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中篇小说《当兵生活》,觉得一股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作者写的是90年代的军人对生活的特殊体验和感受,其间一个个充满时代色彩的军营故事,读来觉得亲切而又熟悉,以至于让人觉得是作者从军营生活的沃土中信手拈来,枝枝叶叶都散发着鲜活的泥土芳香;同时也还有另外一种感觉,那就是遥远而又陌生,陌生得让人感到这样的生活描写离开我们已经很久很久……
用这样的评价来谈论一位普通战士的中篇新作,或许会有人觉得有点过份,甚至会说其间不乏几分溢美。然而我并不以为然。近几年来,我一直在以一种热切的期待关注着我们的军事文学创作,渴盼能读到直面现实的特别是能近距离地展现当代军营生活的优秀之作来。在七八十年代,我们的军旅文学创作,曾产生过一大批足以令我们为之骄傲和自豪的优秀作家作品。这不仅在我们的军事文学史册、甚至在当代文学史册中都是值得大书一笔的。后来,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军事文学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其间虽然从数量上军事文学作品还是可观的,但给人留下较深印象的不多,总觉得作品与生活的距离拉得越来越远,缺少当代军营生活的鲜活气息。这除了作家未能很好地深入生活之外,那就是作家本身生活积累的局限性。对六七十年代军营生活体验深刻的那批中年作家们,大多都在吃早年生活积累的老本。因此,作品的语言及反映生活的陈旧,便成了令基层官兵常常责怪的话题。正因为此,刘卫兵的《当兵生活》的出现便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它使我们看到了又一茬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士兵作家崭露头角的端倪。
《当兵生活》写的是当代军人对军营生活的感受和体验,与六七十年代及八十年代的军人相比,作品中的军人们在思想行为上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无论对生活的理解、把握还是生活态度,以及在挫折与困难面前所表现出的洒脱,都更具有90年代的军人特征。作品是围绕主人公谭非这个人物的人生遭际展开的。谭非,这个同千千万万个军人一样由农村入伍的士兵,与以往一些作品中所描写的通过当兵寻找生活出路的农村兵不同,他有着自己的人生追求,有自己对人世对生活的理解。在困难与挫折面前,他能表现出令读者为之叹服的洒脱与自如。正是在这一点上,谭非代表了90年代士兵的特征。
无可否认,谭非作为一个出身农家的士兵,他也需要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需要跳出农门走进令他人为之赞叹和羡慕的另一种生活方式。可是,谭非毕竟是成长于改革开放时代的新人,这样一个崭新的时代,无疑在生活方式、人生态度以及思想观念诸方面对他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尽管他也同样有着当军官、进军校、转志愿兵,找一个情投意合的恋人的愿望,但他的表现方式与七八十年代的军人有着明显的不同。如果说,七八十年代的农家士兵们对生活的贫困、对跳出“农门”有着更深的感觉和更迫切的愿望,他们常常难免要更多地从家庭和个人的经济状况出发去思考出路问题和生活追求,那么,谭非的参军已经有了不同的目的,那就是为了张扬个性,寻找另一种生活的体验,感悟除了农村种地之外的另一种人生和职业。对此,在他未穿上军装之前与前来接兵的索连长的对话中,已可见一斑:
索连长问他:“你当兵不过也是想跳出农村吧!”谭非回答:“不对,我想得到人的尊敬。”索连长说:“当了兵就受人尊敬吗?”回答是:“我还没见过当兵不受人尊敬的。”索连长问:“你爷爷不也当过兵吗?”谭非脸一红说:“可他当的是另一种兵。”连长说:“这么说你也想挽回你们家族的形象?”谭非回答:“没想这么多,只想自己有另外一种活法。”
这些质朴而明快的语言,是90年代士兵所特有的。我们不仿与此前的一些反映农村兵的“农家军歌”式的作品作一简单比较。曾经呈一时之热的“农家军歌”作品,在反映农村兵的入伍动机时,不乏这样的描写:“去吧,到队伍上用大米白面催一催正在发育的身子骨。”“至少也能吃上一顿饱饭。”有的就是为了通过参军能光宗耀祖、出人头地;有的最大的愿望就是为了让老婆用上只有城里人才用得上的卫生纸……像这样的描写,在“农家军歌”题材的作品中已屡见不鲜。正是这样一种急功近利式的入伍动机,导致了进入军营之后他们往往为了提干、入党、进军校、转志愿兵等问题表现出露骨的角逐和争斗。也正是在对农村兵人生态度的描写上,《当兵生活》与以往的“农家军歌”拉开了距离,更切近了新的生活、新的思想。一个“换一种活法”,便道出了当代青年的人生洒脱。当然,我们并不否认,以往“农家军歌”类的作品中所表现的功利观念极强的农村兵心理,也是那个特定时代人们的心理反映,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在发生着深刻变化,这种变化也必然反映在青年人对参军入伍,对军营生活的理解上。一些部队作家一味地只知道把为跳农门,为改变生活境遇而参军谋生路的人作为自己作品的主人公。这就使我们在读一些“农家军歌”式的作品时常常产生作品中的描写与当前生活的距离感或陈旧感,也是很多基层读者对一些作品不满意的原因。《当兵生活》作为一篇新人新作,它给人的感觉是质朴而新颖,让人能够谛听到90年代士兵的心音。
主人公谭非作为90年代的军人,在生活矛盾中所表现出的洒脱与从容,心理上所具有的成熟与自信,同样是七八十年代的军人所难以做到的。这一点,从作品围绕主人公谭非所展开的矛盾冲突便可以加以印证。
首先是谭非的爱情波折。受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家人为他找了个对象素素,可他从心底里并不怎么喜欢这个经常被化妆品涂抹得脸上飘落白粉的女青年。但他与素素的关系却又一直维持着,这多半是为了父母。他承认自己是一个凡人,这样的选择机会,对一个农村兵来说是很少的。既然无可回避,就承认现实,接受下来。但生活又跟他开了个玩笑,谭非接受现实后,颇具“现代”味的素素竟远他而去。于是,谭非又觉有几分恍惚。但他却很快将自己的心理调整过来。既然缺乏感情基础,对方远去对自己也是一种解脱。在他的潜意识里,他甚至觉得素素跟人走是个可爱的举动,应该惭愧的倒是自己的无能。这种心理上的自我调整,实际上是军人个性的时代印记。换一个背景,若放在七八十年代,在这样的打击面前,恐怕很难作出这样的调整。如果说,谭非与素素还缺乏感情基础的话,那么,他与从家乡奔他而来的打工妹秋影应该是非常合适的一对。从感情上,他们的爱是相互的。谭非给秋影曾有过重要的帮助,秋影这个漂泊异乡的打工妹也把这个兵哥同乡当作她生活的一片港湾。尽管谭非对这种爱情是清醒、理智并且十分审慎地对待,但他无可否认地爱上了秋影。发展下去,他和秋影无疑会成为情投意合的一对。然而,爱情的角逐场上他再次成为一个自动的躲避者,并且表现出了惊人的沉着和理智。既然自己不具备让秋影生活得更好的实力,为什么不主动地退出竞争的舞台?对于谭非来说,他做得坦然而平静,没有丝毫的做作,完全是发自内心的举动,这种举动,能给读者以怦然心动的效果。也许有的读者会指责谭非缺乏男子汉的勇猛强悍之气,其实不然,谭非人生态度的这种选择,因其冷静和理智更具备了男子汉的大度。谭非对生活的理解,代表了今天90年代的军人对人生社会的更深层的把握,它令读者看到了一种当代军人的全新的精神境界。
与此前的一些农村兵题材作品不同,《当兵生活》在对谭非人生事业的描写上,没有丝毫的蝇营苟苟、明争暗斗或尔虞我诈,而是从容地再现了一个性格鲜明的当代士兵形象。如果说爱情波折已经显现了谭非的个性特色的话,那么他在事业上诸多磨难,使谭非的个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作为一名士兵,谭非无疑是优秀的,他是上下一致公认的提干对象,可是,最终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使美好的愿望化为泡影。谭非十分坦然地接受了这个事实。当连长说明年第一个转志愿兵的指标给他时,他却十分从容地要求复员。而在复员之前他提出的唯一要求是调到饲养班去喂猪。理由是:自己在家时养过猪,掌握一套较为科学的养猪方法,养好了猪可以为连队增加收入,还可以改变本连养猪落后于别的连队的状况。这个情节,读起来虽然觉得有几分生硬,但细细品味,又觉得这样做完全符合谭非的个性特色,这个抱着“换一种活法”的目的来当兵的年轻人,既然能够坦荡地对待爱情波折,为什么不能恰当地处理自己在事业上工作上的磨难呢?对谭非的这种做法,连长有一段对谭非倾心的交谈。连长说:“要从一种古老的格式中清醒过来,认清自己不仅是个军人,而且还是个常人。别总想着受着敬仰,而要让自己认识到当兵也是职业,这职业就像农民种田,工人纺纱,商人经商一样,谁也不比谁伟大到哪儿去,都是在尽义务,假如在部队里付出了很多,也不该忘掉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就是付出的。否则,就别来当兵。”这段话,表面是批评谭非的,其实,我们又何尝不可以看作是对谭非的人生态度一种充满哲理的概括呢!
这篇作品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那就是我们的文学创作应努力切近当代士兵的生活,近距离地展示当代军人的心灵世界。要做到这一点,就无可回避地须重提一个老话题:深入生活。为什么一个时期以来好作品少,能真正反映当代军营生活的好作品更少,作家与现实生活一直存在距离,恐怕是其中重要的原因。这篇作品的作者是个年轻的战士,尽管在表现手法上、结构安排上有几分稚嫩,有的地方甚至略有枝枝蔓蔓的感觉,但有一点必须肯定的是,这位作者有着深刻的生活体验,描述的是真正的属于90年代的军人故事,因而具有很强的现实感。这一点,恰恰是那些已经颇有知名度的作家们所缺少的。近几期以来,《昆仑》编辑部接连推出了数篇类似《当兵生活》这样的充满现实生活气息的新人新作,它给我们的军旅文坛吹进了一股清新之风,一批充满活力的年轻人以其特有的优势在向七八十年代产生的知名作家们提出了挑战。我相信,这将会给我们军旅文学带来新的转机和希望。我们热切期待着有更多的《当兵生活》这样的新人新作不断问世。
(原载《昆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