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不是目的,经过反思的接受才是目的。批判性思维,我认为,它首先指的就是这种对思想和利益之间关系的敏锐感知,以及对普世理论的经验怀疑。思想的背后,其实是利益。只是,在你明晰了这个世界真实的利益逻辑之后,不要忘了保有最初的纯真。
少文老师:
我是一名研二的学生,我导师在给我们开读书会的时候,经常告诉我们要带着批判的立场来读书,但是我始终不知道这个批判的立场具体是指什么。似乎懂,但似乎又不懂。您能给我讲讲吗?
——明杰
明杰同学:
你好。
我也曾经困惑于和你同样的问题。
上个月我去昆明出差,顺便去了趟西南联大旧址,在纪念馆里看到一则很有意思的小故事。
当年爱因斯坦发表相对论的时候,还在西南联大读书的物理系两大才子黄昆和杨振宁之间,曾经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黄昆问:“爱因斯坦最近又发表了一篇文章,你看了没有?”
杨振宁说:“看了。”
黄昆问:“如何?”
杨振宁把手一摆,很不屑地说:“毫无originality(创新),老糊涂了。”
年轻的他们,正是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年纪。
后来,他们果然也成就了自己的一片事业,一个成了中科院院士,而另一个,则成了诺贝尔奖获得者。
当年读博士的时候,我身边也不乏这样的狂狷之士,从不轻易膜拜任何一个学术大神,每每臧否人物,都会引用尼采的那句“重估一切价值”,颇有当年杨黄之风。
但是,每次听到这句格言,我都会禁不住私下嘀咕:“当怀疑成了立场,不屑成为态度的时候,我们所谓的批判性思维,到底是指什么?”
太抽象了。还是举个例子。
例如,我们在学习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时候,无论你怎么采取批判性立场,这个结论在他的理论脉络里都是自洽的,而即便我们深入到他的论证脉络里,也难以发现论证的错误和疏漏之处。
但是,如果我们把目光从结论和论证过程转移到这个理论的前提预设的时候,就能迅速捕捉到它的理论漏洞。
你看,资本家剥削工人剩余价值的理论前提是:只要资本家创办企业,就一定是有利润的,而这些利润必然来自工人产生的剩余价值。
但是,这个前提真的成立吗?现实世界里也有大量企业处于亏损状态。企业只要多运转一天,就会多亏损一天。在这个时候,剩余价值理论还能否成立呢?
显然,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基于特定条件的一种学说,而并非真理本身。
任何经典理论都有自己的适用边界,如果我们能把批判的目光从一个个具体的结论身上移开,去训练自己寻找理论前提的能力,我们是不是就可以提出“剩余亏损”这样一个全新的理论概念,并发展出一套可以和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进行对话的崭新的理论体系呢?
批判不是目的,经过反思的接受才是目的。我们在开启一段理论阅读的时候,都一定要知道,“思想都有其历史根源,背后隐藏着十分复杂的利益”。因而从另外一个利益视角来看,可能就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不加批判性思考而臣服于任何一种理论,往往都是因为没有看到思想背后的利益。
所以,对我而言,我会更关注寻找理论体系背后的思想前提,并以此作为批判性阅读的起点。
我认为,这才是对批判性思维的更好理解。
就拿我们最耳熟能详的自由贸易理论来说吧。自从亚当·斯密提出这个理论以来,就被西方自由世界作为一个有力的理论武器,肆意挥舞,用来指挥全世界其他国家的贸易政策。
但你知道吗?这些如今倡导自由贸易的国家,在本国国力尚弱时,都曾是这一理论的坚定反对者。
“幼稚产业保护论”最初由汉密尔顿提出,经过李斯特全面发展而成为最早、最重要的贸易保护理论。这一理论影响了19世纪的德国和美国,影响了20世纪的日本,使他们都能在保护主义的篱笆后面成长,强大之后又转而推行自由贸易。
但是,后来呢?随着美国、德国和日本的逐渐强大,他们开始拿着自由贸易的这根大棒,满世界地要求其他欠发达国家和他们展开自由贸易。
这就是这个世界的真相,任何理论的背后,都有它要服务的利益。
你所采取的理论或者你所反对的政策,实际上是你在这个世界上地位和实力的反映。
任何理论都有自己适用的时空界限。要不要适用一种理论,关键不是这个理论是否自洽,而是你有没有适用它的实力。
批判性思维,我认为,它首先指的就是这种对思想和利益之间关系的敏锐感知,以及对普世理论的经验怀疑。
为什么自由贸易理论首先是由英国而不是别的国家的学者提出?为什么在1776年亚当·斯密提出这套理论后,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都没有被当时的英国政府采纳?
这些都绝不是偶然的。
因为英国已经崛起,所以亚当·斯密提出了这种超前的理论;因为英国当时还不够强大,所以政府暂时还不敢实行这种理论。
这就是答案。
但是,到了1846年,罗伯特·皮尔作为时任英国首相,英国已经具备了实行这一理论的国力基础。
皮尔在这一年首先废除了当时贸易保护的《谷物法》,开启了英国单边自由贸易的传统。所谓单边自由贸易,就是其他国家出口到英国的产品,英国不收关税,而英国出口到其他国家的产品,收不收关税,则悉听尊便。他们的逻辑是,英国为了推动世界文明的进步,愿意承担大国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吃点亏就吃点亏吧!我先干为敬,你喝不喝,随意!
这英国人是要兴王者之师,以德服人吗?别急,你真的以为英国人这么高尚,愿意在贸易中承受如此不公平的待遇?
我们还是先从道德层面的激情中暂时冷却一会儿,运用我们刚才所说的批判性思维,去思考这种思想背后的利益机制。
“罗辑思维”有一期节目,揭示了这背后真实的因果关系。
原来,英国在1846年的时候,已经成为全世界唯一一个完成了工业革命的国家,它对外出口的是工业制成品,而要进口的则是原材料。
工业制成品出口的时候,你不是要收高额关税,来保护本国的幼稚工业吗?可以。随便你收,我的商船就停在海港外,谁买我都按一个价格卖。你们国家的商人究竟是会合法地缴纳关税,然后在国内合法售卖,还是会逃避关税,通过走私非法售卖呢?
答案是显然的。高额关税在逻辑上必然带来走私猖獗的后果,久而久之,这种关税必然会无法维系,从而使国家主动取消,最终变成双边自由贸易。
再看英国这边,如果对进口原材料统统不收关税,就等于英国的工业体系可以拿到全世界最便宜的原材料,然后凭借价格优势,进一步巩固他们在世界经济体系里的位置。
所以,真的是亚当·斯密的著作具有超越时空的理论魅力吗?别天真了。
为什么1776年英国政府坚决拒绝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但偏偏到了1846年,才主动推行了一个看似不利于英国的单边自由贸易政策呢?不是因为他们领略到了理论的魅力,而是因为他们具有了践行这一理论的实力。
思想的背后,其实是利益。
看不到这一层,我们永远都是理论的奴隶,而无法训练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所谓的批判性思维。
你看,有了这种思维工具,你就可以重读历史,得出自己的大胆假设,并通过严谨的治学,去做小心地求证。
再如,当年葡萄牙和西班牙为了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打得不可开交,为了平息两强争端,1493年5月,在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的仲裁下,以亚速尔群岛和佛德角群岛以西100里格的子午线为分界,把该线以西的一切土地都划归西班牙,以东的一切土地划归葡萄牙。按照这个划分,富庶的东方世界都属于葡萄牙的势力范围,西班牙无权染指。
这背后是多大的利益损失?西班牙政府肯定要想方设法突破这一规定。
之后发生的事情,我们都相当的熟悉——哥伦布得到了西班牙王室的资助,一路向西航行,并最终发现了美洲大陆。
你是不是可以据此作出一个大胆的理论假设?
会不会因为教皇子午线对葡萄牙和西班牙势力范围的划定,使得西班牙产生了强烈的冲破这一束缚的冲动,从而在可以既不违反双方约定,又能够抢占东方世界的强大利益刺激下,发明了“地球是圆的”这一崭新理论呢?
这个假设是否成立,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已经找到了开启批判性思维的钥匙,从此可以启动对所有经典的理论反思。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曾经出版过一本《思想背后的利益》,作者长期关注20世纪20年代北洋政府的财政收入问题。后来运用这一思想方法,竟然发现,原来一些学潮打出来的要求退还庚子赔款的高调旗号,实际上遮蔽了背后对这笔款项管理使用权的利益之争。“中国无政府主义的鼻祖、国民党元老级的人物李石虽然口头上‘反帝爱国’,但真正让他心痒的,却是财权。”【1】
你看,现在再回想英国犹太裔思想家以赛亚·柏林的那句断言,就可以发现,他是多么具有洞察力——“对于各种观点、社会运动、人们的所作所为,不管出于什么动机,应该考虑它们对谁有利,谁获益最多”。
明杰同学,如果你能掌握这个思想方法,它将让你受益终身。
只是,在你明晰了这个世界真实的利益逻辑之后,不要忘了保有最初的纯真。
【1】陈建德:《思想背后的利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