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30年,唐山地震的创伤早已愈合,美丽的凤凰城充满生机。高楼华厦、立交桥、高速公路已经勾勒出城市新姿。
2006年盛夏的唐山,高楼鳞次栉比,广场开阔舒展,道路宽阔平坦。高楼大厦间,是枝繁叶茂的行道树、争奇斗艳的花朵和修剪整齐的绿篱……蓝天、碧水、绿地、广厦、阔路,悄悄改变着人们对这座重工业城市的印象。
如果不是看到市中心高耸的抗震纪念碑,人们很难将这座美丽的现代化城市与被大地震夷为废墟的唐山联系起来。
为铭记大地震这场灾难,纪念在地震中遇难的人们,感谢人民解放军及全国人民对唐山所给予的无私援助和支持,讴歌唐山人民在抗震中表现出的团结互助、自强不息的精神,1986年,唐山修建了抗震纪念碑广场。纪念碑由主碑和副碑组成。主碑碑座高3米,碑身高30米,由4根相互独立的梯形变截面钢筋混凝土碑柱组成,主体上端造型有四个收缩口,犹如伸向天际的巨手,象征人定胜天。碑身四周高1.5米处,为8幅花岗岩浮雕,象征着全国四面八方的支援。浮雕记述了地震灾害和唐山人民在全国支援下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英雄业绩。碑身的一块不锈钢匾额上,刻着原中共中央总书记***题写的“唐山抗震纪念碑”7个大字。
30年前,广场所在的地方正是唐山大地震的震中,地震烈度11级,位于其上的开滦工房成为废墟。30年后,这里从早到晚人流络绎不绝。
从1986年至1996年,唐山城市建设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市政建设与住宅建设并重,相继建成引滦入唐市区供水一期、二期工程,日供水20万吨,解决了高层楼房居民用水难题;1994年西部供热工程开工,数千户居民取暖不再烧煤;随后在西郊污水处理厂基础上,又建成新区污水处理厂、东郊污水处理厂……唐山道路基本骨架越发完善。
这期间,唐山一方面利用亚行贷款、世行贷款搞城市建设,一方面动员社会力量解决建设资金问题。建设启新立交桥时,不少企事业单位伸出援手,出钱出力,在政府拿不出更多的补偿费、安置地点又偏远的情况下,周围居民和店主识大局、顾大体,全部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搬迁。
1991年,这座投资2800万元、唐山历史上的第一座立交桥完工,从此结束了唐山铁路分割城市、东部交通阻塞的历史。震后第二个10年,唐山城市建设重在完善提高,在弥补复建时的缺陷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城市建设水平。到第三个10年时,标准就更提升了,提出了建设园林城市,城市要绿、美、亮、活。对市区道路、人均住房、小区绿化和社会服务设施均有了硬指标,开始提出了“宜居城市”的理念。
在震后的第二个10年纪念日前夕,时任中共中央***、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到唐山考察工作,对震后20年新唐山建设和改革开放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在这之前,***欣然为唐山题词:“弘扬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把新唐山建设得更繁荣、更美好。”
按照江总书记“把新唐山建设得更繁荣、更美好”的要求,“九五”、“十五”期间,唐山宽思路,高起点,在城市建设上实施了一个又一个大手笔。
——污水处理、城市供水、集中供热、煤气输配等一大批市政重点工程相继建成。2005年,唐山日处理污水能力达到65万多吨,市区污水处理率达80%,居河北省的领先水平。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56.6%,自来水普及率保持100%,城市燃气普及率达到98%。
——改造“三山(大城山、弯道山、凤凰山)、一水(陡河)、采沉坑”生态环境。南部采煤下沉区建成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被联合国授予“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三山凝翠,陡水泛青,成为城市美景。
——京沈(唐山段)、唐津、唐港、西外环高速公路相继建成通车,形成了总里程达288公里“o+x”形的高速公路网。普通公路达7045公里,唐山成为全国人均公路里程最密集的地级市,高速公路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拆除市区震后遗留的3万多间私搭乱建建筑,投巨资对126个旧小区全面改造。实施大规模“平改楼”,建成丽景琴园、天元小区、瑞德花园等一批高标准住宅小区,新建住宅860万平方米,城市居民住宅人均使用面积达到16.82平方米。
——投资两亿多元用于绿化,绿地面积达7167.16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6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16平方米。2003年,唐山开北方资源型工业城市先河,率先赢得“国家园林城市”桂冠。
随着环城高速路网的形成,唐山市大力实施了以提高道路通行能力为目标的“畅通工程”,进行了大规模城市道桥建设和路网改造,市区交通环境明显改观,城区路网功能日趋完善。改造和拓宽了12个城区出入口,新建了西外环路,扩宽了东外环线、唐丰路、东出口连接线和开越路,打通了建设北路、河西路、友谊路、卫国路,延伸了兴源道、龙富道、长宁道、站前路等城区道路,形成了市中心区九横九纵棋盘式网格化布局的道路网络。对城市主要道路公交站点进行了港湾式改造,城市道路全部实现了无障碍设施建设,配置了便道盲道线,提高了城市道路的通行能力。到2005年年底,全市已拥有城市道路1073条,道路总长度1193公里,比地震前增加932公里。从2000年开始,唐山市开始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为期5年的道路改扩建翻修工程,总投资达到20多亿元。新华道、建设路、南新道、北新道、复兴路等34条主要道路分期翻修,拆除了贯穿市区5公里的机场铁路,完善了7个路口,改造了4座环岛。今年又对龙泽北路、车站路等20条道路进行了翻修改造,对国防道、体育馆道等31条道路进行了修缮,建成了2座地下通道。为了缓解交通拥挤的状况,2004年,在翔云道和复兴路实施了自行车上便道工程;2005年对国防道、北新道、兴源道、光明路、卫国路、华岩路、友谊路、学院路等8条道路又进行了自行车上便道改造工程。另外,桥梁建设也在飞速发展。从第一座立交桥——启新立交桥,到东出口、北出口三层互通立交桥、南出口立交桥、永红桥,10年相继改造和新建10多座高架桥,有效打破了城市交通的瓶颈。在此基础上,市政府投资上亿元对居民小区的市政设施进行了全面维修,方便了百姓出行。
新的住宅小区在不断地建设,很多老小区的居民成了新小区的主人。进入21世纪,每年唐山有百万平方米新住宅竣工,有上万人告别老小区,搬进宽敞明亮的新居。但仍有几十万人生活在旧小区里。环境脏、乱、差,晴天一身土,雨天满脚泥。人们在谈论房子质量好坏的同时,又多了一个衡量标准:小区环境。
从1999年至2005年,唐山市政府把实施旧小区全面改造列入“实事工程”,累计投资2亿多元,对全市137个旧小区进行大规模整治改造。拆除私搭乱建,铺设水泥路及便道板,装饰楼体,栽植花木和卫生保洁等,使小区环境焕然一新,群众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旧小区改造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为了摸清底数,工作人员顶风冒雪,奔波在各个小区,对小区占地面积、总建筑面积、住宅面积、产权性质、楼房栋数、公建项数、面积、产权归属等进行详细调查,形成的表格摞起来以米计算;为保证工程质量,监理人员全天蹲守在现场。饿了,就吃自带的干粮或就近到小摊上凑合吃点东西;渴了,对着水龙头喝口凉水。2002年的三伏天,仅路北房管局就有四人累得住了院。
小区改造涉及方方面面,从工程一开始,市领导就反复强调:“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市政管线改造项目要与旧小区改造同步进行,防止重复改造扰民和造成浪费”。不少小区四年来经历了拆除私搭乱建、埋设宽带电缆、更换煤气管道、铺设水泥路和地砖、小区绿化、有线电视换线……工程涉及十多个部门,但由于衔接得当,极少返工,也没有给居民生活造成太大的不便。路北区房管局还从营造文明施工环境入手,在各施工现场张挂写有“我们施工给您带来不便,诚请谅解”等字眼的横幅,并开通两部热线电话,欢迎群众监督。
规划高起点、施工高质量、建设高速度,是旧小区改造中的三大特点。工程重点是对小区的主路、甬路进行翻修和修补,对住宅区黄土裸露实施硬化、绿化改造。通过对旧小区的整治改造,消除了多年存在的脏、乱、差现象。
市里对旧小区绿化、美化、亮化、净化、硬化及配套设施建设,都有具体要求。仅一个“绿化”就涉及到乔灌花草结合、树穴黄土不裸露、植物讲究造型、小区原有草木保护、护栏内外绿化衔接、停车场铺设草坪砖、立体植绿、小区周边绿化等八个方面问题。
2006年,唐山又把78个旧小区列入改造范围。光小区绿化一项,就将投入80多万元,种植各种乔灌木20多万株。
人改造着环境,环境反过来又陶冶着人的心灵。一位家住曙光楼小区的市民,投书当地报纸诉说身边变化带来的感受:
道路不再泥泞,居民不必为雨雪天的到来而感到头疼;沿街住宅楼顶“平改坡”,顶层的居民不必为冬冷夏热而烦恼。影响居民采光的树木已被清除,小区中心配置了健身器械,楼前楼后栽植了草坪……平时热衷于在室内玩麻将、打扑克的居民纷纷走出家门,小区到处传来参加健身人们的欢声笑语。
新唐山,三十而立。唐山先后被授予“全国文明建设先进城市”、“全国卫生城”、“全国节水型先进城市”,连续三次荣获“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和“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称号,1999年被命名为河北省首座“省级园林城市”,2003年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