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变废为宝李振东 §第二节 爷爷躬耕又苦读

李振东的太爷、76岁的常庭老人,右膀子中弹卧炕后,仍是血流不止呆在那地广人稀、交通闭塞、无医无药又无钱的贫穷农家。为止血治伤,家人只有依照当地的习惯,把旧棉絮烧成灰,敷在伤口上,可无论怎么敷,血也止不住,一直流了三天三夜……在这期间,老人那孝顺的四子、二女一直守护在炕头,振东的爷爷老四李金发,当然也是寸步不离。老人仰卧在土炕上,转睛扫视每个儿女,满怀着对这个虽穷但却和乐家庭的缱绻之情,温情脉脉地忍着疼痛说:“孩子们!看来这个生死大关,我是难于闯过去了,不过,只要以后你们的日子都过得好,我也就含笑瞑目了!在离开人世之前,我要讲讲你们从未听说过的,爹小时侯非同一般的痛苦经历,还要说说对你们的要求,希望你们永远记住,并认真去做。”

孩子们洗耳恭听着,一个个都泪眼涔涔地点头轻语:“爹,你说吧,我们听着、记着,一定照办!”

于是,这位命运多桀、虽历尽人间苦难却不改侠义本性的刚强老人,首次打开了半个多世纪前的尘封记忆,在此弥留之际,话如涓涓细流,不绝如缕地慢慢道来——李常庭的父亲,为使他掌握一技之长,将来能有饭吃,所以在他12岁时,就让他上山学艺,一去就是12年。去的前3年,师傅根本不教学武艺,而是让你自身“苦练”,那“练”得才真叫“苦”呢!你刚去,就把你白白嫩嫩的一条小腿,伸到门槛的下面,师傅用两手紧紧地掐住你小腿上边的膝部处,猛然用力向上一撅,“咔嚓”一声,小腿骨就断了。只疼得人死去活来——试想,一个头次离家的十二岁的孩子,在看不见爹娘等亲人,呼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的孤寂中,其痛苦简直难以想像……然后再让骨头一天天自然长好。据说,这样长好后的小腿骨,要比原来的坚固、承受力大、不易再断;等一年多完全长好了,再以同样的办法做另一条腿。到第四年才正式开始练武功:臂功与腿功交替练!在练臂功时,先是让你两手各提一个盛满水的尖底儿小木筲,规定在走一定的路程中不准放下,还让你把提水筲的双臂平举,与两肩成一直线地由走到跑,然后,换成大木筲,也是这样练;在练腿功时,先让你从一尺深的土坑里,一下子蹿上来,陆续把坑加深到二尺、三尺、四尺、五尺……再让你向上蹿,然后,在两腿绑上沙袋,也是这样练,若把沙袋一去掉,就会力足身轻地一蹿很高——前述上房捡枪之举,即是实证。等到臂和腿都有了一定功力后,师傅就让你两手各提个大水筲,在一根根木桩上走来走去,木桩由低到高、距离由近到远,逐步增加练功的难度。待到臂、腿之功都达到要求后,师傅再一种一种地传授刀、枪、剑、戟、斧、钺、钩、鞭等十八般武艺,并通过徒弟之间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地切磋、对打等实战演练,加以巩固和提高!为人聪颖而又勤快的李常庭,项项成绩出类拔萃,每每受到师徒们的由衷赞扬!

他24岁学成下山后,又回到团泊洼薛家房子村那地无一垅、家徒四壁的父母身边。在他先后给地主做护院、扛长活、当佃户的漫长岁月里,经常接触他者,只见他腰里经常围着铁制防身的九节鞭,别的一概不知。他对自己高超武功,从未对人提起过,就连自己的儿女,他既不说,也不传授;更未曾仗武欺人、伤人。

他说除他此次对付找上门来的几个大兵的举动而外,过去他被迫自卫之事,只有两件。

第一件事。他当佃户时,有一年夏季,天还不亮,他就挑着两筐自种的甜瓜,到30多华里外的唐官屯镇赶集摆摊儿去卖。有个故意找茬儿的当地年轻人,气势汹汹地来到瓜摊前,叉着胳膊一站就说:“嗳,我问你这瓜甜吗?”

他诚恳地笑答:“甜呀!”

那人又说了:“我得尝尝才知道。”

他站起来,很有礼貌地说:“请您随便挑,尽管尝!”

那人挑了个大个儿的,撩起褂子角擦了擦,“噗”一打两半,大口满腮地很快吃完后,叱问:“你们老东乡的骗人——你说你这瓜甜,怎么我吃着一点也不甜呀?”

他从容反问:“不甜你怎么把整个大瓜都吃完了呢?”

那人伸手又从筐里拿出个瓜,仍在地上,跟着一脚,踩得粉碎,并用手指地说:“你尝尝甜不甜?!”

面对这欺人太甚的特殊“顾客”,他实在忍无可忍地反驳:“你这人真不讲理,太霸道了!”

那人一听,冷笑道:“这是我们做生意的地盘——哪容你穷掉腚的老东乡人在这儿摆摊儿!你不是说我霸道么,那我就‘霸道’一下给你看!”

那人话落脚起,把两大筐甜瓜都踹翻了,当他再次与之激烈争辩时,那人的同伙儿,也在旁边卖瓜的七个小贩儿,几乎是同时抄起了自己坐着的扁担,“唰”地一下把他围在中间——赶集的群众看到这剑拔弩张的战斗阵势,都争先躲开,远远地站着看热闹;机智超人的他,一想到“好汉不吃眼前亏”的警句,旋即从围攻他的一个小贩儿手中,夺过根最长的扁担,他双手紧攥扁担的一端,而将另一端在地上猛力一戳,就像优秀的撑杆运动员那样,“嗖”地一声跳出了人圈儿!他两腿一叉,横握着扁担,理直气壮地大声说:“成心打仗哇——不怕挨打的过来!”

说也怪,这些闹事者,看了他非凡的武功和骁勇的气势,自知理亏,彼此面面相觑,却无一人上前……世间自有真情在,好人总会送温馨。正在双方紧张对峙之际,始终旁观的当地一位德高望重的翟老先生挺身而出,他气度凛然地站在双方中间,力主公道地解围说:“大伙儿做生意,都为赚钱,可怎样才能合情合理不断地赚到钱,那就是‘和气生财’!我们都应该宽容、忍让、互敬、互爱——这就是‘和气’,谁具备了这些,谁就能‘生财’。就拿刚才的事儿说吧,这里是公共场所,谁都可以临时摆摊儿,绝不允许欺行霸市。”讲到这里,翟老先生弯腰从地上捡起个瓜,打开一尝,满意地点了点头,又看了一下那个年轻人,接着说,“你吃了人家的瓜,不但不给钱,反而出口伤人、惹是生非,这可不对呀!大伙儿都看到了,人家武功挺了不起,但却谦和地一忍再忍,这不是软弱无能,而是一种对人宽容的金贵品格——你们和我,都应该好好向他学习!有句老话叫做‘不打不成交’,今天我们既然相识、相交了,今后就是朋友啦!今天中午,咱们一块儿到饭店坐一坐,正好九个人凑一桌,我请客——希望各位给我个面子好不好?”

大伙儿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还你一言我一语地大声嚷道:“好哇!好哇!”

“谢谢翟先生!谢谢翟老!”

“你讲得对,刚才都是我们的错!”

翟先生接着讲:“顺便说一下,他这瓜很甜,我全要了,该多少钱,我给多少。请朋友帮我捡到筐里。”

大伙儿很快帮他装好筐,并主动给他送到附近的家中,然后就到饭店,笑语声声地共进午餐……从此之后,不光是李常庭,就是老东乡的任何人再来唐官屯赶集摆摊儿,他们都是很欢迎,并主动给腾地方,还彬彬有礼、喜形于色地说:“你们那儿有个为人宽厚、武艺高强的李常庭,那是我们的朋友!”

第二件事。有一年秋天,振东那当佃户的太爷李常庭,骑着自家的一头草驴(母驴),出门串亲戚。在路过外村时,街上无人管的一头叫驴(公驴),悄悄地跟在草驴后边走。到了两边都是绿鲜鲜正灌浆青玉米的田间小路上,那放荡不羁的小叫驴,像吃着香甜的自助餐一样,一边迈着轻盈的舞步向前走,一边摇头摆尾地嚼着美食——这一切,骑驴赶路的李常庭并未发现。

突然,看青人对他大喝一声:“骑毛驴的不要走,快下来!”

不知何故的他,停下即问:“我怎么啦?”

“你的驴,吃了我们王财主家的庄稼,你还装什么糊涂!”那虎背熊腰、手执木棍的看青人,从青纱帐里冲出来,怒目而视、咄咄逼人地说。

他回眸一瞥,方知原委,可心里却觉冤枉,就坦诚地说:“那不是我家的驴,我也不知道牠跟在后边——真是这样!”

“胡说!明明是跟着你来的,还敢不承认——你是无赖!”不容分说的看青人高声辱骂,动作粗野,举棍就打。

猝不及防的他,猛然后跳——木棍空打在地上。

年轻气盛又性情暴躁的看青人,以棍拍地,震得手疼,于是就疾步紧逼,挥棍又打,他纵身高跳,棍又打空。这人也非等闲之辈,他不但体壮力大,而且专门练过“拳脚棍棒”等项武术,在当地小有名气,从无敌手。现在是被当地王姓大地主请来担任季节性的“看青队队长”差事的。今日两棍打空,使之怒火中烧,心想:“你外村来的一个骑毛驴儿的老土儿,能有什么本事,你根本无力还手——今天我非把你撂倒在地头不可!”

紧接着,看青人挥舞的大棍,带着“嗖、嗖”的风声,在他的左、右、上、下等全身,劈头盖脸地打将过来;他实在不愿进行还击、伤害对方,所以只是被动地躲、闪、腾、挪,避其锋芒,并不与之主动交手。看青人竭尽全力、使出浑身解数攻击对方,却无一棍击中目标,直气得“哇啦、哇啦”地大叫!

此刻,那两头毛驴,既不嘶鸣,也不惊逃,而是亲昵地共在一旁“坐山观虎斗”——年轻看青人见此,益加坚信自己那“两头驴肯定都是他的”观点,因而更加“理直气壮”地挥动大棍!可其哪里知道这其中的实情呢……正值俩人一攻一守地打得难解难分之际,闻讯的王地主带着3个拿棍的打手前来助战。那仨人不问青红皂白,就举棍加入、组成了“四对一”的战斗:四名彪悍挥棍者,攻打一个空手人。本来,李常庭凭仗12年练就的各种扎实武功,他完全可以从对方手中,轻易夺过任何一根棍来,进行反攻;或者有意击中某个人的要害处,令其暂时失去战斗力——但他总愿天下人都健康、快乐,实在是不忍伤害任何一个无辜,所以他始终没有主动反击,而是在确保自己不被打伤的前提下,仍然以“躲、闪、腾、挪”的被动之法,步步撤退,一直“躲、挪”到离原地100多米的地方……这时,从来田间小路的那头,急匆匆地赶来个骑大驴的中年男子,那人还没到跟前就高喊:“喂——喂!别打啦!那头小叫驴是我家的。有啥事,咱好商量!”

四个打手一听,当即罢手。来人讲:“我家的小叫驴刚生下几个月,天天跟着牠妈妈”这人手指骑来的大驴说,“今儿个牠离开妈妈,自个儿逛到街上,就偷偷地跟着人家过路的这头母驴,走到了这儿——这不,我刚听说,就骑驴跑来了。这小傢伙捅了这么大的漏子,给你们惹了这么多麻烦,真是对不起!牠毁了多少棵棒子,我赔!”

来人这一席话,才使大家恍然大悟。一直没言声的王财主道:“都是误会!咱们乡里乡亲的,你这小驴儿吃的玉米棵子,不要提赔了,你家把牠管好就是了;看青队长,你太莽撞,以后遇事,要先看清、问明情况后,再说、再做!”这位有文化、懂事理的王财主,转脸对李常庭讲,“小兄弟,这场误会别放在心上!刚才我看清楚了:你的武艺确实高强,武德也很高尚——你被冤枉,武功又好,可你一忍再忍、一退再退,惟恐伤人。你是世间少有的好人!”

李常庭的“好”,好在哪里?好就好在“与人为善,好心对人,不做无理事,有理也让人”——这正是一个普通而又杰出的中国农民身上,所具有的敦厚、宽容、仁爱、豪侠的高贵品德!

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名句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鲁迅说:“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这两段高论,正是对意志刚强的振东太爷李常庭老人的真实而形象的写照!在血将流尽、命系一线之际,他带着常人难以想象的严重伤痛,情愫殷殷地,用微弱的声音,对始终守在身边的儿女们说:“我的孩子们啊,我上山学艺12年,从未对你们说过,更没想传授给你们,因为那太苦、太苦!要记住:今后不要去练武;要多读书、学文化、懂事理;要尊重人、善待人、乐助人;还要手脚勤、多干活、能自立——只要你们能这样,我就含笑九泉了!”

话音刚落,这位品高德劭的老人,就嘴合眼闭,撒手人寰……他这三天三夜对儿女们所讲的上述经历,使他的幼子、振东的爷爷李金发和所有在场者,都一次次地深受感动,热泪潸潸,刻骨铭心,并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直至永远……恪遵其父教诲的振东爷爷李金发,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也从来没跟家人和街坊邻居吵闹过。他一生有两个最突出的特点:勤劳动,爱看书。当时的家景极为困苦:住的是冬天奇冷、夏日漏雨的旧土房;穿的是补丁摞补丁的破衣裳;吃的呢,是用从洼里采来的黄蓿菜和苣荬菜做馅儿、用玉米面当皮儿包成的糰子,根本没有一点儿油性,人吃了也没劲儿,有时候,玉米面吃完了,就光煮黄蓿菜吃,瘦得皮包骨的他,吃饱了,隔着嫩嫩的肚皮,就可以看见里边那绿乎乎的黄蓿色——简直令人难以置信!尽管这样,他在子承父业——继续给姓朱的地主当佃户的同时,仍然千方百计地向周围的人请教认字、写字;他又组织本村几个有上进心的同龄人,共同请先生,办私塾,利用冬三月,在一起学习文化,听讲《水浒传》、《精忠说岳》、《三国演义》等历史故事……天道酬勤、人自有情。就在精力旺盛的李金发求知若渴之时,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地下工作队秘密到村,住进了历代雇农李金发家。工作队那位30多岁的高队长,欢眉大眼、体态偏瘦,穿着打扮同当地农民完全一样,可他的言谈作派却挺文气。他天天早起,扫院子、挑水,下地帮着干活,吃饭还给钱,非常规矩;晚上就在微光的豆油灯下看书、写字,总是很晚才睡;他还常向金发他们讲:“共产党是为解放穷人、造福穷人的最先进的政党,八路军才真正是咱人民的军队”等革命道理。同时,他又心虔志诚地对金发讲:“跟着党闹革命、打天下,不能蛮干,要有目标、懂政策、讲方法,而这些,都需要有文化、勤学习、多思考,然后才能一步步提高自己,走向成功!你虽然没进过校门,可是你年轻、又聪明,应该抓紧时间学文化——要从最基本的字形和读音学起,就像盖房一样,只有把地基砸扎实了,房子才能坚固!你一天确保学会一个字,并能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那就很了不起啦!我把我随身带的这本字典送给你,希望你充分利用它!”

这对梦寐以求地想学习,但又无条件走进校门的李金发来说,一如旱逢甘霖、雪中送炭,他霍地站起来,双手接过那本极其宝贵的旧字典,一迭声地说:“谢谢,我是太需要它啦!我一定要把它用好、用足、永远保存!”

“言必信,行必果”的李金发,早晨下地前,要翻开字典,发音唸着学几个字;在田间干活累了,到地头小憩时,他随手捡根草棍儿,在地上练习写晨读的那几字的字形,一遍一遍,边写边唸;晚上回到家,继续进行读、写练习,并随时请教高队长。这些,加上他冬闲时在私塾所学,进步很快——认的字和懂的知识与日增多!伟人***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格外认真的他,后来又从学识渊博的高队长和私塾先生老学究那里,学了一些唐诗和五经四书中的名句,他会讲、会写了,又苦练背诵,直到很多年以后,他的家人和好友,还有时看到他感情投入、有节奏、有韵调地吟咏诗文。诸如,重农、悯农的唐朝诗人李绅那妇孺皆知的《悯农二首》之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爱国、爱民的诗圣杜甫那脍炙人口的《春望》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还有力主勤学、信友的荣膺世界古代文化名人之首的孔夫子《论语》中之警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更有主张和倡导孝道的《庄子·天地》中的名言:“孝悌仁义,忠信贞廉,此皆自勉以役其德者也,不足多也!”

他这些连子女们都耳熟能详的诗文,强记所得的知识,也是指导他及其子女们的思想和行动的信条。当时在经济拮据、出行不便的薛家房子村民眼中,青年李金发成了劳动勤快、言行文明、能写会算的“小秀才”,人们有事都愿找他帮办,或者听他参谋参谋,心里也就有根了。众人是圣人!乡亲们没有看错,他的确是个知识面比较广博,又能结合实际、学以致用的人。就连天象和医学,他也略知一二,我们可以各举一例。

头个事例。在一个初春静谧的深夜,不足百户的薛家房子村黑黢黢一片,辛劳一天的乡亲们都沉浸到酣梦之中。只有一家房子的毛边纸糊的窗户里,透出一抹昏黄的油灯光亮——那是勤奋的李金发正在专心看书。这时,三个乱蹿了半夜,也没捕到“猎物”的土匪,循着光亮,蹑手蹑脚地来到窗前。其中一人用舌头轻轻舔开窗纸窥视,发现有个人在看厚厚的一本书,仨人窃窃私语:“读书人家,肯定有钱——绑他!”

这些惯盗的土匪,轻易破门而入后,二话不说,就用破布堵住他的嘴、遮住他的眼,又用绳子倒背着捆上他的两只手,赶紧推着他跌跌撞撞地朝着野外走。一个多钟头后,他不知东西南北地被推推搡搡地来到一个点着提灯的地窨子里。给他一松绑、摘眼罩、撤口布,就强迫他:“这里备有笔和纸,你马上给家人写信:叫他们在天亮以前,一定要送500块大洋来——我们是见钱放人,不然就撕票!快写,我们派人送去!”

当他如实申明自己的佃户身份和极苦的家景后,那些愚昧无知的土匪们,不解地反问:“佃户家有谁上得起学?又有谁能看懂那么厚的大书?”

他听了土匪们提出的这可笑的问题,不但没有惊慌,反而忍俊不禁地从容作答:“其实,看书跟有钱是两码事儿——我真的很爱看书,可我又的确很穷!别说叫我拿500块大洋,就是5块大洋,我也没有呀!刚才太黑,你们没看我家空荡荡的屋里,还有锅台上那吃剩下的黄蓿菜糰子——要是不信,我领你们回我家再去看看!”

您猜怎么着?来时还抱着热罐子,而且气焰嚣张的土匪们,听他这一说,就像撒了气的皮球——瘪了!他们借着灯光,看见了他那补丁摞补丁的破旧棉袄、棉裤,也注意到他长满厚茧的双手……土匪头子怨气十足地对那三个喽啰训斥道:“也不调查准了就瞎干,这不,好几个人折腾了半宿,白闹了——他怎么来的,还让他怎么走吧!”

土匪们又对他“堵、遮、绑”上之后,就把他领出那杂乱无章、臭气熏天的地窨子,推向茫茫荒野……他无法辨别方向地用脚试探着踽踽缓行。当他听到前方有风吹树叶的轻微之声,就循声而至。他背靠那树,用脑后系遮眼布的疙瘩,上下左右地磨蹭树皮,终于磨开;又用同样之法,将堵嘴布抻出来——这下子轻松了许多。然而,在本来就人烟稀少的茫茫荒原团泊洼,此刻这周围究竟是哪里?他不得而知。好在月黑天高,星光闪烁。他根据北斗等星宿的位置,确定了现在的时间和自己所在的方位,于是就朝村走去,果然见到了家人。

通过此事生动地说明:勤劳善思的普通农民李金发,不但以机警的应对勇度劫难、化险为夷,而且还能以其平时积累的天象知识辨明方向,避免乱闯,顺利回家……另个事例。在发生上述劫难多年以后的一天上午,李金发6岁的长孙,即振东的大哥振明,在村口的坑边,崴包泥,玩摔破锅听响儿的游戏。他在伸手向坑里崴泥时,一不小心滑到坑里去了,越滑越深,越漂越远,等人们把他捞上岸来,已经奄奄一息,躺在地上不动,小肚子被水灌得像皮球。在这生命攸关之时,有人建议把孩子平放在扣着的大锅底上控,但肚子里的水未从口里控出来。正值家人焦急万分之际,闻讯而至的李金发忙说:“这种静态的控水方法不行!快去牵头牛来,快!”

他抱起小振明,横趴着放在牛背上,然后,右手扶着孩子的头,左手牵着牛缰绳,慢慢蹓跶,蹓呀蹓呀,小振明那蠕动的肚里的水,先是一缕缕、后是一滴滴地从口里流出。不大功夫,孩子就哭出声来,在场的家人都笑了!他把孩子送回家,又拿出一小瓶家里常备的十滴水——大概是相当于现在天津隆顺榕制药厂出的藿香正气水吧——哄着孩子喝下去。到当天下午,小振明就欢蹦乱跳地完全康复了!

一滴清水,能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一件小事儿,往往可看出一个人的学识和智慧。这一事例,同样雄辩地昭示:“知识就是力量”!躬耕苦读的李金发,又一次用他自学的知识和心智,适时而卓有成效地挽救了他的长孙——一个天真烂漫孩子的宝贵生命!

人民解放,苦尽甘来。新中国成立后,他家分了土地,有了牛、驴,情绪异常高涨!村里成立农民夜校,领导和群众都推荐李金发当教员。他白天到乡里参加培训。晚上义务任教员。有时夜校一下课,他还牵出牲口、套上耠子、提着马灯去耠地,以便把白天参加学习培训的时间补回来。他文、武齐抓,虽然紧张又累,可他却心花怒放地说:“这人呀,就是个心气儿,要是高兴了,劲儿就没个用完,哪里还感觉忙和累呢!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领导下,瞧着吧,今后咱们的生活,一定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