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你偏偏没有逢人就帮的能力。行善事要随缘随力,不要把自己当作救世主,这个世界也不需要你来拯救。如果你觉得不快乐了,就不要承担自己想象的责任。快乐高于责任,没有人愿意接受悲伤的帮助。最大的慈善,不是你捐出去的钱,而是你捐钱出去时候的状态;不是你捐出去的东西,而是你捐东西时候的姿态。
少文老师:
我参加了一个法律援助的公益组织,最近组织了一个大型的公益活动,非常成功。但也正是因为活动效果的确很好,网络宣传也很到位,结果有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向我们求助。我非常想帮助他们,但数量逐渐增多以后,我也感觉到自己力不从心,可又不忍心拒绝。所以现在经常失眠,非常焦虑。我该怎么办呢?
——向飞
向飞同学:
你好。
你说的这种情况我也遇到过。
我在广州有个学生,上我课的时候一直坐在第一排靠窗边的位置。眼睛大大的,说什么她都会乐,笑得像“开心麻花”。她人也很聪明,一次性就通过了司法考试。此后我们就没有见过,只是通过微博和微信联系。
后来,我知道,她组织了一次捐赠衣物的活动,找了几个大v老师帮忙转发活动信息,广泛发动身边朋友,积极联络帮助对象,活动热火朝天地搞了起来。
但是,突然,她不快乐了。原因和你说的一样。
她问我:“自从我在网络上发起捐助活动以后,找我寻求帮助的人开始突然增多,我没有预料到这样的局面。我能力尚弱,但知道了却无力帮助他们也让我内心备受煎熬,经常夜不能寐,我该怎么调整自己的心态啊?”
我问她:“是不是每次活动的进展和结果,你都会不断转发?”
“是啊,怎么了?”
“所以,这是你自己追求的结果。如果你每次都默默地去做,并且在私信里婉拒更多要求帮助的信息,也许你就不会这么痛苦。”
“可是,他们那么可怜,既然找到我了,总不能视而不见吧?”
“但你偏偏没有逢人就帮的能力。行善事要随缘随力,不要把自己当作救世主,这个世界也不需要你来拯救。”
“那会不会变成冷血?”
“快乐高于责任。没有人希望你愁眉苦脸地帮助别人。你哭着把钱放到我的手里,告诉我那是你节衣缩食省下的血汗钱,这种资助只会增加被帮助者的心理负担,要开心地履行自己的职分。其他事自有其他人做。”
“那要是人人都像你这样想,谁来帮他们呢?”
“可如果你不快乐了,谁来帮你呢?如果人人如此,社会怎么办?这是个伪命题,任何时候都不会出现人人如此的局面,那是你用来折磨自己的想象。每个人来到世界上,都有自己的职分。如果你不快乐了,却坚持履行责任,需要帮助的人,其实是你。”
很多父母都是可以任劳,但却不能任怨。一边在承担责任,一边在发泄不满,结果自己觉得被辜负,儿女觉得被斥责。付出越多,回报越少。
其实,不是孩子应该感谢父母,而是父母应该感谢孩子,让自己有了重新活过一次的机会。
如果你觉得不快乐了,就不要承担自己想象的责任。
出于好玩,我在2011年成立了一个网络公益组织,专门组织网络免费课程,帮助年轻法律人在步入律师行业时能够接受跨越地域、没有金钱门槛的职业培训。
开办之初,我的口号就是:“终身免费”“快乐公益”。
很多人问起为什么会有100多个志工连续数年坚持免费地为大家服务,志工peace专门写了篇短文描述了她的心态:
如果某些事情成了生活中的一部分,如进食,如睡觉,如分享,如奉献;如果某些东西成了生命中的一部分,如眼睛,如双手,如愿景,如一起玩闹一起成长一起守护的日知社。那么原因还需要解释吗?如果真要问为什么,为什么喜欢玩,因为快乐。为什么这样做,因为喜悦。要快乐,更要喜悦,要持久,不止一瞬……一生那么短,很多事情做不了;一生那么长,有太多值得去做的事。我们的幸运在于,在一个应该的年代,遇见了拥有共同磁场的彼此,找到了值得做并且做得了,可以慢慢地用一辈子去做的事情。理想没那么伟大,人,也没那么渺小,动机没那么多,时间也没那么少。
总之,因为快乐。
4年后,当我们举办了400多场公益讲座之后,我已经感觉到坚持4年的志工都开始各自忙碌了起来,有的结了婚需要照顾家庭,有的换了工作需要经常加班,我自己也逐渐开始忙了起来,公益渐渐成了大家的负担,尽管谁都没有主动提出退出。
感觉到当初单纯的快乐在逐渐让位给所谓的责任的时候,我毅然决定,停止这一“意义”重大的公益活动。
很多人很惋惜,只有我自己知道,以责任之名继续,最终被惋惜的就不是这件事情,而是我们自己。很早以前,在一本书里看到这样一段话,大概是:
上帝喜欢副词,他不在乎做事是否达到好成果,但他在乎做事时是否有好态度。在英文中,动词表示行为和活动,而副词则用来形容动词。这句话的意思是,上帝看重我们做事的心态,甚于所得到的结果。
快乐高于责任,没有人愿意接受悲伤的帮助。
最大的慈善,不是你捐出去的钱,而是你捐钱出去时候的状态;不是你捐出去的东西,而是你捐东西时候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