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中国有个南街村 §第十六章 南街的女性

1.妇女当上了村干部:刘小青不当国家干部,成了南街村的“宣传部长”。女娃子也能挑起半边天。王素贞、王晓贞姐妹挑重任,石桂梅母女俩两种风采。

中原的女性从史料考证,历代都有杰出的妇女代表,她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在社会大舞台上展现自己的风采,博得世人的赞颂。而中原人民对女性英雄更是褒奖有加,具有代表性的是著名豫剧《花木兰》的诞生与流传,这不仅体现了人们对英雄女儿花木兰的喜爱与钦佩,更能反映女性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

然而,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妇女的地位一直是低下的,就以南街村的历史来说,这里的妇女在解放前也是几乎没有任何权力与尊严可言。在《临颍县志》中,我们找到了这样的一段记载:

丈夫打骂妻子是天经地义的事,“娶来的妻子买到的马,任我骑来,任我打”。富者男可以娶妻纳妾,女的却是“从一而终”,六七岁到十一二岁订婚后就失去了人身自由。

临颍县历来有弃溺婴儿的恶习,女婴生下被溺死是可以摆到街头巷尾讲的事,并不为人们所耻。

南街村所在的临颍县也是近代妇女运动开展的较早的地方之一。早在1916年,临颍县就成立了女子学校,当时任女子学校的校长是当地非常著名的教育家薛灿离。

当历史的时针指向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际,南街村的妇女地位早已是今非昔比。

妇女走向领导干部岗位,应该是可以称为妇女地位有了翻天覆地变化的最有说服力的事实。

南街村的妇女担任村里的主要领导早已不是新闻。

刘小青是南街村比较有代表性的妇女干部,她的职务是南街村的宣传教育办公室主任。她不是土生土长的南街人,但她却是名副其实的南街人,因为她是南街人的媳妇。

她当干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85年。那时候临颍县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在全县范围内招聘了第一批乡镇一级的干部,刘小青就是那一批被招聘的幸运者之一。受聘后,刘小青在有着一个小名气的集贸市场的临颍县繁城乡政府工作。

1992年初,南街村的全面发展已逐步走上了正轨,作为南街人的媳妇,刘小青自然对南街村的发展有着较深的了解,这时,外面的社会风气日趋而下,即便是国家干部,也常为一些新问题百思不得其解。南街村刚刚突破亿元大关不久,村里的整体建设,日渐显示出其诱人的魅力,这就成为了刘小青放弃由招聘干部成为国家干部的机会,毅然回到婆家——南街村工作的主要原因。

1992年3月8日,在这个属于世界妇女的日子里,刘小青在原工作单位几乎是什么手续也没办,就来到南街村。刘小青最初的工作是在村办公室搞接待,1992年9月,被任命为南街村党委办公室主任。任党委办公室主任大约一年时间后,刘小青离任到村节能办公室当了科长,她后来总结自己之所以没能很好地胜任党委办公室主任这一职务时,得出了两点教训:一是工作经验不足,工作主动性不够,虽然一天到晚地忙,但忙不到点子上;二是个人素质还不够,尤其是对毛泽东思想的学习上不足,使得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层次不深。

刘小青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或许就是导致她当年从党委办公室主任这个位置上下来的直接原因之一。有一个星期六,当时的河南省省长、后任省委书记的***查车匪路霸路过南街村,于是就顺路过来看看。当***一行来到南街村党委办公室时,办公室没有人在位值班,而服务员却不认识这位首长,只知道这些人是来找“班长”的,因此也就没有通知刘小青,而是让他们到接待室去等着。当***一行到处打电话找到王宏斌时,已在接待室呆了一个小时了。这件事当然是件大事,因为这不仅是让省长等了老半天没有人接待,关键的问题是直接影响了南街村的形象。虽然刘小青事后在党委成员会上作了自我批评,与会人员也对她进行了批评帮助,但南街村的领导班子也由此事看出了刘小青在这一工作岗位上的能力有所不足,所以本着量才使用的原则,把刘小青暂时安排到节能办公室工作。

1994年3月,刘小青调到方便面厂当副厂长,1995年7月,她又到食品厂当了厂长。这一过程,就是刘小青自我认为的成长过程。经过这样一段时间的磨炼,刘小青已放下了曾经有过的那种自己是当过国家干部的架子,懂得向其他的村干部,特别是向王宏斌学习工作方法,平时注重在学习政治理论知识上狠下功夫,学会了联系实际学理论,用理论指导工作,从而使自己的工作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因此,当刘小青上任食品厂厂长后,全面领导的工作能力已让南街人刮目相看。当时南街村有三个女厂长,刘小青是其中之一,另外两人一个是面粉厂的厂长王素贞,一个是方便面厂的厂长姚喜兰,刘小青所领导的厂是各方面工作都走在前面的。因此,村里根据她的表现,又把她调到宣传教育办公室当了主任,并且进了“三大班子”,成了班子里的两名女成员之一。

刘小青在南街村是个“宣传部长”,她所管辖的工作范围非常广,妇联、共青团、农村支部、文化、教育、卫生等项工作她都得管,虽说每项工作下面还有一个负责人,但有什么不好解决或解决不了的问题,还都得由刘小青出面做工作,因此,她是整天忙得见不着人影。

刚才我们说了南街村的现任“三大班子”里有两名女性,除了刘小青外,还有一人就是南街村企业管理办公室主任王素贞。

与刘小青相比,王素贞的人生过程更多了一些曲折,生活对于她来说是过于不公平了,然而,她是一位坚强的女性,用自己的不屈的精神与命运作抗争,并在工作中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成绩。

王素贞是南街人,生在南街,也长在南街,包括出嫁了之后,她的户口依然还在南街。1975年,王素贞高中毕业后,先是当民办教师教了一年半的书,因为有打篮球的特长,她被漯河市拖拉机厂特招进厂,打了两年多篮球后就留在厂里工作了,这一干就是13年。这期间,王素贞工作责任心非常强,是厂里连年的先进。

1990年,王素贞回到娘家南街村工作。她没有像刘小青那样一回来就当干部,而是先到村刚成立不久的销售公司当推销员,四处推销方便面产品。不多久,王素贞就发现销售员的工作并不适合自己,许多的交际场合她都有吃不开的感觉,于是就提出了换个工作岗位。几个月后,王素贞到食品厂当了统计员。之后,厂领导发现了她有较强的组织指挥能力,就让她当了生产科长,管理厂里的生产秩序。王素贞在南街村的9年多时间里,先后在劳资处、纸箱厂、养鸡场、方便面厂等十多个单位工作过,从一名普通的职员到管理、监督全村26个企业生产的企业管理办公室主任,这一路下来是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她给南街人的印象是非常沉稳,工作从不冒失。许多人便想像着她或许有一个坚强的家庭后盾,我们在采访她时就是这样想的,因为她告诉我们,现年42岁的她有个听话懂事的儿子,如今已上初三了,爱人在漯河市区工作。介绍这一些情况时,我们甚至感觉不到她有任何一丝的不自在。然而,当我们时隔不久采访王素贞的亲妹妹——食品厂年轻的女厂长王晓贞时,得到的却是一个令我们深感意外并震惊不已的情况。

最初我们考虑到种种原因,究竟该不该把王素贞的故事原原本本地写出来,这样或许会伤害主人公的感情,正如她本人不愿对我们说一样,这确实是涉及到了个人感情,属于个人隐私的范围。但为了让大家能够了解真实的情况,我们还是决定把这一段历史写了进来。我们想说的是,王素贞的丈夫并不是如她所说的那样在1,河市区工作,而是至今已失踪12年了。王素贞的丈夫是在部队服役期间和王素贞谈上恋爱并订婚的,在这过程中,因为考军校名额被人顶替,精神上受到严重打击而导致了精神分裂症,后在部队治愈后复员回乡,与王素贞结合组成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但是,在他们的儿子两岁多的时候,丈夫的旧病复发,悄悄地离家出走了,从此就没有再回来。王晓贞回忆说,她大姐夫是个很有才华的人,大姐与他的感情非常好,因此,这些年来大姐一人带着孩子过日子,痴痴地等着姐夫回来,一直没有再婚。

十多年来,不管在拖拉机厂还是回到南街村,王素贞始终忍受着这样的精神煎熬,一人拉扯大儿子。了解了王素贞的情况后,我们似乎很想把她的这些曲折历程,与给我们乐观开朗脾气直爽印象的那个王素贞联系在一起,或许她之所以在事业上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绩,是因为她有着过人的坚强毅力支撑着精神世界。“这些年来,事业,是她惟一的追求了。”熟知姐姐性格的王晓贞如是说。

王晓贞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这位1970年出生的女厂长的爱人王强,和她一样也是土生土长的南街人,如今在南街村集团的销售公司当业务员,整天天南海北地跑业务。1987年,王晓贞高中毕业,先在糕点厂干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在麻纺厂、食品厂、宣教办工作过,1994年担任南街村团委书记,1998年3月担任南街村集团麦恩厂厂长,1998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8年10月调任食品厂厂长。她说:“在麦恩厂当厂长的时候,有人说你一个小媳妇怎么带着俺们一帮大老爷们干?俺就说,一是靠领导重视,领导的帮助与支持让俺有百倍的信心去工作;二是靠自己的努力,用行动来证明自己的能力。”

食品厂是个有1000多名职工,年产值达1.7亿元,创利400多万元的大型企业,南街村把这么大的一个厂交给王晓贞来经营管理,足见她的个人能力之强,像她这样的女强人,应该是把事业摆在最为重要的位置的,然而,王晓贞却说:“有人问俺,在事业与家庭之间,你选择哪个?俺就说,两者都要,只有事业与家庭都好,人生才有意义,缺了一样就不完美了。人家又问,要是只能选一样呢?俺就直接地说,俺选家庭。”说完,她就“格格”地笑了开来。事实上也是如此,王晓贞平时非常注意家庭关系,力争做个好妻子、好儿媳。尽管工作很忙,但总不忘尽量抽空帮婆婆干家务活,每天都赶回家去做饭,丈夫跑业务忙也累,体贴丈夫的王晓贞就经常费很大劲给丈夫做他爱吃的手擀面条,晚上丈夫洗脚时,她连拖鞋都给他准备好。因此,她的家庭关系非常好。说到处理家庭关系,王晓贞说:“在厂里是领导,你可以呼风唤雨,在家里就不能这样了,要摆正位置。要是家庭关系搞不好,肯定会影响到工作,这样就两者不能兼得了,更可能是两头糟。”

王素贞、王晓贞姐妹俩虽然出生于不同时代,家庭背景也截然不同,但有一点却是一样,那就是尽自己所能为南街村做贡献,南街人常说:“你看人家那两姐妹,都肩挑着重担子。”

在南街村,像王素贞王晓贞这样姐妹俩或者兄弟、父子、母女一同挑重任的事,经常能听到,其中和王晓贞搭档的食品厂副厂长贾艳颖和她的母亲——方便面一厂副厂长石桂梅就是其中的又一例。

贾艳颖是南街村实行普及中专教育的第一批保送生。1995年入郑州工业大学管理专业学习,1997年毕业。贾艳颖的幸运显然很是让年龄比她要大一些的王晓贞她们羡慕,而南街村领导也是对像这样学成归来的南街学子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贾艳颖回到南街村后,原以为马上就可以用上自己所学的专业为村里建设做贡献了,没想到“班长”、村长、宣教办主任等村领导找她和一同上完大学回村工作的同伴们谈了一次话后,头一件事就是先到在南街村有“抗大”之称的民兵营接受民兵军事训练,吃住都是在民兵营,平时也不让回家。经过这样的一段时间全封闭式训练后,又被下放到方便面厂车间去当普通工人,等熟悉了方便面厂的工作后,又调到麦恩厂的车间当工人,同样地,熟悉了那里的工作后,又调到宾馆当服务员,好像她根本不是大学生,而村里也根本没想用她所学的特长似的。当她半年之内调了4个单位,走马观花地转了一圈后,村里给她下命令了——南街村南德宾馆副经理,干了两个月的副经理后,她那大胆泼辣的工作作风引起了“班长”以及其他村领导的注意,于是,1998年3月26日,她又被调到食品厂当了副厂长。

贾艳颖绝对是个快言快语的人,而且办事情风风火火嗓门也特高,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代表着意气风发的南街村新一代。贾艳颖初入食品厂当副厂长的时候,厂里的大部分车间主任、班组长都是她的同村长辈,大伙就跟她开玩笑:“俺们在村里工作这么长时间了,才混个车间主任,你倒好,一回来就是副厂长,太便宜你了。”提起这些在工作中挺配合的长辈们,贾艳颖就有说不尽的感激。

贾艳颖的母亲石桂梅虽没有女儿的文化程度高,但也是初中毕业,在她那一代的妇女中,就算是高学历的了。当年南街村农民争着向村里写上交土地的申请书,石桂梅不仅自己写的申请,还帮人家写过好几张,足见她的文字功底。石桂梅这位曾参加过红卫兵大串联活动的妇女,对过去南街村的苦日子记得特别深刻。她这个副厂长当得就不像女儿那样风风火火的了,她在厂里是管理安全工作的,所以工作要做得特别细。石桂梅不管家里人吃饭问题,这也是南街村妇女的一大特点,她们大都不管这些事,而是把精力都放到工作上来了,所以每天早上7点钟,石桂梅就准时到了厂里,在职工还没有上岗之前,就逐次地把有关安全系数要求高的设备检查一遍,工人们开始操作了,她还是要一遍遍地巡视,遇有情况立即当场纠正。要是工人对安全工作重视不够,而且当场教育效果也不是太明显的话,下了班石桂梅就找她们谈话,直到把思想工作做通为止。职工们进了厂,首先要通过她安全教育那一关,她站在讲台上一遍遍地给新工人讲她自己写的讲安全防事故知识,在回答出她的提问后确实证明听懂了她的课了,就让工人在她的本子上签字,表示这个人已通过这一关可以放心上岗了,否则她还会一遍遍地教。石桂梅的工作之细,在南街村都是小有名气的,因此方便面厂极少有职工操作发生安全事故的,年年是村里的先进,精神文明建设流动红旗是月月挂在方便面厂。老伴是方便面厂的锅炉班班长,是石桂梅的部下,原先一段时间里,厂里让石桂梅的老伴当车间主任,可没当几天,他自己觉得文化太低,没管理能力就辞了,依旧回去烧他的锅炉。石桂梅说,在厂里老伴听俺的,回了家就听老伴的,家里挺和睦。石桂梅这人非常实在,为了工作方便,村里给厂队级干部每人发了一个bp机,石桂梅就不要那“东西”。她说俺反正不是在家里,就是在厂里,两点一线,好找得很,用不着那“玩艺儿”,别在身上还别扭。于是,石桂梅硬是把bp机给了经常往外面跑的设备科科长。这时我们想起她女儿还有手机呢,看来母女俩还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风采。

在刘小青、王素贞、石桂梅、王晓贞等妇女的带动下,南街村的女性走出了她们曾固守多少年的家庭,在南街村的企业、工厂中一显身手,有不少人走上了村办企业、工厂的领导岗位。在南街村妇联,我们得到这样的一组数据。如今南街村的妇女担任班组长以上职务的有390人,担任科以上干部的有150人,厂、队长以上的有6人,进入“三大班子”的有2人。

南街村的女人以自己的力量,挑起了属于自己的半边天,以自己的力量为南街村的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2.向世俗挑战的南街村女人们,走在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前列,面对崭新的生活,她们歌之舞之,连夹山婆婆也扭起了秧歌。

我们常说,女性在社会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往往决定她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南街村的女性们在以自己的劳动,以自己的智慧,在南街村的各个工作岗位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种进步使得南街村的男性们对她们刮目相看,从而换来了妇女们的尊严。因此,可以这么说,在目前中国许多农村中依然普遍存在的重男轻女问题,在南街村已基本得到解决。

有这样一点就可以成为南街村女性地位提高的例证,那就是在如今的南街村,只生一胎已成为农家人的追求,即便是头一胎是女孩,也很少有人要生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允许的第二胎。

在南街村采访时,我们就听说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虽然这已是1991年夏天的事了,但这更能说明在那时候,南街村就已经有了这样令人鼓舞的好风气了,何况今天的南街村呢。

南街村村民方心玲1987年与固厢的青年刘明经介绍相识结为秦晋之好。由于方心玲上无兄,下无弟,因此刘明便做了倒插门女婿。婚后夫妻俩你敬我爱,一家人和睦相处,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第二年春天,一个白胖胖的女儿出生了。就是因为这个女儿,方心玲小夫妻俩闹起了别扭。方心玲是南街村小有名气的劳动模范,什么事都争先进,生了个女儿,她认为党的计划生育好,无论生男生女都一样,并且她早已有打算,坚决拥护计划生育政策,头一胎无论是男是女,这一辈子只要一个孩子。可是刘明的想法可与她不同,他坚持“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生儿养老”,因为妻子生了个女儿,整天唉声叹气。有一回,刘明听人说:倒插门头一胎是女儿,可以生二胎。于是,他就私下到村里办了二胎准生证。当刘明拿着准生证兴致勃勃地回到家里,方心玲一下子气呆了。一连几天,夫妻俩相互间没说一句话。就这样过了几天,一个阴雨天来了。方心玲一家人正在吃晚饭,突然门外响起了敲门声。来的人是刘明的母亲,60多岁的老太太背着一个大提包,头发凌乱,浑身湿透。小两口虽然正闹着情绪,但一见到老人家来了,还是都上前问长问短。原来,老人有四个儿子,老大、老二成家立了业,老三倒插门来到了南街村,老四今年刚结婚。本来老人是和老四一家子一起过的,可老四婚后不久,媳妇就闹着要分家。老人孤身一人没法子过,老大老二不愿单独承担养母亲的责任,老四又在外地工作,老人经常连饭都混不到嘴里。痛苦中的老人想起老三和他的媳妇,于是就赶来了。老人叹息着说道:“养了几个儿子都不愿意养我,要是我身边有个闺女多好。”母亲的话引起了刘明的沉思。刘明看看自己可爱的女儿,再看看南街村那些活跃在工作岗位上的女同事们,再想想妻子平日对老人的孝顺,猛然间醒悟了:其实生儿生女一个样,手心手背都是肉嘛。

几天后,刘明走进了南街村妇联办公室,把准生证给退掉了。

一时间,刘明退准生证的事在南街村传为佳话,南街村女性的地位也更高了。以前有些生了女娃子在家里老是抬不起脸的妇女,如今也理直气壮起来了。甚至有不少人家还为生了个女娃子感到高兴,不是有句话说得好嘛:女儿是妈的一件小棉袄,会体贴父母!

南街村的女性们确实变了。她们开始改变保守的思想观念,不再只甘心做一个能烧好饭,能侍候好大老爷们的农家妇女了。她们穿上了以往被她们认定是城里人才穿得上的时装,更引人注目的是穿上那精致的服装后,走起路来也变斯文了。村里鼓励村民学讲普通话,女性们的进步比男人要快得多,时间不长,这些女性们的言谈举止纯然是一副城里人的做派了。走在南街村的路上,你已很难找出一个妇女是农村人的模样。

走出了家门的女村民们和男村民一道积极参与南街村的全面建设,甚至可以说,她们用自己特有的优势,为南街村增添了别样的光彩。

在南街村,从姑娘家到青年中年的妇女,再到干不了多少活了的老婆婆,都有这么一句口头禅:人人都争着为村里头建设做贡献,我们妇女也不能落后。这话大凡是在家里的大老爷说你一个娘儿们到处跑像啥之类时的回话,这话一说,男人们也就无话可说了。

其实,这话说得可是一点都不假,南街村的女性为村里做贡献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啥能耐干啥事。

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里,我们常常看到早晚在公园或者宽阔的广场上,老太太们身穿红绿衣裳手舞彩绸跨步扭腰走秧歌步,这已成为都市里一道别致的风景。

然而,这一切对南街人来说也不并陌生,因为南街村也有一支非常活跃的秧歌队,扭扭秧歌对南街人来说那是常事。人们常说,村里的剧团是专业的队伍,而村里的秧歌队却是纯民间的,但水平也不低,每逢村里有个大事小事要热闹,准少不了要出动秧歌队。而且她们的秧歌队不光扭秧歌,还会打腰鼓。

说起南街村的秧歌队,自然得提起她们的队长刘改民,一位50多岁的农家妇女。按中国农村的说法,刘改民是一位“夹山婆婆”。“夹山婆婆”这一称呼就是指儿子娶了媳妇,而自己的婆婆还在世自己也当起了婆婆的人,自古就有“夹山婆婆两头受气”的说法。当个“夹山婆婆”不容易,而当儿媳妇有了小孩的“夹山婆婆”更是忙上忙下,照顾了老的还要照顾小的,自然是更不容易。刘改民就是这样一位媳妇也有了小孩的“夹山婆婆”。然而,活干多些早起晚睡这些对刘改民来说都不在乎,越忙家越兴,忙也忙得高兴,当时间老人举步进入90年代的时候,有件事让她觉得有些为难了。那时候,村里正组织中老年秧歌队,消息一传出来,刘改民就头一个向村委会报了名,并毛遂自荐地向村领导说:“我年轻的时候在学校里是秧歌队队员,扭秧歌是我的拿手好戏,还当过秧歌队队长哩!”南街村一向讲究特长有所发挥,虽说刘改民50多岁的人了,但她腰腿还硬朗得很,而且村里正为组织了秧歌队谁来教的问题而考虑呢,因此,刘改民就这样被村里委派为腰鼓队的教练。但她没想到这一来引来了“家庭问题”。

刘改民生来性格开朗,平日里好说好笑,村里的姐妹们就送给她一个雅号叫“活宝”。这样的性格使她在接受了训练腰鼓队任务后,喜出望外,热情迸发,一有空就一心扑在这项工作上,简直像是年轻了几十岁,浑身有使不完的干劲。有一天中午,刘改民又像往常那样一路扭着走着嘴里还念着鼓点,两手也不闲着,比划着挥舞彩带的姿势往家走去。正当她喜气洋洋地跨进自家的门坎时,就听到了孙子的哭叫声,抬眼就看见年迈的婆婆正忙着哄孩子,看见她回来,脸色非常难看,冲着她就说道:“还知道回家?你也是50多岁的人了,还觉得年少呢?走在路上还咚咚咚、叭叭叭地嘴里乱哼哼,就不怕别人笑话?”

刘改民对怎样与婆婆处好关系有经验,只要由着婆婆说去,不还嘴,不一会儿准就没事了。果然,婆婆看她不吱声,口气就缓了下来:“你想想,他们爷儿几个上班要吃应时饭,三个小孩要人照护,你心里咋恁得哩?家里这一摊子事,你就真的恁放心?你也是当奶奶的人了,还能像年轻人那样风流?也不怕别人背后捣你的脊梁骨?”婆婆的一连串问号,好像是向刘改民头上浇了一瓢子凉水,一时间心里啥味都有。仔细想想婆婆说的话也在理,可话又得说回来,打腰鼓、扭秧歌这是党总支、村委会布置的,是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的好事。眼下村里的集体经济像插了翅膀一样飞速发展,各项工作也迈大步地前进,大家都想方设法地为村里做贡献,自己没有别的特长,去教教打腰鼓、扭秧歌,也是为南街的精神文明做点贡献嘛。刘改民想到这里,想跟婆婆解释一下,但考虑到婆婆总是婆婆,应该维护长辈的尊严,就硬是把涌到嗓子眼里的话给咽了回去。

紧赶慢赶,刘改民在儿媳妇的帮忙下终于把中午饭做好了,正吃到一半时,门外头就听到了有几个人“活宝”“活宝”地大声叫着刘改民,进了门一看,原来是村支部委员刘改莲、村里的老党员陈秀荣、张玉珍三个,全是清一色的50多岁以上的娘们。脚还没进门,她们几个就叫嚷开了:“改民,刚才又接到新任务,后天咱们南街村的新面粉厂开工剪彩,还要迎接参观的外地领导和客人,村委会安排咱们的节目,咱可得抓紧时间排练呀!难得风流,咱这一群老娘们可不能输戏呀!”老太太一听儿媳妇还要去,她心里急了,随即依老卖老地嘟囔道:“还要去呀,那得把这吃奶的孩子带走,别给我撇在家里哇哇哭,你不心疼,我还心疼哩!”这话一出来,刚进门的三人立时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了,于是她们三人互递了个眼色,还是由刘改莲先开了口:“大娘,这打腰鼓、扭秧歌,可是咱书记王宏斌的指示啊!”刘改莲她们知道平日里刘改民的婆婆一提到王宏斌那可就亲得像自己的娃一样,因为老太太也是个明白人,知道如今的南街村的群众过上这等好日子,那是王宏斌带着全村的老少爷们辛辛苦苦干出来的,因此,只要是王宏斌说的事,老太太总是一百个赞成。可现在,看自己面前站的这三个半百的女人相互间挤眉弄眼的,老太太又犯疑,便说:“别哄我这个老糊涂了,我不相信,那王书记是叫你们干好事,干正经事哩,不是叫你们哄人哩!”这时陈秀荣接了老太太的话:“大娘,这可是真的。王书记说啦,咱南街人过去穷,生活拖累,没心唱,也高兴不起来,死干活成年干,也没越过温饱线。鞋袜破,衣袖短,一年四季板着脸,因为啥?是咱南街村穷啊!看看现在咱南街人过的是啥日子,大娘,你说呢?”老太太一听说今天南街人过的好日子,不由得也转了脸色:“叫我说,谁还不知道?咱南街啊,如今从地下好到天顶上了,使自来水,还供面、供电,还给煤、给油,那多哩。外面的人谁不夸咱这儿好?”一听老太太来了兴致,张玉珍赶忙说道:“是啊,大娘,你再看看如今的南街人,那是有啥能耐干啥活,人人都给自己找活干,好为村里建设做贡献。老年有敬老院,幼儿入幼儿园。学生上学也不掏钱。”这时候,一直在旁边闷不吭声的刘改民给闷坏了,一看这阵势,那“活宝”的活泼劲头就涌上来了,迫不及待来了几句演出的台词:“要夸好,真该夸,咱南街就是一朵花。吃穿不愁有钱花,日子越过越得法。逢新春,过新年,分的东西吃不完,人们心里多舒坦。”只见她边说边站起来手舞足蹈地,顺口就是琅琅而出,完了还补上了两句:“咱们的书记王宏斌说,不但要搞好工作,还要搞好娱乐,这就叫精神文明建设哩。”

俗话说得好:三个女人一台戏。眼前这4个差不多年龄的女人合演了一台劝老太太的戏,可谓是演得美伦美奂,老太太听着听着脸上的表情就逐渐地由阴转多云再由多云转晴了。终于,老太太表态了,老太太点点头:“我不是不支持改民出去,只是我这个老婆子太老了,实在没本事了,经你们这么一说呀,大娘我心里现在心里东方亮下大雪,明了,也白了。只要是王书记说的,他叫咋扭就咋扭,那情去了。唉,这好时候都叫你们这些年轻人赶上了,要是我年轻三十年,我也得出去跳哩!”老太太说着说着就笑起来了,一口没牙的嘴张得大大的圆圆的。

从此以后,刘改民的“疯”劲更足了,而南街村的秧歌队、腰鼓队的舞步也踏得更欢了。那因蕴含了喜悦心情而更加夸张的秧歌舞步中,南街村的妇女们把自己的新生活,表达得淋漓尽致。

在南街村采访,冲破旧观念影响后的妇女们真正地成为了村里的主人,她们在思想解除了锁链之后,在操持好家务,当好男人们的贤内助的同时,纷纷走上了能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的工作岗位。在南街村,几乎是百分之百的青壮年妇女,在村办企业或者招待所等其他部门有着自己工作岗位的,她们用青春和年华以及生命里最富有激情的情感,为南街村的发展添砖加瓦。

在南街村的历史里,记载着无数妇女们建功立业的故事。我们在没有付印的《南街村村史》中,看到了这样的一段文字记载:

1991年,村妇联两次组织女村民710多人次参加义务劳动,自带缝纫机为工厂做工作服850件,节约资金3000多元。仅1990年至1991年,妇女参加三夏三秋义务劳动10000多人次。特别是在1991年5月的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活动中,一组女村民段秀芹领回了兄弟6个多年不赡养的婆婆,在村民中传为佳话。1990年5月,全村妇女为亚运会捐款2600多元。其中有两年村里妇女为困难户、敬老院、南街学校捐款500多元。

……

这都是些看起来非常小的事,但从这些小事中,我们看到了一群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充满时代气息的南街妇女。

3.在南街村,精神文明决非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妇女们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十星级文明户”是女主人的脸。“三大班子”成员的家属组成了“纠察队”。

其实在中国的传统中,女性的作用历来是不可估量的。当历史的步伐迈入了世纪之交的时刻,女性的半边天更是格外地在整个社会体系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们说,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往往证明着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的文明发展程度,在整个世界大环境中所处的位置。南街村经济建设的腾飞,也就证明了南街人已经走在整个中国农村前进队伍的前列,而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中,南街村的女性也是相应地发挥了她们应有的作用,挑起了南街村的半边天。

南街村的妇女十分注重发挥自己的特长,她们以自己的组织——村妇女联合会为依靠,积极开展各项活动,以自己的力量鼎力为村里的各项建设做贡献。

要说工作成绩那可是很多,其中在南街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南街村的妇女们就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进入90年代以来,南街村妇联就开始在全村开展“十星级文明户”的评比活动,她们紧紧依据这一活动为主要内容,把南街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带进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1991年河南省省委推广荣阳县评选“十星级文明户”的经验后,当时河南省的许多农村都纷纷效仿荣阳县推行这种力在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评比活动。然而,在我们的这次采访中,也曾到了河南的不少农村,看到许多农户家的门楣上确实钉着“十星级文明户”的牌子,但却已是名存实亡了。就是连与南街村仅一街之隔的吴寨村,也是如此,村民们对我们说,上头来挂了这么个牌子,收了我们10块钱,却从来没有评过,都分田到户,各忙各的,谁管这事?

与众不同的惟有南街村。

南街村于1991年4月第一次对全村的700多户进行了星级评比,钉上了星级的牌子。此后,这样的评比就成为南街村一项不可或缺的活动,成了南街村建设农村精神文明的主要活动。南街村“十星级文明户”的评选、复查工作以前一直主要由村妇女联合会负责。村妇联每月组织一次这样的评比会,吸收村民组长参加作为评委,逐户进行星级复查,按照村规民约、厂规厂纪、校规校纪来衡量家庭成员,违背条件的,就扣掉星级,改正所犯错误的就重新添上。南街村为加强十星级文明户评选的力度,采取了评定星级与村民福利挂钩的激励措施,十星级户享受各项福利,扣一颗星减少一项福利待遇,依次类推,这个做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南街村的文明户、文明村的建设起了很大作用。除此之外,星的多少,直接关联到儿女婚嫁这样的大事;你家星太少,儿子成婚姑娘出嫁将被视为降了等次。这样,要面子的村民们对之看得就重上加重了。如今,随着南街村各种机制的不断健全,评比“十星级文明户”的任务,1998年初已分工到了村党委下属的农村支部来实施,但这“十星级文明户”评比还依然主要是各家各户的女主人直接参与的较多。

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在村党委的指导下,南街村对“十星”评比活动内容不断更新补充。如今,南街村给“十星”分别作了命名,这样就更加有利于开展评比活动。这“十星”分别是:共产星、责任星、吃亏星、文化星、遵纪星、新风星、技术星、勤俭星、慈孝星和卫生星。

并且南街人还给每一颗“星”制定了具体的内容细则。

一是共产星。

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克服小农意识,摆脱自私自利的束缚,反对小团体主义,处处事事从集体利益出发,努力建设共产主义大家庭。

二是责任星。

1、有爱岗敬业、一心为公的思想,服从组织分配,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主人翁意识强,对本职工作一丝不苟,能保质保量完成各项任务。

2、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敢于同不良倾向作斗争,秉公办事,不徇私情。

3、人人关心南街大事,管好南街每件小事。

三是吃亏星。

1、为南街事业做到不怕吃亏、不怕吃苦、不怕牺牲、乐于奉献,并能常年坚持不懈。

2、处处事事体现乐于助人、甘愿吃亏的精神,为南街村赢得美好声誉,从而获得全社会的理解与支持,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3、每月家庭有人办无私奉献的事。

四是文化星。

1、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形成人人学文化、爱文化的良好风气,使家庭成员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2、积极参加各项活动,经常阅读书报杂志,关心国家大事,不看黄色制品,不参加一切不健康的活动。

五是遵纪星。

1、能自觉接受法制教育,懂法守法,法制观念强。

2、自觉遵守村规民约等各项规章制度,没有损害南街声誉的言行。

3、家庭成员无违背计划生育,无违犯《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现象。

六是新风星。

1、家庭成员不搞迷信活动,不给搞迷信活动的人捐钱、捐物或其他支持。

2、移风易俗,喜事俭办,不受礼、不摆阔;丧事从俭,按村治丧委员会安排办理。

3、不认干亲,不讲家族门份,邻里和睦相处,有事相帮,遇利相让。

4、男女平等,经济公开,互信互爱,家务分担,支持男到女家落户。

5、落实民族宗教政策,尊重民族生活习惯;不参与非法的宗教活动。

6、有乐于助人、见义勇为、拾金不昧等高尚行为。

七是技术星。

1、家庭成员积极学习科技知识,不仅要红,而且要专,能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劳动实践。

2、在职工作人员努力钻研技术,必须有一技之长,并能不断进步,精益求精。

3、技术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南街,不把技术看做私有财产,能主动搞好传、帮、带。

八是勤俭星。

1、精打细算,量入为出,生活中不盲目攀比。

2、做到以勤为本,以俭为荣,始终不忘艰苦奋斗。

九是慈孝星。

1、父母仁慈,关心爱护子女,但不护短,不纵容,不溺爱;严格要求子女,但不苛刻、不冷酷;既注意养子,又注意教子;既要求子女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又要求子女正正派派做人。父母能体谅子女工作、生活中的难处,不向子女提难以办到的要求。

2、孝敬老人,赡养周到,茶饭应时,有病及时诊治,适当安排家庭娱乐,能使老人安度晚年。

3、家庭和睦,生活上互相体贴,工作上互相支持。

十是卫生星。

1、做到自觉保护环境,不随意倒垃圾、随地吐痰、随便排放污水,经常打扫楼道,保持公共卫生。

2、注意个人卫生,常洗澡、常换衣、常理发、常修剪指甲,家庭成员中没有蓬头垢面的人。

3、居室布置合理,摆设美观整齐,家具、炊具、卫生用具清洁,室内和阳台上均无脏乱现象。

为了搞好“十星级文明户”的评比工作,南街村党委把村民免费享受的福利待遇与“星”的多少联系起来。到了每月检查“十星”文明户的那一天,村里的13个村民小组的组长都一块到齐,在农村支部负责人的组织下,一家一户地查开来。只要发现每一颗星里有一项不合规定,就抠掉其中的一颗“星”,也就意味着这一家将少享受村里的一项福利。村里分居民住房,头一批搬进新房的,不是领导,也不是困难户,而是“十星户”,由此可见,这“十星级文明户”在南街村有着多高的荣耀。

在南街村妇联,我们采访了曾数年直接负责“十星级文明户”评比工作的妇女安凤琴和赵瑞。她们给我们介绍说,现在家家户户都住新楼房了,门上就不好钉牌子了,一钉就把集体财产给损坏了,所以她们现在的方法是印制了“十星级文明户”的评比细则,贴在每家每户的显眼处,然后各家发一个小本子,上面也有有关评比的内容,每月检查一次,遇到不合格的,就在小本子的相关内容上打上“×”。一个“×”就意味着这家不是将在下个月内吃不上村里供应的面粉,得自己花钱到面粉厂去买高价面粉,就是别的供应物品也可能没有了。当我们采访如今执行检查“十星级文明户”的农村支部陈秀荣老人时,问她家里有没有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扣过“星”,陈秀荣笑道:“咦,扣了好几次呢!”看来这“十星级文明户”的评比是人人、户户平等的。

顺便想提一下我们在村妇联得知的一些关于在计生、妇女儿童健康等方面做工作,因为这也是南街村妇联教育妇女们自尊自爱,带领她们走向文明的有力证明。

从1990年起,村妇联每隔3个月对妇女、幼儿进行一次全面的健康检查,并开设卫生知识讲座,采取漫画讲座、图片展览等形式对妇女进行教育。1990年7月,南街村对全村45岁以下育龄妇女进行妇女病普查,参加普查578人,查出患病者72例,村里拿出1900多元钱为其治病。

自1990年元月份以来,每月30日为村、厂队计划生育专职、兼职干部例会。每3个月对育龄妇女进行一次妇检。实行实点接生、定点妇检、定点人承包,每个党员承包20户,进行“四查”“一落实”,当年就查出假结扎15例,办假结扎手续11人。1991年,南街村又开展了“四说清”活动,一是说清自己的情况,二是说清家属、亲属的情况,三是说清干部党员队伍情况,四是说清左邻右舍的情况。这一活动一直开展到现在,南街村已经多年来没有出现超计划生育情况。

这所有一切都说明了在南街村妇女的地位与权益,已得到了较好的保障,而这样的环境,更加有利于妇女们参加村里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

提起南街村妇女对精神文明建设有贡献,就得提一支特别的监督队。这一支队伍之所以称为特别,因为她们是由清一色的南街村的“官太太”——“三大班子”的成员的家属组成的,而且她们不拿工资,工作全是义务性质的。

南街村之所以组织这么一支奇特的监督队,主要目的有两个:首先就是为了反腐败。南街村党委一班人深知反腐败,特别是反对干部自身的腐败对全面建设的重要性,而干部家属因为其丈夫在村里有特殊的地位,容易成为一部分人投机的目标,如安排工作、工资制定等,另外村干部的家属在企业里容易形成一些企业干部不敢管的现象。相反地把这一部分家属集中起来开展监督工作,对村里的全面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倒是有着其特殊的作用,容易使村干部掌握全局情况。除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村“三大班子”成员工作都非常繁忙,差不多都是一心扑在工作上,好几天甚至十天半月也回不了近在咫尺的家一次,根本顾不了家,因此他们的家属不但要干家务活,还要承担起家中老人的生活起居和小孩的上学等繁重的工作,成立了这样的一支队伍,她们的“工作”时间相对就机动性强一些。

每天一早安顿好老的、小的之后,十多位村干部家属就相约在一个地方碰头,然后分成若干个小组开始工作。一般都是分成5至6个小组,这样几乎是村里的每一个地段都有她们的小组在活动了。她们的工作任务说起来非常简单,就是负责巡视各个企业单位的工作情况,看到有什么问题就记下来,向宣教办汇报。因为谁也不知道她们会在什么时候出现在什么地方,所以她们的检查几乎是最不定期的,也是最出人意外的,加上这些着装朴实的妇女们和村里为数众多的妇女没有什么两样,因此她们随便往哪一站都不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所以往往容易掌握一些特殊的情况。南街村企业的女职工数占到职工总数的70%左右,而家属检查组的女同志们对发生在这些女职工中的问题,总是比男性干部要及时准确得多,也就弥补了许多不足。

4.情感丰富的南街村妇女:80岁的老太臧爱为做了一件事而自豪,那是她抓住了证据:“班长”媳妇不叫“班长”吃鸡蛋叫吃咸菜。薛翠娥偷偷藏了一张王宏斌的照片,偷藏王宏斌照片的人不止是一个薛翠娥。

在南街村的日子里,我们无数次地听到了有关村里妇女们的故事,她们的质朴情感总会让人深受感动。那些看上去朴实无华的妇女,她们的内心世界其实蕴含着无比丰富的感情之泉,处处显示着母性的伟大,时时表现着中原妇女那种博爱情怀。特别是她们在对领着村民奔向幸福之路的“班长”王宏斌等村干部的感激之情,更是让人觉得那满溢的情感,可以与江河相媲美。

我们曾在有关南街村的资料里了解到村里有个叫臧爱的老太太非常有趣,所以采访中就询问了老太太的情况,村里人告诉我们:臧爱大娘两年前得了一场病,如今已半身瘫痪卧床不起了。于是,我们就没能采访到那位据说是非常健谈的老太太。

当我们在农村支部采访该支部的宣传委员、年已70岁的陈秀荣时,再一次提到臧爱老太太。陈秀荣大娘告诉我们,臧爱大娘是个有着4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为人非常热情好客,但原则性极强。在没有卧床不起之前,她是村里的主要思想工作骨干,经常做一些思想进步慢的人的工作。现年已80多岁的臧爱大娘对自己做的事中,有件事让她感到特别骄傲,那就是有一回她上“班长”家去串门,居然发现“班长”早上没有吃鸡蛋,而是就着咸菜喝小米粥,一问才知是“班长”媳妇早上忘了给准备。当时臧爱大娘就慎怪“班长”媳妇:咦,你这年轻人不知轻重,早上咋能不给“班长”鸡蛋吃呢?要是“班长”身体不好病着了,那俺们南街村老老小小靠谁带着干?我们过好日子全靠“班长”哩!因为臧爱大娘在村里见了谁都说这件事,因此村里都知道这事了,都说:臧爱大娘,你这事管得好!所以,臧爱大娘更是高兴,如今躺在床上起不来了,还常说着这事哩。

我们依稀记得好像有人谈过这样的事,而且还记得有部反映南街村发展的电视片中,有一位妇女偷偷地藏了一张“班长”王宏斌的照片。我们刚一说,妇女主任赵瑞立即接过话头:“有,有。那是薛翠娥,还在电视里哭了哩。那时她是太激动了。”南街村的女人们对班长王宏斌以及其他带头创业的村干部的疼爱,的确是发自内心的。在她们看来,王宏斌是属于集体的。这时,我们发现了一个新的情况:在接受我们采访的安凤琴的办公桌上压着一张大约有50多厘米长、40多厘米宽的王宏斌的大照片。

于是,我们就以这张大照片为由头问了起来。

“你们村里收藏有王宏斌的照片的人多吗?”

“有一阵子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大家有的从村里的橱窗里拿,更多的是找到有‘班长’相片的底片自己到照相馆洗,后来,‘班长’知道这个情况后,就不让大家放了,让俺们挨家挨户去收回来。俺们是管这事的,就顺手拿了一张压在桌板下了。”

“你们为什么想在办公桌上、在家里放王宏斌的像呢?”

“看到‘班长’的像,就如见到他的人,就会想他的话,‘班长’在群众中威信很高。这些年来,‘班长’为南街村付出的太多了。”

听了这一番情感真挚的回答,我们就理解了臧爱大娘为何那么计较王宏斌的早餐吃什么,也明白了那已60多岁的薛翠娥为什么会捧着王宏斌的照片泪如雨下,更理解了南街村那些多情多蕴的妇女们的感激之情怀。

那是一群爱憎分明的妇女,她们继承的是中华民族最纯正的感情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