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8月8日,灾难中的唐山异常闷热,空气中弥漫着难闻的异味。由国家计委、国家建委和中央有关部委组成的国务院联合工作组来到唐山,在指导帮助恢复生产的同时,开始研究重建唐山的规划。著名建筑学家吴良镛教授也在其中。
赵振中,唐山市城建管理系统“革委会”规划科副科长,几天后,他怀揣一张从单位废墟中翻找来的《唐山市地形图》,来到繁忙的唐山机场,配合专家工作。小树林深处的帐篷就是他们的办公室兼卧室,里面闷热而潮湿。尽管条件艰苦,专家们却豪情盖天。他们还带来了过冬的衣服,大家只有一个共同的心愿,早日把新唐山建设好。他们每天一大早就出去调查,晚上回来后还要讨论、画图、晒图。赵振中带来的这张地形图派上了大用场,这是当时专家们唯一可参考的唐山地形图。
十月秋风起,简易房建设接近尾声。35万多间简易房,连绵起伏,成为唐山震后一大景观,唐山也成了一座“简易城市”。
就在此时,一份凝聚着规划专家心血的唐山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初步完成。10月31日,在“前指”汇报会上,主抓唐山恢复建设的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强调:“总的说,不能照唐山老样儿恢复,要建新唐山。”“唐山规划要结合冀东地区的建设来考虑,并且要把农、轻、重搞得更协调,水、电、路要有个通盘的规划。”
这给新唐山规划确定了基本的指导思想。
唐山是一个老工业基地。震后,围绕着迁与不迁唐山曾有过两种意见:一种是放弃唐山,异地建设。将原来的工厂、企事业单位迁出市区,划归唐山地区各县;另一种则认为,最好是立足唐山,在原址就地建设。
主迁的理由是:唐山市区特别是路南区地下有活动断裂带,仍有引发大地震的危险。易地重建,可以加快恢复建设速度。企业、事业单位分散到各县,还可以发展当地经济。
反对的理由似乎更充分:唐山是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原地重建可以减少征地和搬迁的巨额费用,而且对保留唐山历史特色、促进唐山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只要避开活动断裂带,一般不会有大问题。
最终,决策层还是采纳了就地重建的意见。对此,专家们提出了四个“有利于”的原则: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发展生产,有利于方便生活,有利于抗震。
新的唐山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将唐山市分成市区、东矿区、丰润工业区(后称新区)三大片。市区,包括原路北区全部和路南区一部分,以陡河为界划分工业区和生活区;东矿区,以开滦5个矿为基础依矿建点;丰润工业区,是将原来路南区唐山机车车辆工厂、唐山齿轮厂等38个工厂迁到这里,并新建大型水泥厂、热电站。原路南区由于受地震断裂带和压煤影响,不再恢复,所有企业和居民迁出,原址规划成风景区。新规划中唐山城市人口65万,占地56.62平方公里,充分考虑了唐山原有煤炭、钢铁、机械、陶瓷、建材、电力工业的发展优势。
1977年5月14日,唐山大地震后9个月零16天。中共中央、国务院原则批准《河北省唐山市城市总体规划》:“希望你们在实践中,注意总结经验,对规划中不适当的地方,要及时修改;现在想不到的问题,要加以补充。”
伴着1978年的第一缕春风,应国家建委和中国建筑学会之邀,全国各地80多名专家来到唐山,讨论唐山复建中怎样才能达到现代化标准。会期长达一周。国家建委三名副主任宋养初、张百发、白相银和河北省委副书记刘英出席。国务院环保办公室负责人也参加了讨论。
参加研讨的赵振中后来回忆说:“大家一致认为,应该做好城市的总体规划,使布局合理、道路畅通、建筑新颖。还要搞好园林绿化,使城市清洁美观,不受污染,做到既符合抗震要求,又有利于生产又方便生活。今天看来,当时大家的思想还是比较超前的。”
三月春风唤桃花。全国14个省市的100名规划专家,又一次齐聚唐山。一时间,吴良镛、周干峙、张开济、戴念慈等国内规划和建筑界大师争相踏访这片城市废墟,要用精彩之笔在这里描绘最新最美的图画。从初春到盛夏,专家们辗转1600多个单位,分析计算4.89万个数据,绘制2340多张图表,制作6个规划模型,编制出了城市道路、给排水、煤气、供热、绿化、供电等专业规划图。
唐山人再次看到了低空掠过的飞机。它不再是投放食品和撒药防疫,而是国家建委派河北省测绘局、陕西省测绘局对唐山市区进行大面积航测。河北省城勘大队、华北勘察院配合平板仪成图,测绘1:1000的地形图,满足了设计需求。这样的飞行,给唐山人带来了希望。
1981年11月底,按照中央“压缩城市规模,控制城市人口,减少占地面积,加快住宅建设”的精神,最终形成《唐山市恢复建设贯彻收缩方针的调整方案》。《调整方案》将唐山市规划为路北区、路南区、东矿区和新区四个区,城市人口76万,占地73.22平方公里。在避开断裂带和采煤波及区的前提下,路南区规划建设13个住宅小区。原有企业一般原地重建,污染严重就地难以治理的企业,迁出路南区。唐山基本按原来闹市区规划恢复建设。
唐山重建,基本是按这次调整后的规划进行的。这也是唐山市历史上第一个科学的城市总体规划。
至此,唐山恢复建设的大幕徐徐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