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蒋子龙文集.9,灵山的灵感 夏说

到目前为止,天津人对今年的夏天没有什么好抱怨的,“头伏”基本上是在摄氏二十多度的气温下度过的,可谓“凉夏”。“头伏雨,伏伏雨”,但愿“头伏凉,伏伏凉”。

夏天不热真是好事吗?农民又嘀咕了:该冷不冷,该热不热,农作物会不会减产、闹灾?可见夏天就该热,不热是不正常的。

我也曾跟天津市供水办公室的人长谈过,一年四季他们就盼着过夏天,世界缺水,天津缺水,就指望夏天下几场大雨,把大小水库、河道注满,够天津市一千多万人吃用到来年夏季。但雨水也不要大得失去控制,闹出灾害——这火候不是人能控制的。

长沙一朋友来电话,湖南继大汛之后,半个月滴雨未下,“红日贴中天,乾坤如火燃”。近几天,长沙人在摄氏四十度的高温里蒸熬,半天工作,半天泡在江水里,湘江变成一口煮饺子的热锅。

可见不同地区、不同的人,对夏天的感受也不一样。有钱、有地位、有特殊贡献或有好运气沾单位光的人,能到凉快的地方去避几天暑,对夏天的感受自然不同于那些要守在岗位上和家里度过夏天的人。受灾地区的人对夏天的感受也自然另有不同。家里有空调和没有空调的人对热的感受更不会一样……

地球的南半部,此时不是夏季。北半球的东南亚一带,夏季也不是最热的,频繁的雨水调节了气温,在干燥的春末,才是一年中最热的。北半球的北部,夏天则是最舒服的黄金季节。

只有中国,一年四季分明,对夏天的感受最强烈。甚至可以说,夏天是中国人的季节。正巧,中国人喜欢以夏自称,以华夏古国自慰,对这个“夏”字既熟悉,又有感情。

古往今来,文人骚客不厌其烦地写春、写秋、写冬天的雪景、蜡梅。很少有人写夏天,偶尔写到也是“苦夏”、“苦热行”、“夏灾”,“头痛汗盈巾,连宵复达晨,不堪逢苦热,犹赖是闲人”(白居易)。因为春天动情,秋天收获,冬天有韵。“春华秋实”——一句话就把夏季给省掉了。或者只厌其热,不计其功。

其实,一切艺术不过是“大自然的附属物”,不管人们喜欢与否,大自然都按照自己的规律进行运动和变化。没有夏天威猛的生长,哪有秋天的收获?冬天不过是为夏天养精蓄锐,春季的万物复苏是夏天的准备、序曲。农民都知道,“百谷秋”要在“暑中结”。夏季如人的青壮年期,正处于生命力旺盛的阶段,“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假”即大也。大得把春挤得一闪而过,人们还来不及认真感受春意,春天就消失了。秋天也短促得像兔子尾巴,农民们不得不“抢秋”,秋不抢就过去了。经人们的感觉似乎是天气刚不热了就冷,刚不冷了就热,自然界只突出冬夏两季。

于是人们在天冷的时候盼天气快点暖和过来,在天热的时候盼天凉,老是不满意眼前的季节,在抱怨和企盼中人一天天老了,生命走向了终结。

现代人不是喜欢说享受吗?享受生命,享受孤独,享受痛苦,享受这,享受那,为什么不认真享受一下夏天呢?享受炎热,体味酷暑不怕出汗——对了,汗水是夏天的灵魂。

现代医学公布了当今人类四大毛病之一,就是不出汗。因一年年的不出汗,各种麻烦和疾病折磨着享受着高度物质文明的现代人。不出汗是因怕热和躲避夏天造成的。

出汗是人类的特长,而不是上帝对人类的折磨。根据“盗汗”,可以断定一个人得了什么病,“发汗”又可以治病,“吓出一身冷汗”——还可以缓解精神上的恐惧和紧张,如此等等,可见出汗对人类有许多好处。古人有“夏练三伏”之说,夏天必须出汗,出汗才能抗暑。对此我深有体会,“文革”十年,我是在三吨和一吨的锻锤上度过的,车间里一年四季是高温,到夏天气温更是高上加高,工作场地被几个一千多摄氏度的大炉子围着,红钢从炉子里掏出来就要猛砸快锻,否则不能按工艺要求变成锻件,倘若双手稍一含糊,红钢砸飞,重者要你命,轻了让你致残。厚厚的帆布工作服几分钟就被汗水湿透,八小时就一直是湿的。

事先想起来发憷,别人看着可怕,真干起来没有想象的和别人感觉的那么可怕,大汗出透了就不再怕热,而是有一种轻松感。“改造”得我至今不怕出汗,有非出汗不可的机会决不躲避。

文明程度愈高,离大自然越远,是文明的不幸。夏天属于大自然,不属于有空调机的房间。

有条件的城里人,到夏天都想跑出去,已经成了世界性的潮流。跑出去名为避暑,其实更累、更热,避暑应该往有空调机的房间里钻。但跑出去离大自然近了,到海边,到乡间,听蛙声作管弦,看蜃气为楼阁,摇新荷泛水,逗燕舞轻风。最后皮肤晒红了、晒黑了,健康而满足地过了一个夏天。

一味地抱怨天气太热,你将过一个苦夏、酷夏;干脆热个痛快,你将过一个活夏、富夏。

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一定也会珍惜夏天。尽管夏季的灾害比较多,但给人们的警策也多。夏天的色彩极为丰富,不可让酷热和局部地区的灾害影响你饱餐整个夏天的色彩。

1995年8月6日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