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未入楼台 “难得糊涂”之外

说起历史名人,“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恐怕如今很少有人能对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贡献说出个子丑寅卯来,而对他的墨宝“难得糊涂”,几乎家喻户晓、无人不知。由这四字制成的工艺品条幅,居然登堂入室,成为一些人书房客厅的时髦装饰。文人雅士以此作装点,负一定之责的“头头脑脑”以此表示自己的“大彻大悟”和“深沉大度”,就连初涉世事的年轻人也竞相效法。于是,人们只记得有个“糊里糊涂”的郑板桥。

其实,不少崇尚这句格言者,并非真正理解了郑板桥本意。作为治身格言,郑氏用意在于劝导人们不必计较眼前蝇头小利,遇事要着眼长远。他所推崇的是一种处事美德,并非为某些人所理解的“识破红尘”的糊涂处世哲学。实际生活中的郑板桥,在原则问题上非但不糊涂,而且心底如镜,清醒得很哩!这里只略举一例。他晚年时候,书画日富,诗词盈箱,朋友劝他结集刻板付印,以流传后世,遗财子孙。而当郑板桥检视自己作品时,发现不少非称意之作,欲付之一炬。朋友们反过来以郑氏格言“难得糊涂”开导他,郑板桥却以为用良莠相混的作品敷衍读者,费了纸张,误人时光,于社会于读者无补,那无异于害人,于是他圆睁怒目相斥,那态度严肃得很,无一丝一毫的“糊涂”。后来,他亲手对自己的作品“刳形去皮,搜精抉髓”,挑出少量诗作付梓。凡不称意者,一概弃之。如此不算,他还郑重向朋友及家人声明:“死后如有托名翻版,将平日无聊应酬之作改窜拦入,吾必厉鬼以击其脑!”如此“叫真儿”,岂能说郑板桥乃糊涂之人!

然而,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只记得郑氏“难得糊涂”的“墨宝”,却忘了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的郑板桥。别的且不论,单以与郑板桥类似的对“出书”的态度,不如郑板桥之清醒者确大有人在。或受名的诱惑,或受利的驱使,在近几年不断升温的“出书热”中,有的人明知自己的某些作品上不得什么“档次”,甚至包括早年的稚嫩习作,也“睁只眼闭只眼”,一并结集出版;还有的因出书心切,把一些无甚价值可言的应景之作七拼八凑,冠之以“某某作品集”而招摇问世。据南方某报载,一位颇有点小名气的文坛“新秀”,写了两篇成名作之后,为增加作品厚度,连自己的小学生习作也欣然入书,两篇佳作反而变成了陪衬和点缀。可见,此类“糊涂”诸公与郑板桥“糊涂”的不是一回事。

(1991年6月18日)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