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未入楼台 “订数偏差”寻因

这两年,谈起图书市场的状况,常常听到一些人为图书订数的不平衡状况慨然兴叹:为什么那些内容严肃、格调高雅、价值颇高的专著订数常常仅有数百册,甚至几十册;而那些属于茶余饭后、旅行途中消遣的武打、言情书,一订就是数万,甚至十万百万。原因何在?全在于国营新华书店掌管着订数实权的“小辫子们”(指年轻姑娘),因为她们凭自己的主观好恶,决定某本书的命运。有的专家学者愤然撰文,称此为“草营书命”,呼吁取消“小辫子”专政。

事实果真如此吗?并不尽然。且不说那些刚走上工作岗位的业务员有否如此权力(因为上边还有科长、经理、主任掌握拍板大权的人),单就那个保持图书市场“生态平衡”的价值规律,就没有那个随意跨越的本领。在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图书作为供读者消费的商品,不可能不受价值规律的制约。书历来有高雅通俗之分,人们的读书情趣必然也有高尚健康和消遣自娱或低级庸俗之别。值得指出的是,在当今的读者群中,降低自身的读书品位,把情趣停留在一般消遣阶段的读者,并不在少数。适应这种阅读心理的图书一旦问世,就不能不受到青睐,图书发行业务员,自然需尊重读者的选择了。由此观之,一味责怪“小辫子”们,显然是不公道的。

图书订数出现的偏差,还有另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那就是这几年图书市场的确存有供求不平衡现象。眼下,我国年出书平均多达五六万种。然而购书能力却在逐年下降。据统计,1990年,全国11亿人口年人均用于购书的费用全年仅有5分钱,这恐怕在全世界也属罕见。然而,我们的出版部门却忽视了这个重要现象,一味按数学推理去计算图书的订数。有人说:出版一本书,全国县级以上的图书馆各买一本,少说也有几千本。这种推理太天真了。且不说全国尚有269个县还没有图书馆,即使那些设了图书馆的县,由于经费短缺的原因,又怎么可能每本必买呢?值得认真反思的,倒是出版界存在的严重失控现象。品种上的重复,数量上的积压,不正是这几年图书市场为人们所司空见惯的不平衡现象吗?应该看到,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有限的市场,无限制地增加品种和数量,超过了市场的负荷能力,只会造成书刊的积压和资金的浪费。而决不是什么图书发行部门给不给或给多少订数的问题。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就是书价的不合理。目前的书价既不和成本直接挂钩,又不依据市场或供求关系,而是按印张多少定价。这样,势必造成印数越高,成本越低,利润越大;相反,印数越少,成本越高,利润越小。不要说新华书店就连出版部门本身,恐怕也并不情愿去经营那些无利可图的营生。可那些无利可图的订数少的书,又大多是有文化积累价值的好书。而那些订数大、利润高的书,却又多为无甚重要价值的通俗读物。此种现象,倒着实是令人忧虑的。解决这类问题,靠责怪这个那个是决不会奏效的。端正出版方向,加强读书引导,理顺价格关系,倒是有关部门当务之急。

(1991年2月20日)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