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比尔·盖茨是在辍学后成为世界首富,但他却并非因为辍学而成为世界首富。相关并不等于因果。互联网的确给了很多人提高自己知名度的机会,但知名度不等于美誉度。没有实力,发一万张名片也没用。自己是伪劣产品,营销,就是虚假广告。
少文老师:
我这几天我在读罗纳德·斯蒂尔写的《李普曼传》,看得我激情澎湃,很想和您分享我的阅读感受。书里说到,26岁的李普曼,已经创办了一份名为《新共和》的杂志。当时的罗斯福总统见到他时,对他微笑着说,“先生,我对你早有耳闻,你是全美30岁以下最著名的男士”。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几乎被点燃了,我渴望像李普曼那样,年纪轻轻就能闯出一片天地。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我最近感触尤深。我想抓住现在互联网的风口,开办个人公众号,利用对社会热点事件的评论建立起个人品牌,尽早成功。少文老师,您能给我点建议吗?
——一利
一利同学:
你好。
我理解你的意思。这个时代的确给了很多人利用互联网改变个人境遇的可能,但年轻人将改变世界,并不代表所有年轻人都将改变世界。
就像比尔·盖茨是在辍学后成为世界首富,但他却并非因为辍学而成为世界首富。
相关并不等于因果。
所以,如果你想在尚无扎实基础的情况下就为了出名而贸然发表网络言论,我还是想建议你,不要冲动。
你所说的张爱玲的那句名言,抽离了当时的时代背景,有被误读的危险。
这句话是写在《传奇》的再版自序里的: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但后面还有一段话,才是真正的重点:个人即使等得及,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
而她之所以会说出上面这段话,如梁文道所言,原因在于,张爱玲最好的作品都是30岁左右写出来的。她活在乱世之中,就像《小团圆》里的主人公九莉一样,念书的时候,遇到日军侵华,生命中最好的黄金阶段都是和战争连在一起的。因此,与其说张爱玲在呼吁出名要趁早,不如说,她在感叹生命的无常。
而我们今天,抽离了这些时代背景,不断告诉自己“出名要趁早”,则纯粹是出于对名利的渴求了。
不只是你,有不少年轻学生十分热衷于出席各种会议论坛,热衷于社交应酬,每个法律人的交流群里也随时能看到他们在聊天。我很纳闷,在这么年轻需要积累的时候,难道他们从来不用学习吗?
有一次,我说同样的道理给一个热衷于网络社交的年轻律师听。他反驳我说:“陈老师,您的思想已经过时了,孔老夫子也说过,一个人,如果到了四五十岁仍然默默无闻,就没什么好怕的了,不趁着年轻积攒点知名度,哪里会有更多机会呢?”
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孔老夫子好像也支持张爱玲的观点——一定要赶在年轻的时候出名,否则,黄花菜都凉了!
可是,很遗憾,你又误会孔老夫子了。
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平均寿命只有35到40岁。以大家熟悉的“芈月”为例,她老爸楚威王只活了51岁,而她老公秦惠文王更是只活了45岁。所以,在那个时候,人到四五十岁,基本已是暮年。此时仍然无名,可见终身学无所长,后生自然不用畏惧了。这段话,讲的似乎不是出名要趁早,而是指不要迷信老人。
是的,互联网的确给了很多人提高自己知名度的机会,但知名度不等于美誉度。没有实力,发一万张名片也没用。
自己是伪劣产品,营销,就是虚假广告。
一个人,总还是应该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
在校期间,正是你潜龙在渊,而不是飞龙在天的时候。
我想和你说说另外几个人。
第一位是胡塞尔。他可是哲学史上的现象学之父。但是,让人难以想象的是,他居然在哥廷根大学当了16年编外讲师,在他57岁之前竟然完全没有任何职称。可是,在这期间,对哲学史影响深远的《逻辑研究》和《观念》第一卷这两本书,却早已问世出版了。胡塞尔在一封给友人的信里坦陈自己常年担任编外讲师的原因:一个人的精力有限,研究的紧迫性使我只能自主选择研究课题,走自己的道路,而无暇顾及于主题以外的事情,抽身去讨好那些有影响力的人物。
第二位是康德。当年这位大名鼎鼎的天才人物频频向当局递交教授资格申请,历陈自己的学术专长和经济状况,可是他一直都没有如愿。他居然也和胡塞尔一样,一直都没有得到应得的荣誉,直到46岁才评上哥尼斯堡大学的正式教授。相传,在这期间,康德都没有走出故乡十里以外,而是一直专心著述。
不止他俩,达尔文周游世界后,剩下的时间在家里度过。马克思发起几次暴动后,也在大英博物馆度其余年。
你看,安静的生活是伟人共同的特征。所有伟大的生活都有无趣的阶段。
但是,我们在年轻的时候,却往往耐不住寂寞,坐不了冷板凳。
我并不是一概反对年轻人利用网络和社交平台经营自己的知名度。我只是觉得,如果在这么年轻的时候,就本末倒置,不去积累扎实的专业功底,从一开始就陷入对于名声的追求,势必会蚕食掉我们冷静思考的时间,养成我们信口开河的表达习惯,这对于你一生的事业,将百害而无一利。
著名的政治哲学家列奥·施特劳斯曾在《政治哲学史》中说过这样一句话:真正严肃的问题应该勤于研究而慎于表达。我想把这句话送给你。我知道,坚持这一原则会让你付出很多成本,最重要的可能就是昙花一现的网络“声誉”,这可能直接意味着很多直接的经济收益和非经济收益。但是,我认为,在事业积累的早期,这种习惯的养成是极有必要的。
一个矢志学问的年轻人即使从家庭安定之日起算,一生有20年的时间可以认真读书研究,也可以有2000万字的成果。单从数量上而言,这也足以让人震惊。即使进行精深的专题研究,每日沉思,一朝动笔,这种积累的效果也蔚为大观。如我们每天都能从一些可去可不去的应酬之中抽身而退,省下这两个小时,短暂的一生可以赢得多少时光啊。
小时候,读得最熟的一篇文章,就是王安石的《伤仲永》。这位名叫方仲永的神童,出名不可谓不早,但此后最该沉潜的岁月里,却四处赶场,终至泯然众人。
每当我想离开书房,离开书本的时候,都会想起这个故事。
练好内功,你的成功,才会无中生有,变水为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