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我国国防科技领域的邓稼先、王淦昌一样,在我国军事医学科学领域,同样也有一批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姜泗长、吴孟超、陆裕朴、蔡翘……这些灿若星斗的名字,为祖国的医学事业增辉,与世界同行中的巨星泰斗媲美。他们,在祖国的医学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他们,每一个人都称得上是一个灿烂的星座。然而,长期以来,他们中的许多人被作家遗忘了,被文学遗忘了。
1990年的一天,正当文坛上“秘幕热”、“明星热”以及种种写名人风流韵事的书畅销一时的时候,正当一些作家经不住商业利润的诱惑去违心地写自己也曾认为是“下九流”的作品的时候,在中央军委委员、总后勤部部长赵南起的办公室里,正在精心部署一次具有特殊意义的采访。为了写好我军医学界一批颇有声望的党员专家、教授,将军亲自邀请了军内外颇有名气的作者采访,并请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的袁厚春、冯抗胜、叶鹏三位同志帮助具体组织。一年以后——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前夕,作为献给党的生日的礼物,一部装帧优美的报告文学集《红十字星座》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了。
这是一部军事医学英雄的列传,是一部由一个个人的不同寻常的经历组成的真善美的颂歌。书中的每一个人,都有一部辉煌灿烂的历史,他们不仅潜心研究生命的奥秘,而且倾心探求人生的真谛;不仅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而且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不仅创造了医学界的奇迹,而且塑造了人生的楷模。他们共同的高尚品格是:执著事业,追求真理,淡泊物欲,赤诚报国。从他们身上,使我们看到怎样做一个大写的人,怎样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怎样做一个合格的中国共产党人。作者们以质朴无华的文笔写出了他们对祖国、对民族、对党的一片殷殷赤子情、耿耿报国心,这也正是这部书的感人所在。
报告文学是否该塑造人物?这本是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然而,这几年恰恰在这方面存在一种错觉,似乎报告文学只须追求“轰动效应”,只要“占有材料”就行。于是,一大批揭秘幕、亮隐私的作品便泛滥文坛。《红十字星座》可贵之处在于,作者们不仅写出了作为医学科学家的10位主人公,而且写出了“文学”的主人公,在国内国外更广阔的背景上,写出了他们与祖国和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的一片赤子心,使作品在一定意义上具备了文学的审美价值。书中的主人公,每个人的经历几乎都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他们有的被***、周恩来、***、刘伯承等老一代革命家视为朋友;有的先后在国共两党的部队都供过职;大多数又都在归国之前已学有所成,是饮誉海内外的专家、学者……然而,《红十字星座》的作者们却没有把更多的笔墨贯注于主人公经历中的趣事轶闻——尽管这些能够吸引一些读者的好奇心,而是在较深层次上写他们对祖国命运的关注。10位主人公,大多数是在谢绝了海外友人的执意挽留,离开了舒适优越的生活条件和高薪厚禄,毅然决然回来报效祖国的。这里我们只略举一例。陆裕朴,这个驰名中外的一级教授、矫形外科专家、第四军医大学副校长,他的经历有点特别。他是1949年在全国即将解放的炮声中赴美留学的,有些人认为这是一个政治宣言,而他说:“新生的祖国要发展医疗事业,我一定要走。”几年以后,他学有成就,美国人以高职厚禄挽留他,他婉言谢绝。后来得到的是一纸通知:如果执意离美回国,将被处以5000美元罚金,5年有期徒刑。但他仍然义无返顾地选择了回国。这时候,他已经完全清楚他的家庭划为地主成份,父亲已被关押,但他认为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为人民的政党,不能因为父子亲情而抛弃对党对祖国的真情。他匆匆变卖了自己的汽车和一切可变卖的物件,购买了骨电锯石膏电锯,购买了骨折、脊柱、膝关节、髋关节等全套骨科手术器械。这些器械至今还在第四军医大学的骨科手术室使用着。“文革”中,他被揪斗,造反派威逼他写“认罪书”,他交出的不是认罪书,而是坚决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申请书。是什么力量使像陆裕朴这样的老科学家对党的忠诚虽九死而无悔,并甘愿为党的事业付出代价、作出牺牲呢?作者以大量事例叙述了这些经历新旧两个中国、两种社会之变的老科学家们,对真理的笃信和追求,对社会主义事业、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贞之情。尽管我们的事业有过曲折,他们也曾因之而受过委屈或磨难,但他们一腔耿耿忠心至死不变。陆裕朴是这样,蔡翘、黎鳌、牟善初、姜泗长……书中的每个主人公,无一不是这样。作者为我们塑造的是一群优秀知识分子的群像,一群优秀共产党人的群像。
其次,这部作品写出了我军高级知识分子在事业上孜孜以求、不断进取、精益求精的可贵品格。10篇作品,篇幅都不算太长,作者没有虚构,没有夸张,只以自己亲身采访得来的第一手材料为线索,款款落笔,娓娓叙来。从其朴实生动的描述中,我们看到的是我军一代优秀的医学科学家对事业的执著和热爱。不管是烧伤病学专家黎鳌、肝胆外科专家吴孟超、矫形外科专家陆裕朴,还是耳鼻喉科专家姜泗长、解剖学专家钟师镇、口腔病学专家陈华……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品格,那就是个人名利地位可以置之度外,生死也可以全然不顾,然而,对事业的追求和探索却从不懈怠。他们在医疗事业所取得的辉煌成果,正是他们的实干与牺牲精神开出的不败的鲜花。作者在描绘他们的艰辛劳动和创造中,更为深入地挖掘了贯穿于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的艰苦创造中的精神力量和精神支柱,从而不仅使这些优秀知识分子的音容笑貌生动可感,更使其崇高的精神境界可亲可敬,使读者为他们取得的巨大的科学成果而振奋,同时也为他们的巨大精神成果而深思。在当今,片面、单纯地追求个人名利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在一定范围内成为时尚时,书中这些老一代优秀知识分子身上所具有的牺牲精神和奉献精神,不正是值得我们大力加以弘扬的吗?
尽管10篇作品还存在质量上参差不齐的情况(比如个别作品更具通讯味),但我以为作为整体的合力,运用“集团冲锋”的力量去写一些重要典型的尝试,是成功的;领导同志关心支持文学创作并参与具体组织工作的做法,也是值得推广和大力提倡的。我热诚希望更多的作家拿起笔来,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其它领域的星座讴歌,更希望有更好的歌颂星座的佳作不断问世,以使我们的文学无愧于这个辉煌的时代。
(原载《文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