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走出象牙之塔 深深植根于自己的那片沃土——评长篇小说《情感狱》

我认识阎连科,始于他的《斗鸡》等中篇小说作品。那时我总认为,阎连科不是一位白发皓首的老者,也该是50岁上下的中年人,因为没有相当丰厚的生活阅历,是决然写不出如《斗鸡》那样老辣、机智、耐人寻味,且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深刻的人生体验的作品的。一俟阎连科进解放军艺术学院深造,有机会和他见面时,我才惊讶地发现我判断的失误。在我心目中描画的“老者”,竟是一位刚届而立之年的青年朋友。当时,望着眼前这位纯朴、憨实的河南同乡,我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如此年青,竟有那样深厚的文学造诣。我极力想从他那平淡的谈笑中寻找他的作品留给我的深刻印象。对这位青年朋友洞悉生活的能力,我感到由衷的叹服。正因为如此,我便也更多的留心他的作品。以后又读过他的长篇小说《走向战争》和他的多部中篇。蕴含于作品中的内秀和灵气,使我感到他将来注定是个能成大气的作家。

不过,对他更多的了解,则是在读了他的自传体长篇小说《情感狱》之后。对这部叙述他人生旅途中一段重要历程的作品,作者是倾注了满腔心血的。无论是艺术上还是思想上,都是他创作历程上一份厚实的成果。特别是蕴含在作品中的古老而厚重的中原文化,使他的作品具有凝重和丰富的思想内涵。作为本部作品主人公的作者,有对人生诗一样朦胧的向往,有对知识、事业和爱情的执著追求,有对命运和生存的顽强抗争,而这一切所折射的正是一代瑶沟人的精神现实和时代风貌,透过浓厚的地方文化和人情之美,让人感受到心灵的震颤。

作为一部单线型结构的作品,表面看来,《情感狱》所描述的不过是主人公12岁到20岁的那段生活经历,然而作品却有着十分丰厚的思想容量,因为从这个生活的断面,我们可以看到打着时代鲜明印记的一页历史,一页每个中国人都曾经有过深刻体验的历史。在这个阶段,改革开放还没有在中国的土地上发生,在旧体制的束缚下,人们虽然对未来的生活有过思考和探索,但这种在旧的传统观念指导下所进行的思考和探索,注定不会也不可能改变人生和命运。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主人公和千千万万生活在中国土地上的青年人一样,尽管对人生有着美好的憧憬,对知识有着痴心的渴望,对爱情有着执著的追求,但到头来都一一化作了泡影。这并非是主人公不具备成功的天赋,也不是他在人生道路上缺少拼搏和奋斗精神,而是旧的思想、旧的观念、旧的体制种种有形的和无形的羁绊,牢牢捆束了他飞翔的翅膀,使他只能在祖祖辈辈赖以繁衍生息的瑶沟里听凭命运的安排。那充满苦涩和辛酸的催人泪下的“求学史”,是“我”和瑶沟人与命运抗争的一个重要回合。开始,“我”和二姐双双被录取升入高中,因为家境贫寒,不得已只能去一个;后来这仅有的一个又被一位干部的孩子顶替了,经多方周旋,公社书记出于主人公和自己女儿恋爱的考虑,才被迫同意让“我”入学。而在此后的求学岁月,“我”的求学生活竟是牵动着那么多瑶沟人的心。为了培养这瑶沟村的第一个高中生,在生活困危之际,全村人集资凑钱,也要让瑶沟有一个有出息的人,有一个在上边能替瑶沟人说话的人。可凑来凑去,全村人的积蓄也不过一百八十七块七毛钱。当主人公的家境处于贫病交加,确实再无力读书时,瑶沟的生产队长硬是卖了老父的棺材,以不使瑶沟人的希望化作泡影。但是,整个瑶沟人的努力,硬是顶不住贫困的重荷,主人公这个颇为校方欣赏的优等生,最终还是中途辍了学。这部令人心灵发颤的求学史,是瑶沟人与命运的奋力抗争。虽然他们还不明白瑶沟贫困的根源在哪里,但却表现了他们对新生活的渴望。作者通过“二姐”和生产队长“三叔”,对瑶沟人善良与纯朴的美好品格进行了热情赞颂。

瑶沟人与命运抗争的第二个回合,便是围绕让主人公济身“大队秘书”职位而开展的一系列行动。面对贫穷和困厄的压抑,瑶沟人企盼着有一天他们中能有一个在大队当干部的人物,这样或许会不那么受气受穷。主人公的辍学,大队秘书人选的缺额,恰恰给瑶沟人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这件事,令瑶沟人很是激动了一阵子。别看大队秘书这个卑微的差事,平时也不过是打扫一下大队的会议室,开会时给大队干部倒个茶水,跑跑腿,叫叫人什么的,然而重要的不是这岗位的高贵与卑贱,而在于大队部里从此有了瑶沟的人,且是有一个有文化有希望有朝一日能混上个支书职位的年轻人。这样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有人在上边为村人们主持一些事。如麦田轮流浇地,把瑶沟往前排一排,返销粮下来,尽量给瑶沟多争几十斤;谁家有事需要介绍信、证明信了,不费什么事就把大队的公章盖上去。一句话,瑶沟人的命运由此便有可能发生转机。于是,大队秘书这样一个“打杂役”的差事,竟牵动了瑶沟里村人的心:队长三叔领着主人公亲自拜见了大队支书,在亲切地喊了声八杆子打不着的“姨夫”之后,又蹲在支书家的猪圈里为支书家的老母猪当了一夜的接生婆娘;当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瑶沟人已经发现大队秘书的交椅有可能沦为他人之时,瑶沟人不惜付出了很高的代价:把上边拨给瑶沟全村人过年用的400斤返销粮——两麻袋小麦,一粒不少地送给了公社的张书记,因为他们已经探知此人为儿子娶媳妇急需小麦。他们用400斤小麦试图让张书记把大队秘书的空缺给瑶沟人。但是,瑶沟人这一切努力最终还是变作一场梦幻。后来,上苍也曾赐给主人公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那便是瑶沟发现矿产资源后上级给瑶沟的一个招工名额。在这一个招工名额面前,大家绝没有任何的客套及谦让,凡是有条件报名的人都参与了竞争。当实在无法裁决时,后来不得不采取“抓阄”的办法来定夺。当抓阄的结果仍然无法决定时,上级恰恰要瑶沟人出一个因思想落后挨批斗的人选。憨厚朴实的瑶沟人中又实在缺少这样的人选。于是,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办法开始实行了,那就是谁的儿子如果想当工人,谁便要自愿当一次批斗对象,在众目睽睽之下坦白自己莫须有的罪过,甚至还要准备游街示众,挨些拳打脚踢之苦。为了儿子的前程,主人公的父亲自愿当了批斗对象,当挨批斗时站立的那张破桌子断了腿而把主人公的父亲摔下来时,作者是这样描述的:“爹的脸上一面粘满了磕上去的土粒,一面是杨树皮一样的青亮。那土塬的碎土和屈辱的颜色,就是爹人生的光景,是为了儿子走出土塬的报应。那一刻,我突然间看见爹的一生一世,过去和未来,就像看见了春夏秋冬中的土塬一样。我知道,在爹的每一道皱纹里,都深隐了土塬上的一场灾难,深隐了他对土塬的怨恨,深隐了他背负着儿女们的沉重负担,深隐了他对茫茫土塬带来的日月光景的无可奈何。”读到这里,每个有过农村生活经历和体验的人,都不能不觉得心里沉甸甸的。这部分关于人与命运抗争的描写,无疑是全书的精彩篇章。融于书中的作者对人生的深刻体验,对于瑶沟这块土地既痴心的热爱却又下决心要冲出去的那种心灵的纠葛和冲突,都维妙维肖地展现于纸上。“情感狱”,我认为是瑶沟于作者心灵上的一种象征。

《情感狱》同样又是一部爱情史。与作者对事业的追求一样,他的爱情经历同样也是充满酸涩和痛苦。他与公社书记的女儿雯淑本来是情投意合的一对,因为贫穷,终于飞鸟各投林,爱神离他而去。到后来,于主人公来说是,爱情不再称其为爱情,只不过是换取某种生存利益的筹码。比如,那个名叫红玲的大队支书的女儿,长得不仅不漂亮,且其品德也令主人公生厌。主人公与她,既没有共同语言,更无什么爱情可谈。然而,主人公却发誓要娶红玲为妻,因为一旦成为大队支书的乘龙快婿,接任大队支书便大有希望。而一旦接任了大队支书,便会给瑶沟人带来某种希望。主人公要牺牲自己对爱情的追求,来给瑶沟人换取点既得利益,以报答乡亲们的厚爱。自然,这样的婚姻是没有任何的爱情意义的,是一种对人性的扭曲。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主人公最终连这桩廉价的婚姻也未能实现,大队支书那个不怎么样的女儿,还是嫌他贫穷,终于攀着高枝飞走了。

一部求学史,一部爱情史,一部与命运的抗争史。如果把作者这些亲历仅仅当作他个人的历史,那显然曲解了作者写《情感狱》的本意。《情感狱》作为一种象征,它所要表现的是一种冲出这“情感”之“狱”的渴望。在作者心目中,瑶沟的生活和人的观念无疑在使他陷入迷惘。他祈求摆脱这种压抑的生活,走向崭新的人生。作者将自己曾经走过的那段痛苦历程,如泣如诉地加以叙述,实际是在叙述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农民所经历的酸涩人生。以今人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主人公及众多的瑶沟人对命运的认识以及与命运抗争的方式,我们会觉得是那么单纯幼稚甚至有几分滑稽可笑。当然,对生长在山沟沟里世世代代与土塬为伴的农民,要求他们对生产力的解放及其自我解放有着多么清醒而高深的理解和认识,显然也是不现实的。对于几十斤返销粮的追逐,对一个大队秘书职位和一个招工名额的向往,这便是他们所能想到和做到的,也是他们的最高追求。正是因为如此,改革对于千千万万的中国农民来说,显得是多么紧迫。尽管作者对改革未著一字,但透过作者对瑶沟人生活及命运的描述,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没有改革,瑶沟人怕是永远摆脱不了贫困的命运。走出瑶沟,便是瑶沟的希望。瑶沟所代表的,正是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农村。作者通过对瑶沟人心态的刻画,还在这样提醒人们:中国农村所面临的改革任务是繁重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加快人的思想观念的变革和更新,冲破小农经济旧观念的精神桎梏。不实现这一点,就无法从根本上实现改革。

评价《情感狱》,除了作品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意义之外,在艺术上,它也有许多独到之处。其中至为鲜明的,便是其浓郁的地域特色。时下文坛这新潮那流派的,五花八门,煞是热闹。阎连科没有随波逐流,没有去追逐时髦的花样儿,而是足踏在中原的土地上,去感知中国普通人的生存方式和情感脉搏,去写他熟悉的那片沃土,去礼赞普通人民的精神情操和思想品格,去启发他们对自己旧的思想观念加以自我扬弃。正是他有高度的群众观念,所以,他的作品通俗晓畅,绝少那些卖弄文雅的花哨语言。许多方言口语直接进入作品,读起来简洁明快,朗朗上口,高层次文人学士爱读爱看,普普通通的庄稼人喜闻乐见。我以为这是作者在艺术上一种高尚的追求,一种充满光明前景的追求。在时下不少人受金钱驱使去摆弄经济效益可观的武侠小说、言情文学的时候,连科孜孜以求地探求具有自己风格特色的文学作品,这种精神是最宝贵的。

每个作家都有属于自己的一方沃土,我以为连科的沃土在中原。这不仅因为他生于斯长于斯,更主要的是他对这片沃土的痴情的爱。在他已发表的中长篇小说中,或多或少地都有中原文化的印记。而那些直接写中原农村生活的作品,往往是他创作中最有特色也最有影响的篇章。我衷心祝愿连科深深植根于他自己的那方沃土,写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来。

(原载《百花洲》)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