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为孩子选一所好学校 §高投入未必就有高产出

投入与产出并非一定成比例。经济活动是这样,择校也是这样。所以,望子成龙的家长们完全没有必要眼睛只盯着几所一流名校,从而理性地选择学校。

剑桥少儿英语考级的低龄化

高投入的表现之一,就是继钢琴考级、美术考级后,少儿英语考级异军突起,正在成为都市新热潮。

2002年3月16日,全国参加剑桥少儿英语春季考级的儿童达8万人,比上年同期增长了58%,其中甚至出现了4岁的幼儿!

事实上,剑桥少儿英语培训只是众多少儿英语培训班中的一个。少儿英语考级为什么如此红火?

据介绍,剑桥少儿英语是英国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为非英语母语国家6~12岁少儿设计的。它采取学中玩、玩中学的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它的培训和考核紧密相连,特别是考级,据称不同于现在小学的英语课程考试,而更贴近于素质教育,对促进英语学习生活化、儿童化很有作用。

正因如此,我国国家自学考试委员会于2000年将剑桥少儿英语3级水平测试纳入了自学考试体系,每年开考2次,通过考级便能得到证书。这种证书全球认可,是入读国外学校的权威凭证。

如此一来,剑桥少儿英语培训便更加走俏全国。然而专家指出,对于小学校而言,只要掌握课堂知识就足够了。

华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院长何广铿教授认为,小学生的英语学习目标,应当是培养学习兴趣、建立自信心,而考级所形成的学习压力适得其反。

在2001年正式公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里,并没有要求小学生的英语学习通过考级。孩子只要完全吸收学校课程的知识,就没有必要去参加课外培训。

在我国,英语教育一般开始于小学三年级,有的已经提前到了一年级。在非英语母语国家,这是一个比较合适的年龄。如果过早让孩子学英语,一旦培养成不良的英语学习习惯,对孩子绝对得不偿失。而让儿童过早参加考级,是成人将社会竞争压力过早转嫁给孩子的“幼教成人化”行为,对孩子的成长并没有好处。

病急乱投医会害了孩子

在生源争夺大战中,一些学校素质实在太差,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要防止病急乱投医。原本想让孩子多学一点知识,如果病急乱投医,反而会害了孩子。

2001年上半年,江苏省通州市对幼儿教育产权制度进行了改革,全市46家中心幼儿园有23家被个人以竞标方式“买断”了经营管理权。除此以外,有59家未经批准注册的无证幼儿园,也加入到抢夺生源大战中。

例如,通州市某镇有一家非法幼儿园,打出了第一学期不收学费的“优惠措施”。其他一些非法幼儿园,也多以空厂房和空民房甚至是危房作为园址,没有起码的教学设备、教学内容、卫生条件,到头来倒霉的还是孩子。

在一家“阳光幼儿园”,虽然开设了大、中、小3个幼儿班,有160多名孩子,可是幼儿园老师却是从社会上招募的仅仅上过几年学的青年。有位老师在给幼儿上课时,居然把“轨道”读成“九道”、把“奉献”读成“捧献”。

可想而知,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会学到什么!

在这样的压力下,好人也会变成神经病

除了病急乱投医外,好高骛远也是一种盲目的高投入。

成都市唐女士的儿子晓剑(化名),现在是某重点中学的高一学生。上一年,由于晓剑的中考成绩不理想,他的择校成了全家的头等大事。

唐女士和丈夫怀揣省吃俭用省下来的钱四处托人找关系,最后终于如愿以偿进了一所一流名校。全家人如释重负。然而一年过去了,晓剑不但没有取得预期进步,相反,让家人和他自己都感到很失落。原本开朗活泼的儿子,更是变得少言寡语,谁见了都不是滋味。

原来,在进入重点中学后,由于学习基础不牢,晓剑总是跟不上老师的授课进度。看看班上的其他同学个个都是那么优秀,巨大的反差令晓剑感到自卑、压抑。

更要命的是,无论老师还是家长,在和晓剑进行思想沟通时总是雪上加霜:“你是交费生,父母花这么大的代价送你来上学,容易吗?再不加倍努力学习,你于心何忍啊?”

在这样的压力下,好人也会变成神经病的。

都是盲目择校惹的祸

晓剑坦言,一年来他总是感到力不从心,成绩总也上不去。在学校他自卑得抬不起头,多次产生转学念头;回到家里更是内疚得喘不过气来,觉得对不起父母的血汗钱。

该校老师曾老师表示,这样的情况绝非个别。这些同学基础较差、资质一般,进入重点中学后成绩不尽如人意,与高昂的择校费堆砌而成的期望值更是相差太远。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学习更是上不去,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该校负责人表示,当初招生时学校就向晓剑的父母明确表示,晓剑到该校就读并非明智选择。可是“神通广大”的他们最终还是通过种种关系搞到了一个名额。

这位负责人颇有苦衷,因为类似情况学校每年都会遇到。不管学校怎样解释,家长总是不信,总觉得学校越好对孩子的成长就越有利,简直到了一种“迷信”地步。到头来不但导致孩子“水土不服”,而且对他的人格发育也十分不利。

专家忠告:择校不但要看学校的教学质量、位置、环境、收费等因素,更要充分考虑孩子的基础、智力和个性。

给孩子一点自主权

择校,给谁择校?当然是孩子。然而奇怪的是,在择校过程中很少有家长尊重孩子的意见,给孩子一点自主权。

在各类民办学校的招生咨询会上经常看到,咨询提问的是家长,做决定的是家长,就连报名、填志愿这样的“机械劳动”也全部由家长代劳。从来看不到家长征求过一次孩子的意见,哪怕是一次!

有的家长这样高谈阔论:“参加中考、日后读书,一头一尾要看孩子的造化;这中间,为孩子择校是一个‘节骨眼’,全凭家长的眼光和本事。”

呜呼,这样一手操办下的择校,与封建时代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何不同!家长,你考虑过孩子的意愿吗?

哪怕家长有一千个理由也不该忽略一个简单道理:择校读书的主体是孩子!

好中学不等于好大学

许多家长认为,孩子进了一所好中学,就等于一只脚跨进了好大学。在择校生家长中,好中学等于好大学的概念已经根深蒂固。

一些学区学校教学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升学率不高)、学风不好、学生违法犯罪行为增多,由此家长就认为,孩子在这样的学校读书迟早要学坏,还不如多花一些钱直接到外面择校。

也有一些学区学校各方面素质都不错,可是,越是这样的学校对学生的要求越严。既要查户口本,又要查房产证,稍有一点不对路就要被划到“片外”,说穿了就是要交钱。既然在哪儿上学都得花钱,有的家长就干脆愿意多掏一些钱去上个好学校。

择校的原因五花八门,但离不开根本的一点,那就是望子成龙。

择校新生父母的心病

还有一种高投入的表现是,每当开学时分,总有一些过度“恋子”的父母,因为孩子去上学了而多出一块“心病”。特别是刚刚小学升初中住校的择校生家长,不是上班时因为牵挂孩子而“走神”,就是在家暗自流泪。这种高投入,更多地表现在非物质方面。

上海市教育科学院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的专家认为,家长的这种“恋子”心态不难理解。因为现在的小孩基本都是独生子女,生活在父母温暖的怀抱中,一旦离开他们的视野,他们就会为小孩担心。

另一方面,小学升初中的学生年龄大多在13岁上下,父母担心孩子们的适应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从小学生到初中生角色的转换确实也需要一个过程。

路边招生并非择校正道

高投入最不应当“投入”的是上当受骗,这种情形通常发生在非正规招生环节,尤其以中招、高招居多。

例如,2001年8月,南宁市民乐路30米长的路段上集中摆设了近10所外省高校的招生摊点。

据说在这里可以报名参加北京高等院校预科班,只要交纳1.5万元学杂费,在该校读一年预科,就可以任意选读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7所北京名校。除了北京预科班以外,还有武汉科技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名牌高校的招生点也非常具有诱惑力。

上北京名牌大学真的这样容易吗?专家指出,实际上这些院校大多只招收自学考试生,可在这里的招生简章中却对此含糊其辞。一些民办大学处心积虑不宣传办学性质,只是强调招收国家计划内本、专科生。

根据广西区教育厅负责人介绍,一般不允许外省、区高校私自异地招收国家计划内本、专科生,包括预科生。如果确实需要招生,必须持外省(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批准函,在广西区教育厅综合处备案后才能在广西设点招生。

考生要防止这样的路边陷阱,办法很简单,只要打个电话询问一下教育厅的有关部门就可以辨别真伪。

只要交钱,“白痴”也能上大学

还有一种高投入叫“惟利是图”:择校生的目的不是为了更有把握考大学吗?好,我现在就明确告诉你,你的孩子将来保证能考上大学,这样不就放心了吗!

2000年8月6日,既是学生家长、又是教师身份的成都市某中学教师汪老师,讲述了他为儿子择校时所遇到的招生陷阱。

汪老师的儿子当年小学毕业,准备选择一所好一点的民办初中。

在择校时汪老师发觉,成都市有五六所民办初中相继推出了“大学保证班”:只要进入该班的学生,学校承诺全部能考上大学,否则退还学生的全部学杂费。为此,学校承诺可以签订协议,并且由公证处进行公证。

同为教育工作者的汪老师感到不解。汪老师认为,“这是学校为了招到学生的一个新招术。教育是一个多因素的综合体,谁能够作简单的保证?哪个学校能保证6年后每个学生都能考上大学呢?举个例子,我给你一个白痴,你能保证考上大学吗?”

对方的回答是:“能。”

例如,某老牌民办中学的招生材料就介绍说,该校将录取高一年级、初一年级各一个“本科保证班”,每班限额35人。就读该班,家长需要一次性交纳学杂费5万多元,学校保证每个学生能考上大学。该承诺均与学生家长签约、公证,如果到期不能兑现,学校全额退还3年或6年的学杂费。

怎样解释这种承诺呢?

该校负责人私下透露说:“这主要是许多民办学校本身就办有自己的民办大学。这些民办大学自身生源并不好,到时‘本科保证班’考不上正规大学的学生,百分之百可以录取到自身的民办大学。这样,初中、高中、大学的生源一下子都解决了,一举三得,学校何乐而不为呢?可是很多家长不知内情,只看‘保证考上大学’的承诺,而忽略了考什么样的大学。这实际上是给家长设下的一个陷阱。”

原来如此。

面对着络绎不绝前来咨询、报名的学生和家长,不知道他们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特别是是否考虑过择校的高投入与子女成才之间是否存在着正比关系?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