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总工会的同志终于要安排我们去看龙宫了。而且嘱咐要做好不怕累的准备,早晨六点出发,夜里十二点左右才能回来,大部分时间要用来在山道上周旋。
人家都说跋山涉水去访景探胜是很辛苦的。我却巴不得出去走一走,放松一下精神,再苦也乐。我们到贵阳四天了,可以说是足还没有出过户,经受的简直是一场“文学轰炸”!贵州省的工人作者热情极高,每天上、下午和晚上都安排了座谈会,分秒必争,那架势好像是既然抓住了我们,不挤个油干水尽不罢休。主人们还可以三班倒,以逸待劳,车轮战法,我们则只好连轴转。几天下来,已经口干舌燥,精神十分疲乏。因此对龙宫就格外向往,想尽兴地看一看贵州的山和水。
这个季节正是十月金秋,在北方多是天高气爽,秋阳杲杲。在贵阳却是天气阴沉,太阳难得露脸。早晨六点多钟,在天津已经放亮了,在这里还是星空蒙蒙,大街上黑乎乎一片,行人极少。我们在一个街头小摊上每人匆匆吃了一两油条,喝了一碗豆浆,便上路了。面包车驶出贵阳市,天才渐渐放明,雾气也慢慢消退,四周山峦如黛,莽莽苍苍。微风吹过,公路两旁花影袅娜。很庆幸,今天是个好天气。俗语称贵州是“地无一里平(指山多地少),天无三日晴”。出游碰上这样的好天气,真不知托谁的福?大家兴致很高,有的观看车外景色,有的小声交谈。我却另有美差,手上托一部贵州省工人作者的中篇小说手稿《龙宫洞主》。必须利用路上这十几个小时的空闲把这部七万字的小说手稿看完,明天还要跟作者交换意见。当然,窗外有好景色,我还是要抬起头看上一阵。
车过安顺,便爬上山道。土路像一条黄色巨蟒,缠绕在一座座大山的腰际,面包车就轧着这蟒身攀援而上。一个地方的山水有一个地方的特色,贵州的山不像河北、山西的山那样光秃秃,也不像福建、湖南的山上长满树木,一片葱绿。这里的山介乎于有绿无绿之间。有的像千层糕、万沓纸,当地农民就用这一张张的石片当瓦,盖在房顶上。
当汽车钻到群山的腹部,眼前满是怪石奇岩,千峰万嶂,突兀峥嵘,形态万千,威势压人。果然像陆游所形容的:“……有竞起者,有独拔者,有崩欲压者,有危欲坠者,有横裂者,有直坼者……奇怪不可尽状。”
龙宫就藏在这样一片大山之中。
车停在山腰,我们需步行上山才能看到龙宫。我深感诧异,龙宫即使不在深海,至少也应该有水,选在这大山之巅,甚至可以说是穷山荒山之腹,莫非是一条旱龙?一条呆龙?
翻过一个山头,我被眼前的所见惊住了。两架山之间有一个幽静的山谷,谷底流着湍急的溪水,顺水而上不足千米,突然涛声大作,轰轰如沉雷之鸣,似雨似雾般的水滴迎面飞来,溅湿了衣服。抬头望去,两山的连接处矗立起一座巨大的石门,这是大自然造就的龙门。溪水正是从龙门里喷出,直落千丈,形成一条巨大的瀑布。也给那些有志气的鲤鱼们摆下一个又高又陡、非雄才不能跳过的龙门。
翻过龙门,景色迥异,眼前竟出现了一个天池,碧水渺渺,波光耀霞。远处有个洞口,洞门上赫然写着两个字:龙宫。
我们在天池边上租了一条小船,划进龙宫。同行者当中有人已看遍了中国的名山胜水、美景妙地,一进龙宫却都被惊呆了,真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大家无不为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之功所倾倒。龙宫总长有十六里,水深处四十米,浅处也有二十米。这是在群山肚子里穿过的一条神秘的地下河,这是把大山掏空的一个巨大的溶洞。结构奇绝,玄妙无穷,九曲十八弯,景色瞬息万变。宫顶有时高几百米,有时又需低头才能钻过。忽而如刀劈剑砍,似恶虎扑来;忽而又呈现出玉树琼林,仙台楼阁,紫气升腾。最绝妙的是它能穷尽人类的想象力,你想到什么,它就像什么,天上有的这里有,地上有的这里也有。
一池深水,倒映宫顶,缓缓而流,郁郁森森,万影沁人,水岩清寒,神奇莫测,方向难辨,如进迷宫,如坠仙境。真是飘然一叶舟,优哉龙宫游!大自然的神妙、优美、宁静,调谐在这山与水的默契之中,不期然地淹入了人们的心灵,仿佛净化了人的心境,壮美了人的肌骨。我的心里莫名其妙地涌起一阵自豪,谁能说得出中国还藏着多少这样的龙宫、这样的奇迹?
我向导游打听这龙宫是怎样被发现的,是谁发现的?导游笑而不答,我心存疑惑。待我们划出龙宫时,遇到了龙宫的发现者、贵州省水利厅厅长胡克铨。他还不到五十岁,朴实、文静、含蓄,他简单地介绍了发现龙宫和第一次探龙宫的经过。
去年,他在这一带翻山越岭,为农民寻找水源,发现了这个天池和一个极小的洞口,当地居民讲了许多关于这个洞口的传说,劝他万不可钻进洞去。他凿开了岩石,只身驶小船钻进洞去。于是奇迹就被他发现了。我们有龙宫,又有胡克铨这样敢于探龙宫的人,中华民族这条巨龙的腾飞之日还会远吗?
当地领导拿出一个大本子和一支毛笔,请我写几个字留念,我未加思索,心里似乎早就憋着几个字,信笔写道:
“龙出宫,世界惊!”
在回去的路上我又打开中篇小说《龙宫洞主》,觉得手上的分量也格外沉重起来。
1985年10月23日夜草于贵阳云岩宾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