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州之上,自古以来,天神飞仙之说便流传于世。更有大量古籍、传说记载,上古时代,常有得道升仙者,光天之下,施展神妙仙法,移山改海,无所不能。
因此,世上之人追仙修道者,多不胜数。为求长生,得大道,接天地之灵,汇聚凡躯,以得天之威,与地同寿。然,古往今来虽有得无上威能、千寿之人,却无真正飞升成仙,得生不死者。
千万年后,终有人质疑,莫是修道之法有误?此说一出,引天下惊哗。修道之人,自是不可苟同,亦将其定之为缪论。
风吹树叶动,流水自有鱼。少数人极力拥护此论,并研发新法,以求得道。而后,此类人竟心生奇想,自觉,既古法有误,我便反其道行之。
其讲修心,克制己欲。我便随欲,释放本心。
其讲博仁,容纳大千。我便狭恶,万利为己。
自此,修炼之道,一分为二。前者谓后者,弃本走偏,呼之为“邪道”,而自誉为“正道”。对此,邪道之人不以为意,对其而言,正道、邪道,得长生者,便为大道。
其后又过千年,正、邪二道终不相容,更接连相战。最后,终成水火之势,不相两立。
正、邪之斗,除互有损亡,还伤及凡民。而其所为,皆是邪道之人。因此,于天下民生而言,皆是拥正恶邪。
虽邪道声名恶劣,邪法之术,更是残忍,然入邪修道之人,却是不少。只因,比之古法正道,入修邪道,修为道法进境更快,且,其行事之风,更合人性欲望。
久之,修邪之人渐增,邪道势力强盛,若不是邪道中皆为私己之人,加之正道底蕴渊博,怕是早已被其歼灭、吞噬。
正当邪道盛行,正道势弱时,西方之地,忽兴起另一教派,其自诩“佛门”。
佛门之中,不似正、邪二道,门派林立,其唯有一派,名之“天兰寺”。
世间之人,十之八九,安于中域,天兰寺以弘扬佛法为愿,入驻中域。初始,因佛门教义之故,天兰寺中僧侣,看不得邪道为恶,残害生灵。故,与之为敌,处处为难。
天兰寺此番行为,本应为正道所喜。然而,天兰寺入中域不久,便收到正、邪各宗派联名通牒,不准其于中域之地,散播佛门歪说。并令其速速退离,不得再进。
天兰寺不明何故,邪道此为,尚可理解,正道诸派,又是为何?
经过四方询问,终得解惑。原是因为,佛门理念讲究万事随缘,生死有命,皆不可强求。
而道教所为,却正是这“不可强求的生死之秘”,佛门理念,与之反行,自不得其所喜。
知晓原由后,天兰寺并未就此退去,而是以佛法禅理,与各派理论,其后,竟然还妄图以佛法感化各派,劝其皈依。此一举,更是激怒道派,严令佛门中人,三日退去。如若不为,便以强硬手段驱之。
原此,佛门无奈,只得退出中域。自此,佛道两家,不相往来。中域之上,又回正邪两立,相争相斗之势。
而后,又过千年,邪道鬼宗中,出得一位不世之才,以短短数十年时间,修的一身无上修为。其名号不得而知,只于其出世之时,自号“鬼仙”。
这位鬼仙以无上修为,铁血手段统一邪道各宗,统称“邪教”。而后,率领邪教于十年之间霸占玄州中域,打得各正派龟缩一角,不得寸越。
经过几番灭派血训之后,正道之人终于不堪忍受,联合一力,抗击邪教。然而,此时邪教势强,正道势微,自保已是穷尽其力,更何谈除邪。天下命势,掌于邪教,天下万民,受制于邪教残害之下,苦不堪言。
不得已,正道共商之后,唯有向西域佛门“天兰寺”求助。
佛门之人,普度众生,大慈大悲,其实早已有心相助,只碍于佛、道之争时,彼此间芥蒂过深,才未得援手。此时即得于正道相求,天兰寺主持率寺内长老、首戒赶至中域,倾力相帮。得天兰寺相助,正道终于站稳阵脚,与邪教分庭抗礼,慢慢占据上风。
又过五十年,中域之上,邪教与正道共分半壁,天兰寺也得此时机,于中域宏肆佛法,建寺立院。而邪教也好似满足现状,非但不再大举进攻正道,就连残人害命之事也鲜有发生。一切显得那么平和。
正道中人只道是邪教无力再起波澜,毕竟五十年来,他们佛道联合,也打得元气大伤,想来邪教也不会好过。如此安平之景,持续一年后。
某日,月圆风高之夜,北郡天险之地万仞峰。其峰之顶,忽的升起一道万丈血光,直通天际。平静的夜空,突地卷起大风,黑云涌动而起,电闪雷鸣。连远在十万里之外的中域,也受其影响,变了天色。
正道众人更是面有忧色,在这股威势中,他们感到一种暴戾情绪和杀伐之气。
正道诸派连夜聚议,于距天险之地最近的天兰寺,议讨此异象。然,各派掌门还未得出结论,忽听得外面风雷之声,未等反过神来,“轰”的一声炸响,天兰寺大雄宝殿,顷刻间便被炸为平地,内里众多僧人和各派子弟,死伤无数。
众掌门闻声而出,各自祭出法宝,飞至空中。向上空望去,只见邪教之主鬼仙独立于天,身发幽红光晕,戾气冲天,恍如魔神。
众掌门又惊又怒,正待出声质问,鬼仙却一晃之间,消失不见。正在众掌门疑惑不解时,一道冷若寒冰的声音,自他们之间响起。
“血海怒涛,破体碎魂。”
这一战正道损失惨重,八位掌门去其四,门下弟子死伤过千,天兰寺院,已成平地。其余人等,皆身受重伤,唯有空心方丈和万象阁主孔儒,尚有一战之力,也正是在他二人全力护卫下,众人方才逃离出来。
经此一役,正道、佛门元气大伤,岌岌可危。而天下万土,再次尽遍邪魔。
在此危难之际,忽有一道人,如传说神仙般,突然出世,挫败邪道各宗,更是斩杀鬼仙,还得天下太平。后,世人得知,此道人名号“清云”。驱散邪道后,于中域东地“禹山”建门立派,谓之“禹云门”。
原来,清云道人本是一闲野道士,为人正气临身,一心只为拯救庶民于邪魔摧残之下。无奈道法有限,能力不及。但他心的耿直,救民于病,助同道于危难,因此也算声名远播,人尽皆夸之士。某日,清云游走至禹山,于山间秘洞中偶得“法书奇卷”和仙家至宝“九幽籇符”。清云偶得奇遇,喜不自胜,遂于禹山之上,潜心修炼。
相传,清云出关时,已是百岁老人摸样。那一日无风无雷,无威无势。唯一称得上异象的,仅有禹山之巅,曾响起百声龙吟,声声不息,绵延千里。
清云入世后,见得民间疾苦不堪,更有瘟疫蔓延,尸横遍野。待了解始末后,清云独身一人杀向邪教宗门。邪教之中,自然不缺高手,更有心残之辈,不计手段,得到了一身神通。然而,清云杀进邪教宗门,前来阻杀的妖人、魔头,尽都不是其一合之敌。一路行,一路杀,仅柱香功夫,清云便杀至鬼仙面前。二人照面,无需多言,清云率先出手,大战触发。
二人这一战,便是十日。
十日间,玄州之上,山倒地裂,江河逆流,山野林间,万兽低鸣。
十日间,天空黑淡无光,仿佛日月星辰也怕受之波及。
清云、鬼仙从中域战到北郡,又从北郡,逐斗于天险之地。二人运用万般道法,引天地之威,借至宝之力,斗得难解难分。
时而,血云翻滚,万雷落下。
时而,青光四射,宛如星辰。
时而,鬼影飘飞,泣哭惊魂。
时而,神君降世,降鬼收灵。
更时有呜鸣龙吟,风水火起。
最后,二人各自用出毕生道行,对撞而爆,血、青二光直冲而起,天险之地上空,万年黑云轰破而出,毫不减势,直冲天际,在无限天空上爆裂开来,其威力竟是将天都震得晃了一晃!
三日后,尘土归降,万物安详,天穏地平。清云自天险之地归来,观其面目,虽憔悴疲惫,但无大碍。他人问起鬼仙何处,清云道:“已化作青灰,落在天险之地。”
鬼仙战亡,清云势起,邪教各宗,人人自危。然,清云并未对其斩尽杀绝,而是将其赶往北郡之地,命其不得踏进中域。对此,正道诸派不满,问清云何以如此,清云道:“最恶为心!纵使将其杀尽,也只是控得一时安宁,不能除其心念,枉添杀戮,不可为之。”
随后,清云于禹山上建立门派,取禹山“禹”字,和其名号“云”字,创建“禹云门”。借清云之名威,天下才俊人杰纷纷前来拜门,不多时,禹云门便成了“天下第一大派”,直至今日。
如今,禹云门立派,已近五千年。自清云之后,一直以来,正道之首的地位,不曾动摇。
然,虽禹云门内,人才辈出,历代掌门,更是道法通天,却无一人再复清云之威。故此,邪道宗派自清云仙逝后,摒弃誓约,再次踏足中域。虽因禹云门势大,和其他诸派兴起,不得大肆进举,但小鄙入世,修炼邪术妖法,残害人间之举,屡见不鲜。
尤其得知,清云战败鬼仙时,多靠有仙家至宝相助,邪道各宗,久寻仙宝不遇,终将目标放于中域之上。中域地大物博,山秀水灵,更有上古仙家传说,多生于中域。
不仅邪道众人,正道诸派也对仙家至宝垂涎欲滴,千年来四下寻觅,虽不得至宝,倒也搜寻得不少仙宝,这也是其他门派崛起神速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