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娇娘不可欺 第1卷:正文 第38章 分家后的三房

不管外面咋样,反正眼前的老宅子是用泥土和石头砌成的简易小屋,简陋的建筑摇摇欲坠。

这里就是黎尽善的新家,四处透风的院子里,前年台风吹到了大堂的屋顶,没法住人,另外两个南北偏房,勉强可以“拎包入住”。

穷地方别的没有就属地最多,虽然房子破但院子倒是很大,屋子旁边就是一个简易的土灶,后边是一大片菜地与大水缸,而前边则是相当宽敞的一片院落。院子里那棵歪脖子老树似乎比以前又粗了一些,上边用麻绳早就断掉了,已经箍到树枝里去了。

据说以前是个秋千。

很闻到菜香,黎尽善的肚子不争气的叫了一下,摸着发饿的肚子,黎尽善默默伤感,想起了前世的生活,以前尽过那种没心没肺的生活了,连门都不常出,可一道逢年过节,屁股就会像装了弹簧一下,蹦起来,哪怕是回去有听不完“相亲、盘问”,她还是更想念,红烧鸡块、炸春卷、回锅肉,想想都流口水……想着和妈妈温馨相处的情景。

“回来了?”

第氏放下手里的活计,就问情况,当得知三房只分到了谷中的两亩多水田和四亩旱地,不乐意了,说道:“家里有三十多亩,一户起码得九亩呀,怎么才分给我们六亩,爹、娘怎么那么偏心?”

黎尽善并不清楚黎家的总体经济情况,听第氏这么一说,还真觉得太不公平了,甚至可以说是欺人太甚。

“那不是还有曹家的六亩嘛,就在谷中,咱爹说了,就算给我们乡里山前的地,两头跑,我也累死去。”

“曹家的地?他爹,我们跟曹家又不是姻亲,他们的地我们还种啥?”

“曹哥儿中了秀才,他的地现在是免租的,他们只要四成,其他的都是我们的。”黎庄盘算道。

现在朝廷的田租其实不算重,算起来也只要一成到一成五的皇粮,但租大户的田,往往要交五成,关键曹家的田一直都是黎庄侍弄的,有情感,难怪他宁愿吃点亏,也愿意接受这种安排。

“爹,你糊涂。”黎尽善急道。

黎庄不解,坐在炕头问道:“我怎么糊涂了,贪多嚼不烂,你武哥儿还小,说不准那天徭役摊上了就要从军,难不成我谷中、山前两头跑,这地就能种好?”

“爹,这地是曹家的,以前两家有些渊源,帮他们种了也就罢了,赚了亏了,旁人不会多说,我们也不会计较,现在这么个光景,干嘛还要跟曹家有什么牵扯?”

黎庄摆摆手,瞅了一眼正在院子里忙碌做饭的玉叶说道:“玉叶呀,我也不想跟曹家有什么牵扯,可这地已经种了小半年了,这几亩地也是爹一手侍弄的,从除草、施肥到播种,不管怎么样,今年咱们就种完,也算是善始善终,有这六亩地,都是种的花生,今年保管丰收,一亩花生能收五百斤,曹家又只需要粮食,粮食一亩才三百斤,到时候我们给他们一千一百斤粮食再给他们几桶子油,剩下的也都是咱们家的。我算了算,一斤花生就算十文,也有三十两银子,足够再买几亩地了。”

朴素的劳动人民,黎尽善摇摇头,晓得黎庄是心善,曹家的地除了黎庄也没人打理,现在让曹家找雇农来接手显然也太仓促了,以黎庄的善良,也仅仅想打个时间差,毕竟曹家的田交给黎家打理已经多年,往年曹家只要一千斤粮食确保他们母子衣食无忧,也就够了,这种约定旱涝保收,他们母子也不会管曹家在他地上种水稻还是经济作物。

若是真能如此,算是不错了,明年再把田交给曹家,黎家也能收益最大化。

第氏将眸光转向身侧的黎尽善,从女儿脸上看到了忧郁,她也彻底冷了下来,只好劝道:“他爹,我觉得尽善的顾虑是有的,曹家既然做出这种事情,就要重新算,算了,这事既然已经画了押,就这样吧,我们五口子,好生摆弄这六亩地,也好过在大宅那边提心吊胆的,终归每一亩,每一颗粮食都是自己的。”

三房只有一个半劳力,要照应十一亩地,的确是苦差事,真要是把古庙乡山前的地分给黎庄三亩,怕是顾不过来,第氏心疼自己的男人,觉得少种一点也行,黎玉叶端上来一几盘野菜,还有一点红薯,

“有这六亩地……四亩旱地没怎么弄,有些糟践了。”

黎家大院的人都不怎么愿意来谷中,太远了,这边的地要不是黎庄,跟废了差不多。

万事开头难,得知大宅还分了一吊多钱,第氏开始规划:“咱们这个院子大,明天弄个鸡圈,我去买点鸡崽子,多多养鸡。”

“说是还分了我们一头猪?可在哪里养呢?我们现在自己粮食也不够。”

“其实猪我们可以不要,家里养了四头,按理是分我们一头,可我们也可以年前的时候只要半扇猪就好了,这样也不用弄得那么累。”黎尽善嘟囔一句:“关键还臭。”

黎庄大嘴一咧:“庄家人,还怕臭?”

“腾出精力,既然那四亩旱地空着,我们这些日子不妨先种点红薯,萝卜和土豆,辣椒。”

“红薯?过了季节吧。”

“红薯可以的,只要三个月,一般不到霜冻,都一直能长,爹,你弄点红薯秧苗来,咱们先种上,老天总会给勤劳的人开扇窗的。”

这个时空,美洲的高产良种都有,各种不确定的因素夹杂在那里,各种新品种,百姓的认知度并不相同。

黎尽善并不知道,土豆在北边的平原曾经广泛种植,可惜因为病虫害造成大面积的绝收,十多年前的大饥荒,是“三皇之战”的导火索之一,所以很多地方对土豆种植很是排斥。

而红薯产量高,种植面积广泛,在北方备受重视,而南方又不同,大颂朝廷为了避免山区的匪寇获得红薯的良种,禁止福建一带种植,主要是避免割据的山堡拥有足够的粮食,不肯出山投降,所以下达了军管措施,加上江南一带水稻产量高,最近又常年丰收,朝廷的官员们似乎也就忘记了这茬子事情了,并没有开禁,只是福建山多田少,一些农户私下种植罢了。

而花生是最近几年才兴起的,作为经济作物,它的价值极高,初期产量极低,卖价也贵,五十文一斤维持了好些年,许多百姓见有利可图,纷纷改种花生,这两年价格也有二十五文一斤甚至三十文,比起十文钱的粮食,花生亩产往往有五百斤以上,而水稻往往才二三百斤,于是福建一带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种,用换来的银钱再去买粮,也并不吃亏。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