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中国有个南街村 §第二章 穷窝里飞出金凤凰

1.穷土地上冒出个“中原第一村”。张爱萍为南街村人题诗,并从此与南街村结下不解之缘。

一条名为颍河的河流静静地淌过这一片土地,滋养了一方水土,更是哺育了一代代勤劳而极富智慧的人民,写就了一部灿烂文明的史书。

在这片土地上,曹丕于繁阳亭筑坛逼汉献帝让位称帝,在这里建起了文帝庙,立起了受禅碑。早在元朝时代,这里就以颍河之骡扬名天下。相传从蒙古大草原上来的元军初进中原,军中统帅到临颍一带狩猎。那时的临颍地广人稀,野生动物特多,是狩猎的好场所。然而,元军将领的目光却没有被野物吸引,反而为在大平原上放牧的驴所滞留。饮颍河水长大的颍河驴确实不同于一般,史书如此记载:“体型高大,毛色洁净,白若缎玉,红若海棠,白曰‘颍河白’,红曰‘颍河红’”。元军统帅当即命令部下带一队人马驻漯湾渡,专门从事颍河驴的放牧,并选抒健壮的蒙古马与颍河驴交配,产下的马骡红青、驴骡红白,力壮无比,颍河之骡的名声就从此传了开来,骡河地区的牲畜集散地也由此而兴盛起来。这也便是“漯河”地名的由来。此外因骡马繁衍旺盛,以优质皮货而扬名天下。

南街村所在的临颍地区处于中原腹地,历史上素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仅史料有记载的较大战役就达十数起。

隋开皇四年,即公元584年,一座比举世闻名的赵州桥的历史还悠久的石拱桥——临颍小商桥建成了。这座离南街村仅12.5公里、至今还保护完好的石拱桥屹立于岁月风霜之中,成为了一座中原历史风云的丰碑,它铭记着这片土地曾有过的繁荣和昌盛,以及中原人民的智慧与艰辛沧桑。在这座桥畔,抗金名将杨再兴就遇难于此。

那是公元1140年。这一年的7月10日,宋朝一代名将岳飞率军大败金兀术于河南省郾城。7月14日宋统制杨再兴、王兰等带兵300人袭击金兵,突然与金兀术12万人马遭遇。杨再兴等奋勇杀敌2000余人,其中有万户撤八孛堇以及千户百人,但终因众寡悬殊,王兰及300人全部遇难,而杨再兴虽于乱军中骁勇无比,却在过颍河时马陷淤泥而被金兵乱箭射死,尸体火化后得箭头二升。岳飞将杨再兴之骨灰葬于小商桥之东,并亲用杨再兴征战之长矛在一块麻石上刻下“再兴之墓”,立于墓前。如今,这块石头历经了800多年风雨却依然巍巍耸立。

杨再兴的故事在喝着颍河水长大的南街人中,有着广泛的传说,这位有勇有谋的抗金名将多少年来都是祖祖辈辈南街人心目中的英雄。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许850年后颍河水畔南街村人的故事,就是与这一段故事有着历史的渊源。

进入明清时代的颍河水两岸,曾有过沈近思时期的繁荣与昌盛,在南街村所在地也有过李自成起义军与明军的血雨之战,太平天国时捻军的烽火也烧焦了临颍的土地。特别是进入在百年民族解放战争时期,炮火硝烟如同一个长在母亲乳腺里的病瘤,使广阔的中原大地一天天地变得贫瘠荒芜了。而在这方土地上生息的农民,也如婴儿得不到母亲的乳汁喂养一般,忍受着因贫穷带来的饥饿煎熬。有史记载,1935年,处于国民党统治下的临颍县全县粮食总产仅为2000多公斤,而在1943年临颍县全县饿死42500多人,逃荒要饭54000人,弃卖妻子的3500人,卖儿卖女的达到15200人。老人们在今天还记得,那一年在临颍城里,到处是死后无人埋葬的死人,那一幕令人心寒至极。

1919年,“五四”运动结束后不久,青年***从北京经平汉铁路返回故里,特意在中途下车,到南街村所在的漯河老城走了一遭,在古老的骡马市转了转,然后对着城外那一望无垠的大平原望了望,那大平原的尽头,就是当今的南街村。这位惯于指点江山的革命领袖,恐怕当时不曾想到:这里有一群为他的理论虔诚崇拜的普通农民,靠他的理论以及继承他的理论的党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指引下,如今正沿着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奋勇前进。

1947年12月13日,陈赓兵团二十七纵解放临颍后,这才把临颍的父老乡亲从水深火热中解救了出来。

然而,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在肥沃的土地上勤劳耕种的人们,却迟迟没能脱离贫困这两个字。时空进入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下,古老的神州大地开始走出贫穷,勤劳的人们开始告别饥饿,一个个农村脱贫致富的消息,如雨后春笋般从中国的四面八方传出来。但是,由于地理情况、经济基础等原因,改革开放头几年,中原大地的农村经济一直没能取得如人们所期盼的那样的突破性进展。值得庆幸的是,这种令人感到不安的沉默没有持续多久。

1991年,临颍县升起了一颗令人瞩目的“星星”。确切些说,这是一颗属于整个河南省、属于整个中原大地的“星星”——只有805户3130口人的临颍县南街村,摘取了河南省第一个村办企业“亿元村”桂冠。

翻开这个行政上隶属于临颍县城关镇,地处北纬33度51分,东经113度02分的南街村经济发展的履历,它的步伐快得让人不敢置信,简直可以让人怀疑南街人是不是在玩类似“文化大革命”时期“放卫星”的游戏。

1984年,南街村两个村办企业面粉厂和机砖厂的年产值仅为75万元。

1986年,南街村村办企业得到进一步扩大后也仅达到年产值300万元,年利润30多万元。

1987年,抓住了改革机遇的南街村村办企业在河南地区率先上了方便面生产线,使得企业年产值一年之内翻了一番,增加到730万元。

1988年,南街村牛气十足地将企业年产值又翻番,达到了1500万元。

1989年,南街村村办企业年产值2100万元。

1990年,南街村翻跟头式地发展经济再现奇迹,年产值猛增到了4100万元,并放出大口气:南街人明年拿河南的第一个亿元村桂冠。

南街人“疯”了。

1991年,“疯”了的南街人如愿地将自己的年产值指标指向了1亿元。河南省出现了第一个真正的“亿元村”。

南街村成了一颗实实在在的“卫星”,闪耀在中原大地上。

1992年,南街村的步伐已前无所挡,年产值升到了2亿兀。

1993年,鼓足了干劲的南街人再创佳绩,年产值达到4个亿。在这一年,南街人在村头竖起了***像,并叫响了“建设共产主义小社区”的口号。

1994年,8个亿!可以给全中国农民一人一块钱了。这一年的3月8日,因为《中国青年报》“经济蓝讯”的一篇《昨天的梦与今天的梦》,使南街村成了举国关注的“红色亿元村”。

1995年,乘胜追击的南街村年产值升到了11.7亿。

1996年,这个小村庄的集体年产值达到了15个亿出头,给全中国一人一块钱还多了好几亿了啊!光利税就达到了7800万元。

可故事到这里还没完,1997年,村党委书记王宏斌在村民大会上高声宣布:

1997年,南街村工农业总产值达到了16个亿,南街村的经济13年内翻了2100倍!

南街村以其可以与深圳特区类比的经济增长速度,闻名中外了。

1992年5月10日,《河南日报》推出《豫南第一村》的报道,随后的《中国民兵》杂志1992年第六期刊登了《中原第一村》的长篇通讯,此后,南街村的“中原第一村”这一美誉在海内外叫响了。

这可是名副其实的“中原第一村”啊。别看这只有805户人家,2006亩耕地,总面积仅1.78平方公里的村庄,却设有一个村党委。这或许在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个独特的村党委下设了18个基层党支部,有285名党员。村民委员会下辖15个村民小组。村里的企业组织,河南省南街村(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家一级大型企业,拥有方便面厂、食品厂、等级面粉厂、包装材料厂、矿泉饮料厂、调味品厂、油墨厂、养鸡场和中外合资的彩印厂、胶印厂、啤酒厂等26个企业,生产产品70多种,职工竟达12000人。仅方便面厂,就有39条方便面生产线,日产方便面400吨,生产规模居全国同类行业之最。而食品厂光锅巴生产线就达100条。那壮观的南街村运输队车辆多达180多部,总吨位达800多吨。

这是一组怎样的数据呀,它以铁的事实证明——作为以经济发展而闻名中外的南街“中原第一村”的真实性,决不是在玩“大跃进”期间那样的自欺欺人翻番报产量的“游戏”。

村里的集体经济得到了空前规模的发展,村内的公益设施也日益增多。全村的道路均已硬化,每条路均有高功率的钠灯照明。文艺演出厅、图书室、各类灯光球场、豫剧团、戏曲艺术学校、敬老院相继办了起来,投资2000万元在河南农村算得上是一流水平的学校建起来了,这还不包括投资1500万元的幼儿园。北大方正电脑、传真机买回来了,成立了计算机网络中心,还与因特网连了网,2000门程控电话设备安装上了,35米宽的“颍松大道”修好了,南街村实现了共产主义者理想中所描绘的“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少有所教、幼有所育”的蓝图。

1992年11月,国家文化部常务副部长高占祥带领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文化战线的领导到南街村视察,感动之余命笔题词一首:

颍河弯弯绕万家,

骨笛新声颂中华,

文经结合五彩路,

中州文明一枝花。

原国务院副总理、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到南街村视察后,高兴万分,欣然题词:

山穷水尽焉无路,

柳绿花红南街村。

各尽其劳同富裕,

美好未来奋勇奔。

随着南街村全面建设的一步步发展,南街村“中原第一村”的名声变得如日中天般地响亮。祖祖辈辈不曾离开过土地劳作的南街人的生活,也随之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种了一辈子地打了一辈子粮的南街人做梦也想不到:有这么一天,自己能告别土地,进了工厂,住上城里人也羡慕的高楼房,正儿八经地成了和城里人一模一样的上班族。唯一的遗憾:那新房子不能养鸡养猪。

在今日的南街村,除了由70人组成的生产队还种着2000多亩地外,其余3000多人除了年、幼或年老行动不便和上学的,全部都进了工厂,成了地地道道的工人。

农民放下锄头到乡镇企业上班,当个正儿八经的脱产上班族,对处于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的中国来说,这实在算不了什么新闻。在南街村之前早有许多地方已实现了这一梦想,如广东、江苏、浙江、胶东半岛等地的农村里,在乡镇企业中上班的人已达数千万之众。

然而,在因众多原因而造成农村经济较为落后的中原大地上,思想观念颇为传统的农民们,压根儿不敢想像这一天会成为铁打的事实,真实地落在自己身上。就是连一向大胆的南街人也没想过。只有一直盯着几亩地想带着南街村的老少爷们过上共产主义式的好日子的王宏斌等一班带头人,心里头早有了这样的设想,也早就在全村村民大会上讲过,可那时村里头的集体企业刚刚起步,雏鹰尚未出壳,根本谈不上羽毛未丰之类的话。

时光飞逝,全村那2006亩地圈成了集体农场,劳作的农民所在的单位已不叫生产队了,而是称为“农机队”,并且就这几个人还根据分工不同分为4个专业队。农机队,顾名思义,就是这支只有70个农民已不是用传统的生产方式进行农田劳动,而是利用村里那5部大型康拜因收割机,7部链轨机,19部胶轮拖拉机从事农业生产。这些农民是真正的机械化生产,犁地有拖拉机,收割有收割机,打场有脱粒机,浇地有喷灌机,正儿八经是旱涝保收。当最后连这70名真正意义上的农民,也和进工厂的人一样拿上了工资时,南街村实质上已没有了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了。

南街村所有的劳力,都和城里人一样,每到月底就到会计那里领取一个月的辛苦费。

说与城里人不同的也有,那就是南街人各方面生活条件比大部分城里人还要富裕或者说舒适得多。每天早起不是忙着下地,而是精心地洗漱一番,准备上工厂上班的南街人,每个月还可以领到城里人全要靠工资买的生活必需品。最初时,南街只实行水、电免费,那是1986年的事了。以后,随着村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每年村里都要增加两项以上福利,到了1994年,南街村村民享受的福利已发展到了14项,水、电、煤气、食用油、面粉、节假日改善生活食品等。

南街人娃子上学不花钱,儿童人托到上小学上中学直至上大学,一切费用全部由集体负担。村民们的人身保险、防疫、医疗费、计划生育、农业税、农村各种提留,全部由村里负担。

在南街村,村民们说起集体分东西搞福利,听你和他算过年过节村里分大米、花生、核桃、红枣、各种肉、各类调料以及烟酒糖,他们准会以不屑一顾地神情告诉你:“这些小玩意俺村隔三差五地发,一发一大堆,吃都吃不完。要说分东西,哪也没分房子来劲。”然后,他会比划着说:“俺村分的房子和郑州的城里人住的一样,6层高,这样的楼房往年县城都不多。”一脸的自豪感。

一打听,还真吓你一大跳。1993年起,南街村就没有哪家挣了钱忙着盖房子的了,这和全国各地的农民富了以后,差不离都是先急着盖上几间新房子形成强烈的反差。但这不是说南街村不盖新房了,事实上南街村每年新起的楼房比哪也不算少。南街村的人住的房是村里集体盖的。村里集体出钱建高标准住宅楼,大套92平方米,乖乖,要说这搁在北京城里,县团级干部还住不上这九十个平方,也许河南省会郑州的这一级别干部也顶多这样的住房待遇。小套也有74平方米,二室一厅。而且室内由村里统一配备了中央冷暖空调、彩电等家用电器、高档家具和卫生设备,家家户户都安上了电话,这在中国来说恐怕是仅此一村。每套房子一家伙就投进去8万多元人民币。村民们连睡的床都由村里购置好了席梦思,做饭用的是村里统一配发的煤气灶,进新居时一切都已配齐!

到1998年夏天,南街村的所有人都这样一身轻松地搬进了同样的新居。

要说这些,在南街村真还比城里强,时下国家分房制度改革后,城里人没房子分了,要房子得买,可南街村有!

王宏斌的豪言壮语经过南街人十多年的努力,终于实现了!

可毕竟事无完事人无完人,要说遗憾,南街村过上好日子的人们说:“啥都好,就是不能养鸡养猪了。”鸡鸣鸭叫,炊烟袅袅,牛羊归圈,牧歌飘飘,这些传统的田园牧歌式的古老乡村,伴随着比大城市的居住环境更为优越的楼房的崛起,将成为历史。

习惯了农村生活的农民们一时适应不了这种与几千年生活方式的最后诀别,许多人当看着巨型推土机将他的草棚屋推为平地时,禁不住潸然泪下,尽管他们进的是现代化的楼房,但情感上仍接受不了。要不在我们中国人口中,总把一句“金屋银屋不如自家的茅草屋”挂在嘴上呢。但这是历史的跨越,这是庄严的诀别,那一切怀旧的心情也只是早些时候的故事了。如今的南街村,过去生活在小家独院里,出入在平房里的男女老少,早已习惯了在那高达6层的楼房里,过着温馨的居室生活。

上天偏偏赐惠于忠诚朴实的南街人,当南街人的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的时候,村里的科研工作者突然从70余米的地下,发现了地热温泉。温泉的温度达七八十度,这一下子解决了全村1万余人的洗澡供热问题,如今南街村从各大企业,到各家各户,只要拧开热水龙头,24小时必有热水供应,这连北京的五星级宾馆也望尘莫及,因为南街村的温泉里含有大量有益于人体的矿物质。经过严格的科学化验之后,这些地热水不仅用来供热,而且还可以造啤酒、矿泉水,于是南街村集团又添了一大支柱产业——南街啤酒厂。如今,南德啤酒已畅销国内外。

去过南街村的人无不为南街人安逸的生活而羡慕不已。他们说,普通的南街人没有半点值得忧虑的事,下了班以后,除了打开煤气灶生火做饭外,就是拖儿带女地上村里那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的花园去散散步,到那长达300多米的幸福长廊上看看南街村的新貌。那日子过得是别样的滋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