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变废为宝李振东 §第六节 少年振东志高远

李振东在五十年前春寒料峭之时降生的这个继泰村,处于津南区的什么方位,其历史变迁和经济、社会状况又如何呢?曾经撰写过《继泰村志》的党支部委员兼村委会委员谢金智等人,陆续介绍了如下内容。

继泰村座落于津南区西北部的白万公路西侧,秃尾巴河穿村而过。说到该村的来历,还得追溯到半个多世纪以前。日军侵华期间,他们听说津南区产的小站稻很有名气,就派一个叫长谷川信彦的日本人,在如今天津市河西区珠江道以南的地方,招募18户种稻有经验的佃户,挖渠引水,开荒种稻,并让西青区大任庄村一个姓范的地主具体组织和管理。以后又陆续来了一些年轻力壮带家属的种稻者。这里人一多,就取名“长泰佃户村”——长,代表长谷川信彦;泰,取平安、安宁之意。这千亩稻田,统一育秧,统一种植,统一浇灌,统一撒施从日本国运来的化肥,产量和米质都很好。收了稻米,一律上交:少部分供侵华日军吃,大部分则运回日本国。而辛辛苦苦种稻的每家人,只能吃玉米面、豆饼等杂粮。管理者给每户都发一个,上圆下方、长7厘米、宽5厘米、厚2毫米、正面刻着“长泰佃户”、背面有数码的黄铜牌,名曰“佃户证”,它大抵相当于户口本和身份证吧,佃户们就是凭它去领玉米面、豆饼等口粮的。1945年,侵华日军投降,这些人原封不动地继续给姓范的地主当佃户。解放后,地归佃户种,但并未分到个人手里,而由新改名的“长泰村”统一管理。村下分四个组,每组若干户,每户的收入,都由各组进行分配。到1950年,长泰村组织了天津市第一个专门种稻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也就是津南农场。就在外地一些穷人趁机迁入之时,年富力强的振东之父李德武,也于1953年阳春,携眷来此落户谋生。当时,在长泰村周围,都是国营双林农场的地,场方为使其土地连成一片,在1954年底,由上级领导出面,拨地迁村,将长泰村的40多户共200余人,全部搬迁到现在继泰村的地点,李德武一家,当然也随之而来。这里环境虽改,但人却未变。为继承津南农场即长泰村集思广益、精心种植优质稻的好传统,大家提议、上级批准,将新建村名定为而今的继泰村。

由于该村的基础,一直是集体管理的专业种稻村,加之共产党的组织建立的比较早,所以,村里的农业生产等各项工作搞得都很突出。第一任党支部书记潘文彬于1960年病逝后,第二任书记孟繁起干得更好。他曾同津南区坨子地村的姜德玉和白塘口村的李吉顺一起,当选为全国劳动模范,在北京开会时,同***等国家领导人一起照过像,成为该村历史上光荣的一页!后来的村党支部书记寇广泰,各项工作干得也挺出色,区曾在村召开现场会,学习和推广该村的先进经验。如今继泰村的书记是振东的三哥李振华,他已连选连任11年,荣膺津南区优秀党支部书记,还蝉联区人大代表。由此看来,建村较晚、规模也不大的继泰,在全区165个行政村中,确已成为引人注目的后起之秀!

在李德武家从长泰搬到继泰四年后的1957年2月19日,我们的主人公李振东,就出生在这个人杰地灵的继泰小村里。他在七个弟兄之间排行第四,所以后来的人们普遍尊称他“四哥”;可他在十个姐妹兄弟之间,却排行第七,因此,他的出世,显然是给这日子本来就过得挺紧巴的多子女之家,又添了一张吃饭的嘴。但受过去“多子多福”、“人丁兴旺”传统思想的影响,一心望子成龙的父母,看着这个欢眉大眼的白胖小子,还是喜不自胜、钟爱有加!精明父亲果决地讲:“咱以后生活再难,也要想法让这小子好好上学,他学到真本事,有了大出息,既可光宗耀祖,也能报效国家——咱一辈辈都盼着这一天啊!”

干练的母亲慈和地说:“本来就该这样嘛!咱前六个孩子,都因家庭日子太艰难,不得不让他们退学;以后咱对小东,就得改改章程了:只要这个小子真的有志气、学习成绩好,咱俩就是再苦再累,也供他上学!”

“对,就这么办!”父母的共识,化作了日后共同育子的行动……关于李振东学龄前生活中的小故事,他大哥振明讲得真实生动、很有情趣:“我家孩子多、确实穷,可我们这一大家子过得和和乐乐、亲亲热热!穷人的孩子也有不花钱的穷乐趣。比方说吧,我放暑假时,带四弟振东到姥姥家去,在那一望无垠、杂草丛生的团泊洼,我们亲眼看到了狐狸追赶野兔的有趣自然景象:受惊的野兔撒腿拼命向前跑,为甩开追敌,牠还突然转弯逃蹿,可那狡猾的狐狸,不循其弯曲的弓背轨迹,而是从弓弦的近路径直截击,兔即就范;有时,狐狸还把一顿吃不了的野兔,悄悄埋在牠有记号且自以为安全的地方,以备饿了再吃,耠地时,往往就翻出这种野兔来。此外,我们在这盐碱地里,还发现一些鹌鹑土窝,窝里一般都有四、五个蛋,为诱捕鹌鹑,我们把有食饵的老鼠夹子,放在窝边,如果要逮活的,就在夹子靠一头的地方,横搁根小木棍儿,我们把逮住的鹌鹑,在野地里拾柴火烧着吃,那些鹌鹑蛋呢,就打开放到随手捡来的贝壳里,在底火上烧熟了,用草棍儿拨着吃,就像鸡蛋羹一样好吃——试想,在那食不果腹的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孩子们能靠自己游戏式的劳作,吃上这美味的野餐,该是何等的兴奋啊!还有呢,寒假中,在团泊洼那片沼泽地里,有结了冰、不到二尺深的一个个水坑,里边有黑鱼,我们砸开个冰窟窿、鱼就争先恐后地都来换气,这时,用短把儿的小网伸手一捞,那一条条斤把沉的黑鱼,不大工夫,就捞满一盆子,端回家去熬着吃,既不花钱又解馋——所有这些,回想起来,都很有意思,这也算穷地方、穷家孩子的生活乐趣吧!我们从姥姥家回到继泰村,每逢八月中秋前后,在穿村而过的秃尾巴河和村周围的稻田里,一到晚上,就会有很多螃蟹爬到路上来,人们提马灯照着逮,一晚上能逮五、六十斤,都是自家吃!”

李振明津津有味地讲到这里,略加思索,又把话题全然转到了他四弟李振东身上:“振东从小就长得喜相、好乐、听话、聪明伶俐,挺讨人喜欢!他五岁上,就常跟着我父亲到河边用拉网逮鱼:网撒到河里,父亲把50多米长的网绳,用木夹板挎在肩上,在河岸上一步一步走着向前拉,小东就好奇地一步一步跟在父亲身后看,有时还惊喜地拍着小手喊:‘你快看大鱼蹦了——网里的鱼快满啦!’到把网拖上岸出鱼的时候,那满网欢蹦乱跳大大小小的鱼虾呀,简直把小东乐坏了,他异常天真活泼地跳着,笑着,一迭声地说:‘这么多呀,真好看,真好玩儿!’他还用小手专拣大虾和小鱼,不一会儿,父子俩就把多半水桶鲜活的鱼虾提回家。我那勤快的母亲,马上动手洗、择、煎、熬,全家会吃上一顿自力更生、不花一分钱的美味佳肴!”

对大哥李振明讲的上述事实,直到现在,李振东都还依稀记得。他对自己那件大难不死的往事,他记忆犹新,永难忘却。提及此事,他思绪悠悠地说:“在我们人口多、劳力少的这个穷苦大家庭,为了糊口,家里养了50多只羊,全家人谁有空,谁就去放牧。我看爸爸、妈妈、和哥哥、姐姐们那么忙累,心想:‘我已经六岁了,都快到上学年龄了,该懂事儿了——我也要为这个穷家做点事儿、出点儿力!’想到这儿,我郑重其事地说服了妈妈,神气活现地举着羊鞭,赶着头羊,头羊领着所有的羊,其中有些羊咩咩地叫着,向奏军乐似的浩浩荡荡、威风凛凛地走出了家门,直奔村外秃尾巴河北岸青草鲜美的护堤。那些过惯集体生活的羊们,果然驯顺地听从我这羊鞭的指挥,从村边的护堤上,无声无息、甜甜美美地边吃边走,走的离村足有一里多地。夏季的天公,最易变脸。刚才的丽日蓝天,很快乌云密布,继而暴风袭来,刹那雨雹齐下,这时有只小绵羊刮到堤下河里去了,我赶紧放下羊鞭,在河边伸手去捞,没成想,雨大地滑风又猛,一下子把我也刮到河里去了……当跑来接我的家人把我救上来后,我因惊吓和水灌,早已不省人事,躺在炕上发高烧,不吃不喝不睁眼,把家里所有的人都吓哭了。我那懂中医的父亲,根据他掌握的偏方,想法买来荸荠和菱角,我母亲把它去皮、洗净,一起在锅里煮熟后,舀一小勺,轻轻地用嘴吹凉了,脉脉含情地哄着我,一勺一勺精心地喂——一天两天,一直躺了20多个日夜,才从死神那里夺回了我这条年仅六岁的生命!事后听说,那天的暴风骤雨,不光夹杂着蚕豆甚至枣大的冰雹,那一道道耀眼的电光和惊天动地的炸雷,还劈死了村上的几匹骡、马和路边的多棵高树,给村民造成了不小损失!”

经历这场死里逃生磨难的小振东,身体康复后,不但没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丝毫畏却感,反而更加倔强地想:“大风大雨有什么可怕的——你老天爷不就那么两下子嘛!以后我要学会游泳,为减轻大人们的负担,还要去放羊,多坏的天气、多大的河水,我也就都不怕啦!”

1965年振东八岁多时,早已形成共识的开明父母,就让他揹着母亲亲手用白羊肚手巾缝制的小书包,到本村小学去上课。他每天的日程是:天一亮,就和大人们一块起炕,先大口满腮地吃个玉米面饽饽,再从有老厚沉淀泥沙的的大水缸里,舀上半瓢苦咸井水,一扬脖儿,咕咚咕咚地喝下去,然后就拿起鞭子去放羊,七点多钟回到家,洗把脸,带上个玉米面饽饽和用直沽高粱酒瓶装的凉水,赶紧揹起书包去上学。那时一般是上半天学。中午在家吃完棒子饽饽和稀饭就着腌的芥菜疙瘩,又挥着长长的鞭子赶着羊群涌出家门。村周围的地都是稻田,怕羊吃庄稼,就赶着牠们到离村三、四华里外的沟边、河塄去吃草。当时村里的其他家,也有养羊的,放羊时往往会碰到一起。但你不用担心,绝对不会出错。在采访过程中,富有实践经验的振东就对外行的笔者头头是道地讲:“家养的羊们都有灵性,牠们认识同伴和主人,在嘈杂的人声中,能准确地分辨出主人独特的声音。我放羊时,只要大声招呼,长鞭一挥动,牠们就会顺从地集体行动——那才叫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得心应手哪!在从地里向家走时,牠们认路、认家,你不用管,牠们就会回到自家的羊圈,从来没丢过一只羊!”

尽管穷人的孩子杂事多、家务重,但家教严、懂事理、又自觉的小振东,学习成绩却一直很好。他在本村分校上完三年级,就到离家四里多地的新桥主校去上四年级,由过去的半日上课,变成了整日,时间较紧。小学毕业后,又继续在该校的戴帽中学上初中。在这六年里,他每天上学前,总是在书包里放上个大锅贴的玉米饼子、一块家腌的咸菜和一瓶子凉水当午餐。善于思考的李振东,独自走在上、下学的路上,或者在其它课余时间,常常想起用心良苦的父亲,引经据典地对他的教诲:“人要想长本事,就得靠自觉,勤学习,宋朝人写的《神童诗》中就讲:‘学向勤中得’;学了,只有经常温习,才能记牢和用活,孔子所作《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和‘温故而之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你可一定要照此去做!”

每当想起这些,他都会掏出课本,看一段,想一想,再默记,有不懂的,再请教老师,一直到完全理解和流畅背诵为止。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久而久之,他这见缝插针、坚持不懈地勤奋学习,结出了丰硕的成果:每次考试成绩,都在班上名列前茅!

在新桥上学期间的每个周日和寒暑假,李振东除认真完成作业和自觉复习、熟练掌握各门功课以外,多数时间是因生活所迫而不得不去放羊和拾柴火。放羊时,他常带着课本或其它课外读物,所以,他比同年级别的同学学得更扎实,知识领域也更广博。拾柴,一是为平时点火做饭,二是为寒冬烧炕取暖。他小时,扛着筢子,揹着个小筐在附近去拾;稍大后,就带着钐镰和筢子,用扁担挑着两个夹筐,到路较远的洼里去拾。逢到拾多时,装的满满的两大夹筐柴草,把挑筐的振东都淹没在其中了。到了冬天拾柴火,那就更有意思了。善于动手又动脑的振东和小伙伴们,为了省力、多拾、快运,他们利用村前那通达开洼、已经结冰的秃尾巴河做运输线去拾柴火。他们自制的运输工具叫冰排子,长有3尺多,横有2尺余,其制法是:把上面并排横放的一根根小圆木,固定在下面各镶嵌一条露出一半的8号铁丝——使之牢牢地成为一体。人面向前方、站在平放于河冰上的木排上面,两手紧握一根约4尺长、下端有铁钉的木棍,将木棍通过两腿之间,朝冰上猛力向后一撑,木排哧溜、哧溜就滑向前方。振东撑着冰排西进开洼,把打来的一捆捆柴草捆好、码放在冰排上的前面,柴草高得使他刚能看见前方,他就站在冰排上的后边,用木棍一下接一下地猛力向后撑着,满载的冰排就飞快地向前滑去……关于李振东少年时代德、智、体等各方面的情况,与他同村、从小学到高中又一直同班、如今仍在振东担纲的公司工作的高富利,对他可谓了如指掌,一谈起来如数家珍。兴致勃勃而又心悦诚服地多次对笔者讲道:“要论同振东相处时间之长、关系之近、了解之多,全村所有乡亲都莫过于我。我们不但上学在同班,玩儿时也在一块儿,在那农村缺少文体活动的时代,我们打小皮球、闯拐、踢毽子,做捉迷藏、丢手绢、黄鼠狼拉鸡等游戏;还一起演造型、《三条石》话剧等。在上中学时,因他家人口多,同时也为一起学习、讨论,他就在我家睡觉,所以俩人无话不谈,相知最深。振东家庭教育好,为人忠厚,说话风趣,办事可靠。他学习勤奋,记忆力强,各门功课成绩优秀,尤其是作文更加突出。由于他反应机敏、脑子快,同学们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灵高儿’——这是用小鞭儿一抽,就转得飞快的玩具‘陀螺’的方言。”

闻名于世的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讲:“衡量一个人的真正品格,是看他知道没有人会发现的时候做些什么。”李振东的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他自少年时代起,就具备了主动、自觉地做好事而从不声扬的高尚品格。高富利讲了一个亲身参与的事例:“我们在上初三时春末的深夜一点多钟,同我睡在一起的振东,蓦地被‘唰啦、唰啦’的雨声闹醒,他一边推我,一边急促地说:‘富利,富利!你听下雨啦!咱同学陈立家在村西河塄上脱好的坯,都快干了,这雨一淋,可就全泡汤了!咱俩起来,去给他家码起来苫好吧!’我立马响应:‘好主意,咱起来,赶快去!’我们赶到村西一看,那平摊在河塄、计划盖三间房的几千块土坯,每块长尺半、宽尺2、厚3寸,足有40斤重,黑压压地摆了一大片!我脱口而出:‘可真够多的啊!’‘那就发挥你这长跑健将特别能战斗的本事呗!’振东诙谐地对我说。”

我也笑着回他一句:“‘你虽说劲儿没我大,可你有耐性——那就看你这愚公移山的毅力啦!’在这四周黑黝黝的雨夜,俩人互相激励着,他搬一块、我搬一块地大干起来。雨越下越大,我俩也越搬越快,浑身上下早已湿透,不但脚上、腿上都是泥,就连胳膊、胸前和脸上,也都是泥——简直成了两个泥猴!可富有挑战精神的我俩,越是这样,干得越带劲!聪慧的振东又戏谑地说了:‘我看你这创全区初中男子记录的长跑运动员,今夜是变成多搬快跑的泥水运动员啦——加油吧,争取也创个雨中运坯的最佳成绩!’我用袖子抹把脸上的泥水,大声反诘他:‘那你说,这最佳成绩的标准是什么?’‘把坯全部搬完、码好,就是标准!’”他欣然作答。

“搬着重土坯、跋着泥泞路的我俩,欢声笑语地冒雨拼干着,这开心的爽朗笑语,驱走了夜雨的冰凉和干活的疲劳……正值此时,陈立及其父兄也从家里跑来了,他们谢语声声地投入战斗,搬运任务进展很快。所有土坯码好后,又在上层以坯出檐,并用硬泥在顶上做成中间高、两边低形状,便于排水。到天亮,雨仍下,护坯任务全部完成。我和振东各自回家,换上干衣洗洗脸,匆匆忙忙地吃完饭,俩人又揹着书包,滑滑擦擦地一溜小跑去新桥上学……”

随着年级的增高,课程的加多和读物的日丰,少年李振东的知识领域不断拓展,思路愈来愈宽。他脑际时常浮现爷爷对他讲过的,“志当存高远”和唐朝李欣“男儿立身须自强”的名言,这些积极向上有作为的处世思想,极大地激发了他刻苦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将来誓干一番大业的雄心壮志。这学习的动力,促使他各门功课的成绩总是优秀!

现年96岁,通晓八国语言,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当今我国最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总理曾三次登门为其贺寿的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为世人列出一道公式:“天资+勤奋+机遇=成功。”如果说,贫窭农家少年李振东,天资较好、又很勤奋的话,那么,在学习上,他这匹在厩欲奔的小马,还有待伯乐的发现。世事有巧,天随人意。在他一上新桥中学初一时,就巧遇上出类拔萃的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毕业的高才生、教振东他们数学和物理课的班主任、风华正茂的顾训襄老师。他是上海人,个头不高,衣着朴素而整洁,说话不多,却言近旨远,一语破的。他不但讲课效果好、受欢迎,而且平易近人、态度诚恳,同学们都愿上他的课、听他的话;李振东对他更是敬佩有加,心想:“不知顾老师对我看法如何?我要是能得到他的经常指导和重点帮助,那该有多好啊”历史是自己写的,评价是大家给的。在漫长的学习生活中,李振东的言行,赢得了师生的信赖,更得到了顾老师的肯定:他果然是心想事成!

其实,善于静观默察全班每个学生各方面表现的顾老师,早已发现:振东同学心地纯良,性格率真,说话幽默,品学兼优,而且态度谦和,乐于助人,全校师生都很喜欢他!因此,作为班主任和育才、爱才的顾训襄老师,对他也就特别关注,格外青睐,尤为器重!在课余时间,或者周日振东来校时,顾老师总是像朋友谈心似的,同他无拘无束地说这说那,笑语声喧,但谈得更多的,是人要有为国为民的远大奋斗目标,而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就必须学到丰富的有用知识,如何才能切实学好,这里有个精神状态和学习方法问题。

有个星期天,振东上午放完羊,下午就步行到学校去看顾老师。俩人推心置腹地谈到很多问题。振东说了他的家世、家境和日后创业的理想,顾老师听后抒发己见,并提出指导意见,这使求知欲极强的李振东,犹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顾老师随机引用国内外名家之言,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他左右逢源地侃侃而论:“我认为:你贫寒的家世和重学的家教,正是你自觉地勤奋学习和艰苦拼进的力量之源——这是你为人处世的重要财富!至于如何治学和做人,这是个人生的大课题。纵观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灿如珠玉的历史人物,凡有成就和名垂青史者,无不是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的勇者和智者。我们举例来说吧,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唐代大诗人李白,他既有丰厚的知识,又有远大的抱负,他气吞山河地写道:‘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知识,是腾飞的翅膀;理想,是奋进的目标——缺一不可!”

“再如,清朝怒烧鸦片的民族英雄林则徐,他主张:人要有大海一样的宽阔胸襟和高山一样的刚正品格,他写下了激励后人的千古名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我们再举两个国外的例子。一个是,以深钻苦研著称的英国物理学家牛顿,他强调勤奋攻读、深入思考,他说:‘天才就是长期劳动的结果。’另个是,享誉全球的美籍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他在26岁时,就以卓越的才华和惊人的洞察力,提出了著名的‘狭义相对论’,由此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经典物理学,极大地发展了曾一度被人们认为已经完美的关于自然的理论,同时也为造福后世的科学和技术奠定了基础。在做人上,他提出:‘人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在治学上,他为世人列出的公式是:‘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所有诸如此类的事例,我们都应从中汲取营养,受到教益。振东啊,你素质好、求上进、又勤奋,要想将来干一番事业,就应该志高远、定目标、有知识,你现在唯一的重要任务就是:多学知识,并努力学懂、学透、学活,日后好用得上!”

顾老师这苦口婆心的谆谆教诲,有如知时节的春雨,淅淅沥沥,点滴入土——悄然滋润着少年振东这稚嫩的心田,使之受益终生!教振东他们班两年后,顾训襄老师奉调回上海,到复旦大学任教,同学们听后都悒悒不乐,李振东更感到惘然若失。在顾老师行前的那天放学后,振东满怀缱绻深情,默然走进了顾老师在校的简洁单身宿舍。他神情抑郁地低声说:“顾老师,您这一走,就像把我的心带走似的——我一连几天忐忑不安,吃饭不香,睡觉不实,想的都是您……”

很少动感情的顾老师,此刻听了振东情深意挚的由衷之言,直感动地心潮起伏,他异常亲热地拉着振东的手,坐在床铺上,十分关爱地望着振东,情愫殷殷地说:“你是我教过的最得意的门生,我会永远记着你!对你的要求和期望,我已经说过了,我相信你会努力付诸实践的——将来你一定能够勇创大业、成就辉煌!以后,只要有机会,我就来看你——”

他话音未落,就侧身将旁边的振东紧紧地搂在怀里,只是用拿惯笔杆儿的手掌,轻轻地拍着振东的后背,一切均在无言中……顾老师松开手,站起来,转身从自己的枕头底下,拿出一件洗得干净、叠得整齐、白色有双带的半截衬衣褂领,双手托着,亲切地说:“振东啊,明天一早,我就乘火车离津赴沪了,此时此刻,我对你实在是无以为赠,只把我两件倒着穿的其中一件褂领,送给你作纪念,你收下吧!”

当受宠若惊的李振东双手接过、俩人面面相视时,这心有灵犀的一对师生的眼睛里,都禁不住涌出了涔涔热泪——这是人世间最为可贵的,纯真、赤诚的师生深情厚谊、依依惜别之泪……更令人感动的是,至今漫漫35年过去了,尽管李振东的工作曾多次变动,搬家也有若干次,但那件小小的白色褂领,他却始终珍存着,有时还找出来看一看,并把其中的故事,讲给他的夫人和一子、一女听……后来,李振东在无意中从中央电视台看到了顾训襄老师的讲座,他在感慨万端的同时,也为他的老师感到无比自豪!

顾老师到沪工作十多年后,有一次到天津出差,办完公事,他从河西区小刘庄乘上公交车,到津南区唐庄子下车后,又步行8里地,专程来继泰村看振东,不巧的是,振东也出差在外,未能相见,顾老师只得又怀着欲见未遂的思念之情,返回上海。振东每每想起此事,都深感失去会面良机的可惜和遗憾……顾老师调走了,李振东的学习情况如何,他离开学校后,又干了些什么呢?在第三章中,再向您娓娓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