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为孩子选一所好学校 §“三限制”究竟怎么限

所谓“三限制”,是指从2001年秋季开始,在全国普遍实行的高中生择校收费明码标价、“钱数、分数、人数三限制”的原则。

“三限制”究竟应该怎么限?各省市的做法并不一致。以北京市为例,2001年5月北京市教委首次出台的关于中小学招生的“三限”规定:

限分数的规定是,由区县提出限定录取分数的原则意见,招生学校提出本校择校生的最低分数线,不准违反规定录取低于最低录取分数线的新生;

限人数的规定是,择校生总人数不得超过当年学校招生计划总数的10%,招收择校生的学校每个新生班人数不得突破50人;

限钱数的规定是,择校生收费标准最高不得超过每人3万元,不同学校的择校收费标准由各区县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而定。

再以广州市为例。广州市在高中阶段不准招收挂读生的同时,对于择校生的“三限制”规定是:

在分数方面,择校生的录取分数线为本校录取分数线下浮5%。

在人数方面,允许的择校生人数为各校计划内招生人数和最高班额之间的差额。例如,某校计划每班招收46人,国家规定的最高班额为54人,则该校每班可以招收8个择校生。

在钱数方面,2001年按照高中教育成本费每人9200元再加上折旧费的3倍,大约为3万元~5万元。除此以外,择校生在交纳了择校费后不需再交赞助费。

名校主动出击,只为优质生源

2002年7月16日,在南京市太平南路一家商场的两个小房间内,江苏省如东中学几位招收高一新生的老师正在紧张忙碌着。在过去的3天中,已经有30位南京学生前来报名了。

2002年江苏省有近10所高中提出在全省招生,其中以苏州、镇江、南通、扬州等地的重点高中为主,生源丰沛的南京当然是必争之地。

毫无疑问,他们的目标是优质生源,而不是为了单纯增加择校费收入。相反,面对优质生源,学校反而愿意降低收费标准、甚至免费入学和采取重奖措施。

例如,这些重点高中的录取标准基本是南京第一类省重点学校录取分数线下20分以内。

江都中学规定,对考分达到南京师范大学附中、金陵中学等学校录取分数线的学生,只收学费。在线下20分内的学生,虽然要交2.5万元择校费,但是如果成绩排到全班前15名,却可以获得奖励2万元,15至30名也能拿到1万元。因此,好学生的择校费支出其实很有限。

外地高中在南京招生,很受择校生及其家长的欢迎。

例如,在如东中学报名的南京学生,考分大多超过548分。该校录取的第一个南京考生本来已经被南京市第一中学录取,但是他的父母认为,大城市里的诱惑多、干扰多,所以还是坚持把他送到地处苏北的如东读书。

名牌学校的火爆招生,不仅使得教室里人满为患,而且连本不应该成为教室的许多地方也挪作他用。

2002年5月,在广州市天河区某联合报名点,虽然前来咨询和报名的学生已经明显减少,但是仍然有相当多的家长为孩子的择校问题前来打听。

一对家住黄埔大道西(双号)的吴姓夫妇,他们在一所知名度较高的学校探问有无学位空余。负责招生的老师明确回答:“我们学校的学位一向都很紧,要等教育局统筹。”一家三口只好悻悻而回。

该校一位负责人暗中抱怨,该校所处地段的适龄儿童很多,这两年学校年年扩招,把活动室都占用了,还临时搭建了一些教室。现在已经一点空地都没有了,“今年准备把2个厕所也打通改成教室。”

挖掘潜力招收择校生并无不妥

在各地对高中公开招收择校生的政策出台以后,许多家长纷纷提出质疑:这样公开择校,是否有鼓励择校之嫌?

对此,教育主管部门强调,这种顾虑产生的原因在于这些人的教育观念尚未转变。因为高中阶段的教育已经属于非义务阶段教育。国家投入的教育经费,相对于教育迅速发展的现状还嫌不足,择校作为一种双向选择,既可以部分满足一些人上优质高中的需要,又可以通过吸引个人捐资弥补教育经费的不足,何乐而不为呢?

况且,择校生的名额是在学校挖潜基础上形成的,并没有挤占计划招生学位。这些学校必须在完成国家招生计划之后才能招收择校生。所以,它并不会影响到非择校生的利益。

心疼又无奈的暑期补课

别以为那些已经通过择校考试的学生可以轻松一“夏”了,其实,等待他们的还有无休止的补课和考试。为了开学后“不输在起跑线上”,他们必须充分利用暑假进行补课,虽然不情愿,却又不得不这样做。

2002年7月,一位每天顶着烈日用自行车接送孩子外出补课的家长,对儿子又心疼又无奈。

她的儿子刚刚小学毕业升初中,已经通过了毕业考试和择校考试。在这期间累得够呛,暑假里真想让他好好玩一玩。可是,由于新学校一开学就得进行分班考试,她根本不敢让他去玩。

学校已经提前通知了,这次考试成绩就是分班依据。这是否表明划分重点班和非重点班?学校可没这么说,一切随家长怎样理解。

眼看邻居家的孩子暑假里都上了补习班,争取开学后能够挤进“重点班”,自己的儿子当然也不甘落后,非得也去报个名。要是有关部门规定禁止开办任何补习班,那该多好呀!

更要命的是,据说辅导班的老师就是新学校开学后的任课老师。虽说是自愿报名参加学习,可是如果不去上课,万一到时候的考试题目中有那么一两个是辅导班上讲过的,孩子不去不就冤了吗?随大溜吧。

重点中学校长的择校真经

2002年6月15日,沈阳市中招咨询会正式拉开帷幕,200位中等学校代表与中考考生及家长进行了一次“零距离接触”,由该市几所重点中学多年从事招考工作的副校长向考生及家长们传授择校真经。

据介绍,每年的中招咨询会都有一些家长“简章”收了一大堆、可是对于自己想咨询的问题却没有搞清楚。

对于一些成绩优秀的考生来说,咨询的重点一般是省市重点高中。其实,对这些学校的了解,不但要注意录取分数线,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

对于学习成绩中等的考生来说,咨询的重点多是一般高中、普通中专、重点职业高中。因为这类学校招收数量多、专业多,特别是要对外地普通中专的情况了解清楚。

对于成绩虽然较差但是专业兴趣比较浓的考生来说,咨询的重点应当放在中等职业学校上。

专家建议,对以上学校的咨询,考生和家长不该把目标集中在一两所学校上。

在了解学校的具体情况时,应当包括学校的办学模式是政府办学、企业办学,还是社会力量办学、民办公助、中外合作办学。学校的培养目标、学制和课程设置、学校地理位置和环境、交通、住宿条件和收费标准、师资水平、毕业生分配和高考升学、近几年录取的批次和分数线、当年的招生计划、自费生收费标准等情况都要详细了解。

咨询活动结束后,最好要进行实地考察,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力戒招生简章的“诱惑”。

名校校长自称“杨白劳”

据2001年8月6日《文汇报》一篇题为“北京名校校长暑期‘大逃亡’”的文章报道:“京城名校校长仿佛一夜间全‘失踪’了,找谁谁不在。不信您试试,手机关了,办公室没人,住宅电话光听响,连堵门儿也没用,校长全躲出去了。”

“许多校长晚上12时以后才敢回家,可一上楼梯,台阶上家长排排坐。有的校长凌晨四五点钟打开门,门口蹲着家长,静悄悄的,还真不打扰校长睡觉。没着没落,校长们只得躲开通讯网,躲开学校。”

有人戏言道,这时候校长都成了东躲西藏的“杨白劳”,而这些有条子、有票子,或者没有条子没有票子却有软磨硬泡决心的家长们,却比“黄世仁”还厉害。

可怜还是可贺

这时候的校长们真是又好气又好笑。

想当年学校没有名气时,日子过得真不是滋味。现在学校有了名气,日子过得更可怜。因为这些条子个个都得罪不起,似乎一定要买账才能解决问题。这些手握票子的也不好惹,他们不怕花钱,更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

南京市有一所著名公办小学的校长,在没有当校长前,大家都觉得她是一个“好说话”的人。可是当了校长后,别人都说她是“有名的”“难说话的人”。之所以会发生这一巨变,就是因为她当上了校长。

她诉苦说,一到开学,家长们为了让孩子能到她这所学校就读,请什么人写条子的都有。条子来头有大有小,学校都不敢得罪。可是学校只能收这么多学生,校长变不出更多的招生名额来。学校即使不向社会招一名学生,也没有办法把条子全部照顾过来。

正因为条子没有收到效果,她才由此获得一个“难说话”的名声。你说这条子厉害不厉害?

像蔡元培一样顶得住的校长在哪里

2001年南京市有一位作文满分的考生,南京大学本想破格录取他,可有人对校长提意见,说是破格录取也必须有条件,而这位考生不符合。最后,南京大学只好忍痛割爱。

由此看来,中学校长不好当,大学校长也同样如此。

于是就有人在报纸上发表文章,说学校应该有招生自主权。并且说,既然当年蔡元培当北京大学校长时,××的数学只考了15分也可以照样录取;××什么文凭也没有,照样能到北京大学当教授,那为什么现在南京大学要破格录取一名学生就做不到呢?

于是读者惊呼,“像蔡元培那样的校长找不到了。”可与此同时,那些校长们也在惊呼,如果真的如此,恐怕不是校长们的福音,当然也不会是考生的福音。

因为现在仅仅一个择校问题就把校长们搞得东躲西藏了,如果还能“破格”,学校还不闹翻了天——“放过我们吧!”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