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为孩子选一所好学校 §应试教育和复读潮

容易看出,不少公办名校的教学质量是应试教育标准下的“高质量”,这和当前倡导的素质教育背道而驰。另外,在不少地区,公办名校的高录取率还离不开复读生的有力支撑。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这些复读生,如果这些公办名校平时在教学中不拼命“加班加点”,这样的名牌学校怕是“名”不起来的。

两所省级重点初中的“法宝”

20世纪70年代末,***先生倡导的高考制度,让一代年轻中国人对知识的关注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20多年过去后,换汤不换药的高考制度越来越表现出疲惫和僵化态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四大教育目的——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人相处、学会生存——在高考面前变得何等渺小。有多少高中生变得“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应考书”;又有多少初中生变得“你争我赶为中考,考上高中去高考”。这股风已经蔓延到小学升初中阶段。凡是考试不考的科目,学校就懒得开,学生就懒得学,已是公开秘密。

由于我国的公办学校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所以公办名校在这方面可以说“功不可没。”

例如,某省有两所全省闻名的初中q中学和t中学。之所以闻名全省,理由只有一个——中考成绩突出。随之而来的是,他们理所当然成了素质教育典型。可是当这两所学校的学生升入高一后,学习成绩马上一落千丈,令人大跌眼镜。

在该省某重点高中高一年级全体407名学生中,来自q中学的学生平均成绩下跌(!)250名左右,来自t中学的学生平均下跌100多名。

老师不解地问这些学生:“初中是怎么考的?”学生的回答倒也干脆:“做题目做的呗。”

据反映,每当夜幕降临,这两所初中就会出现热火朝天的景象——因为白天老师布置的作业实在多得没法完成,相互之间只好晚上轮流睡觉、轮流做题。谁要是胆敢不做,老师有的是惩罚措施。

不难看出,这些公办名校的“法宝”就是透支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也就慢慢丧失了学习原动力。

因为素质教育,老师向家长鞠躬道歉

2002年1月,沈阳市一位优秀小学班主任,由于按照上面规定减轻了学生作业负担、放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结果使该班“综合成绩”下降到年级倒数第2名,被家长痛斥为“耽误”了学生的前途。

在寒假前举行的家长会上,这位老师哭着向家长们鞠躬道歉,表示今后一定要“痛改前非”、加大作业量。

据悉,这位老师在当地教育界小有名气。特别是2001年她组织开展的“我给鸡蛋当妈妈”活动课,被共青团辽宁省委评为“优秀创新奖”,她本人也被评为“区劳模”。她教的数学课更是多次在市、区获奖。然而,照样由于“成绩没有搞上去”而背负骂名。

这位班主任老师自责道:“我这学期如果像别的班那样,下课时间也要求学生学习,学生作业留到晚上11点,大家今天的心情也许就不会这样沉重。”

江苏省实验学校、无锡市育红小学的时骏老师,与这位老师一样,同样教数学,同样是毕业班班主任。她深有同感地说,“这位优秀教师的困惑表明,目前一方面提倡减负,另一方面却仍然把分数和升学率当作评价一个学校、一个班级、一个老师的硬指标,在其背后反映的其实是学生择校及对高学历的过分追求。”

频繁评比逼出造假行为

围绕择校方向,一些学校频繁开展五花八门的各种评比抽查活动,导致校园里弥漫着一股造假之风。

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把每个班级、每个学校学生的及格率和优秀率,与评选优秀班主任、优秀校长相挂钩;以每年择校进入名牌中学、民办中学的人数,作为该校是否属于“名牌学校”的主要标志,导致各种造假之风盛行。

这类造假行为最典型的有以下3种:

一是双管齐下。老师在评卷时左手拿红笔、右手拿铅笔。先用铅笔帮助学生添改答案,然后用红笔一挥,无形中分数就上去了。

二是暗示学生说谎。在一些学校针对学生、家长搞的民意测验中,总把德育工作与创新教育作为学校之间排名高低的重要参考,为此,老师暗示学生怎样回答才算“合格”。例如,明知晚上作业要做到10点,老师规定只能回答“8点”等等。

三是拼凑“临时班级”应付检查。这完全是“大跃进”时期把几亩地上的水稻全部拼凑在一亩地中的翻版。从每个班级中抽出几名好学生,组成一个“加强班”来应付检查。

如果没有升学率,他还算好老师么

已故的北京22中著名教师孙维刚,从教40年,被称为我国对中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最成功的探索者。

然而极具讽刺意味的是,很多媒体津津乐道的并不是他的素质教育,而是在素质教育模式下,他的班级有55%的学生考上了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

真不敢想象,如果没有如此高的升学率,孙维刚老师的素质教育不知道算是成功还是失败?也不知道他是否还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好老师?

归根到底,最后社会和公众用来衡量素质教育结果的仍然是应试教育标准!

择校蔚成高考复读现象

大学扩招以后,一些企业哪怕录用一名普通员工都要求大学文化,使得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徘徊不前。最新资料显示,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75%(其中研究生就业率95%以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82%,专科毕业生就业率为50%)。

严峻的就业压力,促使一些考生“考上了专科想上本科,考上了本科想上重点,考上了重点想上名牌”,从而下定决心高考复读,以便来年再战。

2001年秋季,在河南省漯河市所辖三县一区大约有4000多名高考复读生,约占当年高考人数的1/3,也是当年新招收高中生的1/3,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值得注意的是,这其中还不包括进入高中复读的职业高中、中专、技校的毕业生。

在北京,2002年秋季竟然出现了几十所专门招收外地高考复读生的培训学校,规模多在千人以上。

一些家长特地利用复读机会故意让孩子经历一次“失败”,从而让孩子懂得“知耻而后勇”的道理,以更符合他们的人生规划。

重点高中推波助澜复读潮

在复读潮形成过程中,各高中特别是市属、县属重点高中起了推波助澜作用。这些学校领导及教师们,确实具有为国家培养人才的良好愿望,但也不排除利益驱动的杂念。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重点高中负责人说:“学校教学设施落后、教舍陈旧、教师福利低的现实,逼着我们去创收。国家已经提出了‘教育产业化’的口号,我们就应该大胆去‘化’。复读生是块大肥肉,大量招收复读生,主要是为了解决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

根据物价部门的核定价格,不同等级的学校对复读生收取不等的择校费,而实际收费都要翻倍。这主要是择校生水涨船高所造成的。

按理说,达不到大专录取分数线的落榜生才是真正的复读对象,然而落榜生在复读大军中仍然被拒之门外,因为根本轮不到他们。要复读,就必须走后门,就必须抬高择校费。就是这样,不找学校主要领导也无法解决问题。

一位家长愤愤地说:“有钱也扔不出去,啥世道!”

怎样看待复读潮

怎样看待复读潮?不同的立场有不同的观点。

家长认为,对于高考落榜生来说,就业有困难,自己也不会立业。现在的孩子都有个性,如果不让他复读、而是滞流到社会上,免不了惹事生非,家长监管有难度。还不如把他们送到学校复读,交给学校管理教育,更不用说来年还可以考上大学。这是一种明智选择。

政府部门认为,知识经济的全球化需要一批高科技人才,国家高等学府是铸造这批尖端人才的摇篮。高考复读将进一步加快科教兴国的步伐,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而且,高考生复读可以拉动消费,加快教育产业化进程,也从某种程度上缓解了低层次人员的就业压力。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