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总角流年 我的龙江街

我的龙江街

那时候我基本没有爸爸的印记。爸爸是突然出现的。

我不知道他从哪里来,为什么回来。总之他和妈妈相处的时候,他们总是一副很高兴很高兴的样子,很多时候都不大理睬我。

有一天傍晚,父母说,今晚我们不在学校住了,这里危险,就住到对面的熟人家里去吧。

在学校里住宿的老师并不多,就几户人家,平时的确显得冷清。可是以前都这么住着,为什么突然就住不了呢?我当时弄不明白。那时是冬天,吃了晚饭,天就黑了。父母锁了门,走到榕树下突然停住,两人嘀嘀咕咕,不知说些什么。我记得母亲穿的是一件天蓝色的绒大衣,父亲穿的是黑色中山装。想着能跟父母到别家去住,我兴奋得有点神经质,在一旁嘭嘭地跳个不停。但天冷,风一吹,就有些寒战。再看看整个校园,黑乎乎的,没有一丝光亮。为了抗寒和壮胆,我边跺脚,边振臂高呼:“打倒刘……!打倒……”这是我从街上的广播里学的,但我感到最后那个名字喊得好像不对,可还没来得及改口,父母就呵斥过来了:“别乱喊!”

父母拉着我,小跑着穿过龙江街,到了一户人家门口。父母先是敲门,木门“吱呀”开了,他们同时回头看了看,拉着我急忙闪了进去。在客厅,父母和主人寒暄几句,就细声细气地聊着一些我听不懂的事。这家有个年纪与我相仿的小孩,我们就一起折纸飞机。我们一家三口就在他们窄窄的阁楼上住了好几个晚上。

白天起了床,我们又回到学校。这时,学校里已经不上课。有一天早上突然听到远处有几阵密集的枪声,父母和几个老师都跑到校门的门槛上看,不一会儿,就看见有几个左手戴着红袖章的人火急火燎地用担架抬着一个浑身是血的人跑了过去,不见了。老师们就聚在一起,议论纷纷。

这时候,学校似乎没以前那样安静了。妈妈再也不拿豆荚煨火灰煮水洗头,也不再教我认字。常常挑着屈头蛋沿街叫卖的农人,已不知去向。倒是有些学生跑到校园里来玩耍。有一天,我看见几个学生,抱着一只母鸡,在榕树根下,头凑着头,围成一圈。我走近了看,见他们将一颗有大人拇指大小的鞭炮,绑在母鸡的一个脚上,然后划燃火柴,点燃鞭炮,将母鸡松开,人一动不动地站在那儿看。

我以为那是一种游戏。

母鸡突然能从人手里挣开,感到十分意外和高兴,“咯、咯、咯”惊叫着向外逃走。但没走几步,发现自己的脚上一直“吱吱”地冒烟,吓得有些不知所措,竟然不跑了,反而折了回来。这时,鞭炮“嘭”地一响,炸了,那母鸡已经忘记叫喊,一瘸一瘸地狂奔,同时没命地拍打着翅膀,身体竟腾起三尺高,差点就要飞上天。

学生们则捂着肚子咯咯地笑。

加拿大作家玛格利特·阿特伍德在一篇文章里写道,他五岁的时候就喜欢和哥哥一起做毒药——把死老鼠、毒蘑菇、花楸果放在一个油桶里,然后不断地搅拌,这就制成毒药了。这个过程能产生魔幻的感觉,很有成就感。

那帮炸鸡的学生,大概就有这种感觉。

傍晚的时候,我听见有一个老师走出校园,大声地喊:“阴功哦,我的鸡挖了你地,扒了你的坟?怎么搞成这个样子……天打雷劈你个冚家铲哦!”

我觉得奇怪,那些大哥哥怎会想出这样的游戏来呢?

我最佩服的是住在学校对面的那个黄大鹏。他长得高大,粗壮,会打架,是龙江街的孩子头。龙江街的孩子几乎都围着他转,玩跳“狗头”、打纸角、弹玻珠、躲猫猫。他们最爱玩的游戏是“劈甘蔗”,每次赢得最多的几乎都是黄大鹏。

他们的玩法是,十几个人一分两分地凑钱,一起到街上买回一根甘蔗。那是一种专门食用的玉蔗,皮软肉甜。然后让一个人回家拿来一把菜刀,找一块有土坎、有石墩或者有阶梯的地方,开始了“劈甘蔗”的游戏。我曾经拿出妈妈给我的几分钱来给他们,想入伙,但黄大鹏朝我屁股踢了一脚,说,你长得还没到我的卵泡高,你玩什么玩啊,走开!但我还是依依不舍地跟着我敬仰的黄大鹏看热闹。

他们是按年龄大小排队,小的先劈。甘蔗太高,谁都够不着,必须站在土坎、石墩或阶梯上,将甘蔗头朝地尾朝天地竖起来,然后用刀面压住,压稳了,就可以举刀往蔗尾的中心劈。劈出来的部分就归你了。每一次,轮到黄大鹏劈的时候,大伙都一起尖叫:“劈不中!劈不中!”可黄大鹏从不惊慌,手起刀落,总能劈出一大片来,很少失手。把一条甘蔗劈完的时候,黄大鹏手里拿走了一大半。有时候,他会分给我一片两片,还说,等你长到我的卵泡高了,再给你劈。

此后,我回家吃饭吃得特别多,妈妈感到惊讶。妈妈不知道,那时我多么盼望快快长大,长到黄大鹏的卯泡高了,我就可以跟黄大鹏劈甘蔗了。

有一天黄昏,龙江街突然变得很嘈杂。走在街上,随时可以看见街坊们一堆一堆地围在一起,不知说些什么。天擦黑,吃过了晚饭,母亲拉着我,说,走,去看看。

嘈杂就出现在校门斜对面的一户人家里。原来,那天来了一群乞丐,有十来个,男女老少混杂,大多是垢头污面,衣衫不整。有的说他们是从山东来的,有的说是从河南来的。他们一到,首先是引得沿街的注目或围观,但不久就有好心人把他们引到这户人家里来了。龙江街有不少房屋原是地主、资本家、富商的,全国解放后,他们的房屋被没收,给贫农们分了。这种房屋,结构都是长而窄,有上下两层,一般要住上三四户人家,所以,一楼的厅堂和过道都是空的,属于公用。那十几个乞丐,就被安顿在厅堂里。天黑了,该是生火煮饭的时候了。好心的邻居,这个送米,那个送柴火,有的还送青菜和咸菜,乞丐们就拿出自己带来的锅头生火做饭。厅堂里没有灯,但几个火灶同时开火,厅堂就亮堂堂的,看热闹的人将门前围得密密实实。

妈妈拉着我的手挤了进去。所有的人都看不到背影,只看见一张张被火苗照得红扑扑的脸。水烧开了,锅头里的米饭噗噗地响,热腾腾的蒸汽带出一股米香。那股米香立即在厅堂里弥漫,弥漫到每一个黑暗的角落,让每一个人的肠胃开始蠕动,引发食欲。他们的神情,原先是疲惫、麻木的,但此刻,已经变得十分活跃和丰富,有一种满足但却又有点按捺不住的迫切。他们很专注地盯住锅盖的任何一次动静,但是还得分出心来,去感谢每一个进门来看望他们的人:“多谢了,多谢了,多亏你们哟……”

他们双手合十,十分真诚。

那晚,龙江街的人大概和我一样,对那帮外地来的乞丐感到格外新奇。当时我想,这个世界除了我们,大概还有这么一帮人,衣衫褴褛,背井离乡,到处乞讨;而我们就得慷慨解囊,施以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