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前面提到,游资的本性是追逐利润。虽然游资根据掌握在不同的人手里可以分为姓“社”姓“资”,但俗话说得好,“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在这次农产品炒作中,能够很清楚地看到国有资本也积极参与其中,甚至可以说是不甘寂寞、紧紧跟上,并且是其中的重要来源。
据业内人士透露,单个炒作绿豆、大蒜、辣椒等农产品,一般只需要几亿元人民币就可以搞定,所以民间资本还可以应付得过来。可是当要同时炒作几种农产品,或者炒作大宗农产品时,就不能离开国有资本的参与了。据一位参与这轮农产品炒作的炒家透露,其中就有国有资本在积极参与,但他拒绝透露国有资本是通过什么手段进入农产品市场进行炒作的 1。
1 有钱大家赚
国有资本参与农产品炒作,最冠冕堂皇的理由是“有钱大家赚”。可不是吗?既然这是一项有利可图的“投资”项目,那国有企业中的富余资金又为什么不能积极参与其中呢?
国有资本参与农产品炒作的情形肯定有,但由于其隐蔽性强,并且往往不是亲自出马的,所以这部分游资规模大小很难得到证实。
例如,以大豆为例,最近几年来大豆价格的大幅度上扬,就是与我国养殖业规模不断扩大、食用油加工产能不断扩大紧密相关的。
我国粮油企业管理层一致认为,在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委员会、***等政府部门的支持下,这两年来中国中粮集团有限公司 2、中国中纺集团公司、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 3等国内粮油巨头都相继投资建设了一些大型油脂加工厂。一位粮油企业老总介绍说:
“即便是很多业内分析人士,对中粮、中纺、中储粮的油脂加工实力也并不知情。”中粮集团已经达到接近1000万吨的油脂加工产能,中纺集团也具备年加工油脂600万吨到700万吨、年精炼近150万吨的能力 4。
而来自中国大豆产业协会的资料表明,仅仅是2009年,我国当年增加的油脂加工产能就接近1000万吨,目前国内的大豆油脂加工能力已经超过9000万吨。按照这样的数据计算,上述三大粮油巨头在其中的比例约占20%。
不用说,这些粮油企业三巨头都是“国”字号的,它们的突飞猛进势必造成这样两种结果:一方面,国内油脂加工企业产能提高神速,足以与益海嘉里集团这种规模的外资企业相抗衡;另一方面,由于目前我国的食用植物油仍然以豆油为主,所以在客观上迅速扩大了国内潜在的大豆需求缺口。这种需求缺口被国内外炒家边际化扩大,从而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它们借机炒作的理由。
那么,怎样来看待国有资本参与炒作农产品呢?这个问题很复杂,可谓见仁见智。简单地说,如果从投资角度看,这种行为是合理和正当的;如果从投机角度看,则是违犯政策规定或者是有违道德的。
这里不说后者,单说前者。有人认为,国有资本在农产品炒作中不甘寂寞、紧紧跟上,至少有以下三大好处:
一是实现资本的原始属性,即它的逐利性。国有资本同样需要因为追求盈利而进入收益可观的农产品市场,这是很好理解的。
二是有助于把我国农产品产业链始终处于安全状态下,至少要比国际游资控制我国农产品市场安全得多。
三是与国际游资介入农产品市场只可能推高农产品价格、损害消费者利益相比,国内资本的介入还会在保护消费者利益方面起作用。
当然,以上观点仅是一家之言,是否合理可以讨论。
2 堤内损失堤外补
在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只要沾染上“炒作”就注定不会有好名声。国有资本当然深知这一点,所以,它们在参与炒作农产品时一定会选择一个适当的理由,决不会赤裸裸地说只想着从中赚钱。再怎么说,即使目的是为了赚钱(经济效益),还有一个如何兼顾体面(社会效益)的问题。
这样,自然而然地就引出了“堤内损失堤外补”的俗语。不过,国有资本在考虑这一点时,首先想到的是大宗农产品。因为只有大宗农产品稻谷、小麦、玉米、棉花等才能享受国家收购保护价政策,有所谓的“堤”存在。至于参与小宗农产品炒作的规模有多大,则很难查证。
2010年7月6日,河北省一家大型面粉加工企业负责人抱怨说,小麦价格已经达到历史上的最高点每斤1.03元,可就是这样的价格还根本收不到货。该企业正常情况下每天要加工2500吨小麦,而此前的一天一共才收到1800吨,“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根本满足不了生产 5。
据分析,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很多,有小麦减产因素,也有农民惜售因素,更有各家收购企业的争夺。其中就包括以益海嘉里和中粮集团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大企业,尤其是一些机构以政府粮食最低收购价进行的抢购。
该企业负责人透露说,根据《2010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白小麦(国标三等,下同)、红小麦、混合麦的最低收购价分别为每斤0.90元、0.86元、0.86元。按常规,如果小麦收购的市场价达到或超过托市价,托市收购行为就应该随即停止了,因为这表明这时候它已经没有必要“托市”了。
但2010年的情况有很大不同,许多地区并没有停止这种托市收购行为,相反还在抢购。例如我国河南等一些明令禁止托市收储的地区,就依然在偷偷地收购小麦,而且是加价收购,目的是为了赚取保管费。
一位熟悉小麦托市收购的人士这样算了一笔账:
目前托市收购的贷款利息是由国家承担的,且每收购1斤小麦国家将补贴收购费用0.025元,每斤的保管费为0.035元,而收储库点在收购和保管中实际支出费用不到0.01元。这加起来每斤就有了5分钱“利润”。
以河南省2010年小麦最低收购价国标一等白麦0.94元/斤计算,尽管很多收储点的收购价已经达到0.97元到0.98元/斤甚至更多,但是一旦加上这5分钱利润,每斤收储等于还赚上1到2分钱。如果收储1000吨小麦,就意味着有2万到4万元收入。而小麦的收储通常以万吨来计算。此外,如果小麦销售,收储点还能拿到每斤出库0.015元 6。
需要说明的是,自从2007年以后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把收储贷款主体放到该公司各直属库后,其他收购单位就必须通过该公司各直属库才能参与国家托市收购了。这样一来,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各直属库就有了审批代储库的特权,给了部分人发“政策财”的好机会。
换句话说,这时候无论是个人还是民营企业、地方粮油企业,只要能拿到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的托市收购指标,就可以参加收储、拿国家补贴。由于这块收入“旱涝保收”,并且又是一块“肥肉”,所以从2008年开始,为了收储目的而抢购小麦的情况越来越多。
“托市,使社会资金都盯上了财政补贴这块大肥肉,大家都在争当中储粮的‘帮手’。”河南一位陈姓粮食中介说,每收1斤小麦,总共能挣6分钱。一般建一个简易点的5万吨粮库只要200多万元,只要能收满粮食,不仅可以一年回本,还能盈利100多万元,“这么好的差事,谁不争着干!” 7
就这样,就连这些托市收购的大企业之间也相互开展起了激烈的竞争。究其原因在于,过去在全国,小麦最低收购价预案中规定只有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一家可以收储,而从2010年开始,中国中粮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华粮物流集团公司也具备了托市收购资格。
在这其中,中粮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全国最大的粮油食品贸易企业,小麦业务涉及到国产小麦收购、仓储物流、小麦销售等各环节,过去的规模是每年收购国产小麦约400多万吨,仅次于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的9000多万吨,位居第二。
而来自新加坡的益海嘉里投资有限公司是中粮集团有限公司的老对手,面对后者的奋力扩张,它当然既不甘示弱,也毫不逊色。
早在2005年,益海嘉里投资有限公司就在河南周口店成立了益海(周口)小麦工业有限公司,每天加工小麦规模1000吨,并且开始进入小麦加工领域。2007年它开始在山东收购小麦原料,同时在全国各地广泛建立面粉加工企业。2010年4月,该公司在河南省郑州市成立的一家面粉加工企业日加工小麦制粉规模达2400吨,日罐装小包装食用油350吨。由于它的小麦需求量非常大,所以从战略高度出发,该公司干脆不惜赔本抢购小麦 8。
有了如此这般的国内外巨资加入,农产品价格战就可想而知了。
1 《炒家自曝大企业、国资参与农产品炒作》,2010年6月3日海峡都市报。
2 中文简称“中粮”或“中粮集团”,英文简称cofco。
3 简称“中储粮”或“中储粮总公司”。
4 降蕴彰:《农产品涨价酝酿新一轮,官方预判大豆领涨》,2010年6月5日经济观察报。下同。
5 杨颢:《中储粮被指为谋利抢购小麦,每斤可净赚国家5分钱》,2010年7月8日21世纪经济报道。下同。
6 杨颢:《中储粮被指为谋利抢购小麦,每斤可净赚国家5分钱》,2010年7月8日21世纪经济报道。下同。
7 马勇、彭纪宁等:《新粮食战争正在中国上演,国际大鳄布局抢定价权》,2010年8月1日羊城晚报。
8 杨颢:《中储粮被指为谋利抢购小麦,每斤可净赚国家5分钱》,2010年7月8日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