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变废为宝李振东 §第七节 壮志未酬誓不休

生活宛如大江河,汹涌澎湃唱浩歌!

世人均在浪花里,自己应是哪一朵?

谁都旨为争上游,竭尽全力连拼搏——请看英才李振东,务农智勇创新多!

第七节 壮志未酬誓不休有志少年李振东的恩师顾训襄调回上海工作后,他恪遵顾老师教诲,学习更加自觉和努力,德、智、体等各方面的表现都是同年级的佼佼者。1974年暑期,17岁的他以优异的考试成绩初中毕业后,考入离家12里的辛庄中学上高中。

本来,“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又“少年壮志不言愁”的李振东,按理说,应该是他梦寐以求地恰酬壮志、攀登知识高峰的良机,然而并非如愿。时势造就人。无论何时何地,任何一个人的力量,都难以改变客观的大势,而且还会受其不可回避的社会影响。在那罪恶昭彰的“***”之流,无端地批判“师道尊严”、“白专道路”,大肆宣传“读书无用”、“交白卷”的可悲年代,学校原有的一切正常秩序被打乱,老师根本无法教,学生也就无法学,整天打着“学工、学农、学军”的旗号,乱乱哄哄,不能上课。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怎么可能系统地学到文化、科学知识呢?李振东在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因而加入共青团的同时,他只有靠自学那内容简易的课本和大量课外书,自觉地丰富和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所以相比之下,他较其他同学学到的东西都多一些。总之,他两年高中的蹉跎岁月,就这样有如白驹过隙般地飞驰而过。1976年在没有高考、无处工作的特殊岁月,19岁的李振东和其他同学,都只得各自回村务农。

李振东一回村就当了民兵,他每天照常同社员一起下地劳动,白天业余时间和晚上,还积极参加村民兵连组织的军事训练和打靶等各项活动。当时村民兵连配有手枪、冲锋枪、半自动步枪等武器,李振东不仅能用各种枪以站、跪、卧姿射击,总得优秀,他还能把枪拆了,把零件擦净,再独立装好,曾在全连比赛中荣获第一名!

这时有一个实际例子,足可说明,李振东自觉做到:“以公为重、先人后己”的高尚品德。他从校回村后,为继续一起学习和讨论课外读物的有关内容,他仍住在同村、同班同学高富利家西屋里的土炕上。这年7月28日深夜,突发了轰动世界的唐山大地震。那异乎寻常的巨大震动,把振东从睡梦中撼醒,他顿感山摇地动,赶紧对身边也已醒来坐起的富利急促地说:“地震!地震!集体财产重要——咱快到队里饲养棚,去解救牲口!”

“好、好!快、快!”富利坚决同意。

于是,这全村最高学历的两个共青团员,跌跌撞撞地跑到大队饲养棚来。当时在天旋地转中,刚牵出两头牲口的饲养员高宝和,正焦急万分,这俩青年的突然出现,使他惊喜万分地高呼:“唉呀!可来救兵啦——快、快向外牵牲口!”

仨人你一头、我一头,很快就把20多头牲口,解开缰绳,牵到院里,拴在一根根的木桩上。振东他俩从牲口棚出来,又摸黑儿在村里转了一圈,未发现险情,才各自回家。事后,他俩的义举,在全村翩翩飞传,也受到了村党支部的大会表扬!

在地震后、学校开学前,最了解李振东平时的突出表现和各科优秀成绩的母校——新桥中学的两个老师,拿着盖有学校公章的介绍信,来找继泰村领导同志,说要请李振东去担任民办教师,这在当时单一靠种地为生的偏僻小村,特别是对回村的高中生来说,真是一桩求之不得的美差!可是,那位领导同志却以“干农活需要壮劳力”为由,没让他去。于是他就留在了生产队干活。

当时村叫生产大队,继泰共有地1100亩,下分3个生产小队,每小队都是既有稻田、园田,也有种小麦、玉米、高粱、豆类的旱田。刚从学校回村干活的振东,同社员一起,一天三出勤:早晨5点半,天刚蒙蒙亮,高音喇叭就招呼大家集体下地干活;给45分钟时间包括吃早饭、来回路途,又去下地;午休两个小时后,继续去干,直到天黑才收工。壮劳力挣满工分是早晨2分,上下午各4分,共10分——人们付出的辛劳很大、洒下的汗水很多,可回报却极其低微,分值仅有一角、甚至几分钱,就是说,最强壮的男劳动力,起早贪黑地苦干一天,最多才能挣一块甚至几角钱!其养家糊口的艰难可想而知。初上农业战场,又从不服输的李振东,每天就是这样,和大伙儿一起摽着膀子干……两个月后,为宣传各村的好人好事,上级让每村出一名不脱产的通讯报道员,村干部决定让振东干。主要任务是:及时把本村的先进人物及其事迹写成稿件,给公社广播站播发。为正确贯彻中央精神和当地领导的意图,以不断提高所写稿件的质量,公社经常召开20个村的通讯员会议。办事认真、工作勤恳的振东,在劳动之余写了不少稿件,都在全公社广播了。1996年底,家住邻村白塘口的高中同届同学张宗林,在一次开完通讯员会议后,内心的高兴溢于言表地说:“振东,我告诉你一件大喜事:明年国家要恢复高考,咱去考考吧!”

“能去上大学,正是咱的夙愿——行啊、行啊!”久有上学深造之心的振东满口答应。

于是,俩人就兴致盎然地报了名。

他们本来计划:一边下地劳动,一边复习功课,全力备战翌年高考。1977年春节后,正月初九一上班,振东就向村领导预先请示:“我想去参加今年的暑期高考,您说可以吗?”

那位领导佯装同意地答:“考就考吧!”

然而,世态人情难遂人愿。几天后,就在李振东怀着美好梦想去考大学、上大学,并进而铸造人生辉煌的关键时刻,村里仍然派他同社员们一起,到60多里外的大港钱圈水库出河工。谁能料到呀,这一去就是半年,是津南区历史上,连续在河工干得最长的一次。

在以村为单位去河工那天,民工们半夜起来,把自己的被褥和锨、镐、荆条筐、长扁担等干活的工具,都放在小拉车上,唯有振东比别人多带了高中课本和高中有关资料。在黑魆魆的夜色中,那一字排开的辆辆小拉车和一个个身强力壮的民工们,说笑着、打趣着,浩浩荡荡地向南进发!一到工地,他们就动手搭盖最简单的临建房:用竖排起来连在一起的苇子抹上泥做房墙,在根根苇把子上加盖油毡为房顶,房内地上平放稻草当睡铺,一个紧挨一个的铺盖卷儿,在地铺上一摊,这就是每个人晚上睡觉的地方了。

在工地上,振东同村民们集体吃住,一块干活,挥锨掘土,肩挑双筐,快推土车,样样都干得麻利而威猛!乡亲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夸奖他:“瞧人家振东这小伙子,对待人讲诚信,学文化挺优秀,干重活也是好样的——简直同他爹一个样!”

尽管白天挖河的体力劳动异常繁重,但一直想圆大学梦的李振东,还是天天早起,当人们还未睡醒时,独自在朝霞中,认真复习高中课程和有关高考资料;晚上大家都入睡了,他还要在临建房内的微弱灯光下攻读、写算、思考——他半年备考的光阴,就是这样在紧张的脑、体并用中度过的。

轻快、惬意的时间,感到过得很快;劳累、期盼的日子,总觉来得太慢。在临近考期时,本村河工带队者,怕影响所分工程进度,未让振东提前回村,直到正式高考的前一天晚上十点多钟,他还同民工们一起加班,在水库工地的灯光下抬大筐。恰巧在半夜十二点钟,有邻村前辛庄一辆为民工送菜的“130汽车”要回村,他经请示本村带队人和邻村司机同意后,就坐在车斗里,在坎坎坷坷、尘土扑面的土路上,颠颠簸簸、饥肠辘辘地往回赶。等他到家时,已经是凌晨两点了。

早就望子成龙的爸爸,听说小东要去赴考,忙催他上炕睡一会儿,自己则替他把钢笔灌好墨水、备好书包;慈祥仁爱的妈妈,为他找出替换的衣服和鞋袜,还和好面儿,擀出薄薄、细细的面条儿。约摸早7点,爸爸就把家里唯一的那辆旧车子打足了气儿,并把院子和门前胡同的道路,都扫得干干净净;妈妈呢,也已做好两碗面条儿卧鸡蛋,放在案板儿上晾着,还为他打好洗脸水和刷牙水,然后才叫他起来。在早8时前,他就带着父母的厚望和温爱,心清气爽、头脑冷静地走进了十多里外的双港中学考场。

在两天四门课的考试中,他答题顺利,发挥很好,自感满意。在同班和同届所有参考同学,从考场出来后,一起核对答案时,都认为一贯学习成绩优秀的李振东,这次考得也最好!第三天上午,他就匆匆回到钱圈水库工地,又生龙活虎般地投入了推土车、挑大筐的河工劳动行列。

众所周知,在十年浩劫后,改革开放前的那几年,各种法制、法规尚不健全,挖空心思走后门、绞尽脑汁跑关系的歪风盛行,老实巴交的农家之子李振东,在高考录取上,也深受其害。考完后,他在劳动中满怀热望地期盼着喜讯的到来,可是,同届四个班有30多人,其中包括比他学习差的不少的一些同学都陆续接到了录取通知,而这个全班公认尖子生李振东的“通知书”却杳无音信,他不愿、也不知到哪里去查询,只是觉得命运对自己不公平,因而有一种隐隐的伤感,可他并不自卑,更没失望!即将上大学的张宗林、唐世省、王玉良、田秀玲、王琪、刘万春等同学,都专程到家来看望人缘儿甚好的振东,一是同他叙叙同窗情、辞辞行;二是为他鸣不平并安慰和鼓励他来年再考。重友情、讲义气的李振东,看着一个个“金榜提名”的同学春风得意的样子,既对他们充满浓浓的艳羡之情,又为他们感到由衷的高兴,他仍像以往那样幽默地微笑着说:“今后,你们都可以‘鱼跃龙门’脱离农村了;你们这同窗我呢,还要继续守家在地的‘修理地球’——今后你们想吃个青棒子、毛豆角什么的,找我那是没问题的啦!”

同振东在高中时同班、同桌的同学刘万春,情真意挚地说:“振东啊,我是最了解你的。我认为,凭你的智慧、勤奋和能力,这次你应录取,但严酷的现实不是咱们能改变得了的;我还是劝你边干活、边复习,明年再参加高考吧——你一定行!”

其他同学也都建议他继续备考。

起初,振东也有此意,但后来,他经过认真观察和分析各行各业的情况,并结合家里人口多、收入少的具体实际,他默然寻思:“父母拉扯我们一挨肩儿兄弟姐妹十个,他俩是太苦、太累了!我不能再让二老为供我上学继续受苦、为难——我应该为父母分担家累,多尽孝心!”

“那么以后干什么呢?”他初想有些茫然,细思豁然开朗,“世上三百六十行,行行都能创辉煌!以后究竟干什么,见机而行吧。我今生要给自己立个原则,那就是:既然父母把我平平静静地送到了世上,我就要尽己所能,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努力做到像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写的那样:‘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如果用现代人的话说,那就要像京剧《智取威虎山》中顶天立地的英雄杨子荣唱的那样:‘壮志未酬誓不休’!这‘壮志’指什么?指的就是干一番对国家和人民有益的事业——能上大学固然很好,我就是不能上大学,也同样可以酬壮志、创大业!”

已想定,心平静;酬壮志,需行动。何时动?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老子讲:“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于是,李振东冷静地想:“要酬壮志,我就先从此时此地所做之事开始!”

振东所在的继泰村,既有旱田、稻田,也有园田,他不但都干过,而且样样都干得出色,堪称行家!

对旱田活儿,振东驾犁铧、扶豁子是把好手,摇耧耩地撒种匀、垄又直,挥锄耪地速度快、草也净,至于割麦子、砍高粱、收玉米等简单农活,他也全都干得挺麻利。在下地干活的同时,他还兼任生产小队的记工员,记工都在晚上,不挣工分、不脱产、甘尽义务。即使这样,他干得也很认真,使社员都很满意。

当时是计划经济,粮、菜都要按上级下达计划种植,而且要统购统销。每天早晨,各种蔬菜下货后,要用队里的大马车,趁着新鲜,赶紧送到市里销售点儿,李振东就赶过一个半月的送菜大车。每当他回忆起这段经历,总是神气活现地津津乐道:“那才叫潇洒哪!清早,社员们七手八脚、说说笑笑地装好水灵灵的一大车黄瓜、豆角、芹菜、西红柿、圆白菜等鲜菜,我把大鞭子一挥,‘驾!’地一声,那高头大马就‘嘚、嘚、嘚’地扬蹄起程了!一路之上,我背靠菜垛、面迎爽风地坐在车辕上,轻悠悠地晃动着大马鞭子赶路——这赶大车的马鞭,同我小时拿的放养小鞭可不一样:这四尺多长的鞭把儿,下边是一根一尺长的圆木,上边是一根越来越细的实心竹子,那用细皮条儿拧成麻花状、足有五尺长、越向下越细的鞭穗儿,就拴在这实心竹的细尖儿上,鞭穗儿末端长长的独根鞭梢儿,则是用羊皮加工特制而成,赶车把式单手紧握圆木把儿,用力在空中猛然一甩,就会发出‘叭儿’的脆响,听起来很是悦耳——我呢,就靠这长长的响鞭,指挥着辕马,来往于继泰村和市内各菜点之间。”

在他负责赶车送菜的40多天里,不但在时间、品种、分量、质量、价格等方面,从未出过差错,而且对牲口、车辆等物品的养护上,也做得最好,好多次受到市内各菜点的赞扬,他们说:“津南区这个送菜的小李,态度谦和,办事实在,还帮我们卸菜和清扫、整理现场——要是所有送菜者都像他这样,那我们可就省大心啦!”

在农活中,技术性最高的,是插稻秧,李振东可算是插秧能手。当笔者向他请教插秧诀窍时,他笑微微地用简练而准确的语言,畅谈体会:“插秧时,站在水里,稍微分腿,左右甩几,则后退几,以插秧面为一正方形为宜;左手拿秧、分秧,右手插秧;插前,先用右手的拇、食、中三个指头捏着秧苗;插时,以每十来棵秧为一墩,用食指和中指将秧插入深浅适中的泥中,太深了难还苗,太浅了,易漂秧,约1至2公分为好,再把秧向里一贴,泥就把秧沾住了。这样插出的秧,直立不倒又不漂;一般行距和株距都约10至15公分,每插完一墩,都要用眼睛的余光,迅即地看一下,使前边的三墩成一线,这样就可以保持横平竖直,多长的地头,也不会插歪到一边去——快手一天能插1亩多地。”

我好奇而欣然地聆听着他这娓娓道来的谙练讲解,深感受益匪浅,我情不自禁地发问:“那你和大家相比,插秧的速度怎么样呢?”

一贯谦逊、从不张扬的李振东听了我这不得不回答的问话,他不禁赧然一乐,轻轻地说:“一到插秧季节,时间紧,任务多,活很忙,也很累。大家在茫茫水田里,一摆开插秧阵势,自然就是比赛战场:看谁能领头,而且插得垅直、秧挺、速度快!”

“那你呢?”我追问。

“我常领头——在全村的同龄人中我确实是插得最快、最好的。我插出的秧,墩墩挺直、精神,整个看去,横成线、竖成行,也从来不漂秧,所以,他们才都鼓励我是‘年轻的插秧把式’哩!”

正因李振东在队里干什么都异常出色,加之他独具的亲和力和凝聚力,所以,在他回村两年多后的1979年阳春,被第二生产队的全体社员一致选为队长。那他在此后的队长任期中,又做了哪些值得一提的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