,使作品保持独特的气质和力量。如果作家的这种独特感受,也表达了同时代人的经验和感受,这样的作品必然会具备一定的社会内涵。

不论哪个时代,整个生活中最主要的问题,都会在文学作品中反映出来。如果作家不是尽可能“准确地、强有力地再现生活的真实和现实”,不刻画社会和人们的心理动态,不把社会变革和历史的运动作为注意中心,还要反映现实的作家干什么用呢?

要繁荣当代文学,却离不开当代人的支持与谅解。前不久,一位领导同志指责一部反映现实生活的中篇作品是“利用小说反党”。如果不是亲耳所闻者亲口向我传达,我无论如何不会相信在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今天,还会有人在大庭广众之下讲出这种“文化大革命”语言。而且这部小说“反党”的全部根据就是有人跟它对号、告状。

作家不可能置生活的本来面目而不顾,只根据自己的“安全系数”命笔;也不可能只说公认的“正确”话,不说新鲜话。写得虚假,不像真实的活人,读者会说作家“瞎编”;写得太像,能够概括一点生活并稍微有点深意,又会在小说之外打官司、落陷阱。躲开现实,就可以当个四方和气、恭喜发财的“富贵型作家”;“拥抱现实”就是个“倒霉型作家”。这实在有欠公允。

作家怎样才能向亲爱的读者表明心迹,说自己的“辣笔”只是为了“著文章”,无意得罪任何具体的某个人?鲁迅先生说:“文艺家的话其实还是社会的话,他不过感觉灵敏,早感到早说出来(有时,他说得太早,连社会也反对他,也排轧他)。”

作家要真正了解当代人,需把他们看做“社会人”、“经济人”和“知识人”。世界不论多么复杂,总有规律可循。当代人也观察作家,作家在塑造一个又一个人物形象的同时,也在塑造自己的形象。当代生活要求作家也要是个“社会人”、“经济人”和“知识人”。只做个“文人”,恐难以理解多元化的社会。

世界无疑是变了。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不可否认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条件,对人的心理和性格也将产生微妙的影响。科学技术已“入侵”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但我们也大可不必悲观,心灵罩上“技术将毁灭文明”的阴影。现代科学技术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产物,它也能产生有益的文化结果,组成一个“新的文化秩序”,变换着人和世界的关系。没有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又怎能打破历史的循环?

我相信,当今的“知识爆炸”,不会“炸”掉当代文学。也许反倒为当代文学的发展“炸”开一条通路。

1984年12月31日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