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辩者最大的软肋,就是不知道何时不应该辩论。
如何运用逻辑是技术,而何时不用逻辑则是一门艺术。
少文老师:
我会不时看到一些明星在网络上发表引起很大争议的言论,有时候我理解他们并非真有什么既定的所谓立场,而只是希望矫正网民讨论问题时的逻辑错误,但没想到因此触怒了网民。少文老师,您怎么评价此类事件?
——青玄
青玄同学:
我们就事论理,跳出具体细节,聊一聊事情背后更为普遍的道理。
我对网络言论的总体看法是:立场决定逻辑,而非逻辑决定立场。
如果看不透这一点,在网络上扮演意见领袖,就必然是这样的结果。
容我慢慢解释。
科学里有一个溶解度的概念,意思是,在一定的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克溶剂里(通常为水)达到饱和状态时所能溶解的质量。
比如,在20度的时候,100克水里溶解0.165克氢氧化钙,溶液就饱和了。
与此类似,网络舆论场也像一个容器,意见领袖的流量就如水量,无论水量增加到多少,能够理解、认可你的人都有一个固定的比例关系,而随着流量的增加,不理解你的绝对人数其实也在同步增加。
这就是我所理解的网络意见的“理解度”。
所以,从这个角度理解,公众人物遇到网络暴力,没有什么好抱怨的,在进入这个场域之前,他们就应该思考清楚这个内在的逻辑。
当你追求了流量,就必须承受“理解度”带来的沟通不畅的问题。
误会,是表达者的宿命。
其实应该改成,被更多人误会,是有更多粉丝的表达者的宿命。
既要粉丝上千万,又要求所有粉丝的思想都能和你同频,既收割“智商税”,选择流量变现的好处,却又对网民的思考能力嗤之以鼻,这种两头都想要的事情,一定会有某种形式让其付出对价。
因此,每一个人在试图追求网络流量、发表公共言论之前,都必须静下心来,认真对自己进行一次灵魂拷问:
究竟应该立场先于逻辑,迎合网民的智识水平,去提高对自己的理解度?
还是逻辑先于立场,顺从自己内心的坚守,去面对不理解自己的网络暴力?
我说这段话,不是否定公共人物要有自己的立场,而是说,在遭遇攻击之前,就应该把这个道理想清楚,虽千万人吾往矣,而不要在事情发生之后垂头丧气,悔不当初。
做人做事,都要通透。所谓通透,就是提前想清楚各种结果,发生之后单纯面对,不纠结。
比如,某著名“公知”,许多网民很讨厌他在访谈节目里的精英立场,抨击讽刺他的语言非常尖酸刻薄。我对他,其实倒有惺惺相惜的感觉。
他让网民反感的地方其实不在于他的精英主义立场,而在于他总想在精英和世俗、流量和品味的夹缝中生存。
甚至在他自己的文字里,也直言不讳地表明了自己纠结的心理:
“这本书是好奇心、偏见和虚荣的共同产物。”
对,偏见和虚荣。
一方面,他试图把握和质疑时代精神。另一方面,他也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对采访对象的选择,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他并没有在这样一个他看不起的消费时代去执着地推荐那些纯精神的存在,相反,成功的商人、明星明显占据了过大的比例。
他毫不隐讳自己的考虑:他们可能会给节目带来更大的影响力。但实际上,这也是他自己对消费时代的成功学投出的带着本能排斥的羡慕眼光。
所以,节目里表现出来的痛苦,就让人不舒服。
不为发表的写作,是多么快乐的事情啊。
不为流量的品位,是多么骄傲的事情啊。
一方面渴望市场的承认,一方面又鄙夷时代的品位,两头都靠,万众瞩目下去踩平衡木,可能就怨不得时代了。
很多意见领袖,是在振臂一呼、为民请命的逻辑下走到前台的,这样的人会坚持自己的逻辑和观点,用网络工具进行时代启蒙,他们与舆论抗争,但也在为民智“松土”。敢于独立于强权,也敢于独立于汹涌的民意。
而如果是带着两头讨巧、流量变现的初衷走进娱乐圈的人,就要时刻注意立场优于逻辑的底层逻辑,这样的人,需要掩盖自己对很多热点事件的真实看法,以维护自己的流量利益和网络形象,不可触犯众怒。
这两种人,我都可以接受,尽管对前者钦佩更多。至少,在进入这个游戏之前,他们都做出过一次真正的选择。前者可能违逆了众意,而后者可能违背了内心。因而两者都会接受历史对他们公正的评价。
我反对的,是在这两者之间辗转腾挪、投机耍滑的人,他们后来的进退失据,逻辑不一,改口道歉,不是基于选择,而是基于幼稚,结果同样要承受选择的代价。
善辩者最大的软肋,就是不知道何时不应该辩论。
如何运用逻辑是技术,而何时不用逻辑则是一门艺术。
在最高处招摇的原则,总有最低处惨痛的代价与之对应,就像繁华背后必有苍凉,流量背后必有暗箭。
想清楚坚持立场和坚持逻辑的代价,然后付出。
要好过,没有思考过而付出同样的代价。
希望你读懂了我的回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