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凤凰涅槃:唐山. §三、老树新花别样红

钢龙起舞

1985年,唐钢钢产量达到123万吨,资金利税率排名“十大钢”第一位。固定资产占全国钢铁企业总数0.7%的唐钢,却生产了全国2.63%的钢材。这差不多是全国的四十分之一。而从1949年到1985年,唐钢累计向国家上缴16.05亿元,这相当于再造4个同等规模的钢厂。为此,以唐钢为骄傲的唐山人心花怒放,敲锣打鼓地欢庆。

但外人很少知道,唐钢人是顶着怎样的压力、付出了怎样的代价才换取了这一成功果实的。

此时的唐钢,工序不配套,缺矿、少铁、无焦,企业还靠化铁炼钢;号称是国内最早拥有连铸机的企业,可连铸比仅为4%多一点;还有,设备老化,小高炉、小转炉占了多一半家当。唐钢被誉为中国转炉的发祥地,可6吨侧吹转炉从刚解放时就用,30多年了还在服役。建国37年间,唐钢用于技改投资仅3.63亿元,一年还摊不到1000万元。

1975年、1977年,国家计委两次批复唐钢技改扩建规划,都因故夭折。前一次是因为大地震,后一次还是与地震有关,唐山震后复建,缺乏资金。这期间,唐钢的钢年产量在迅速爬坡。1975年产钢82万吨,1978年产钢90万吨,超过震前水平。1979年,钢产量首次突破100万吨。到1985年,已达到123.3万吨,跻身全国“十大钢”之列。

1986年,就在唐山重建接近尾声之际,唐钢全面实施改扩建总体规划,“以工序结构调整为主,兼顾品种结构调整”。

当时唐钢的钢年产量已达到123万吨,而炼铁能力却仅有30万吨。炼铁的4座小高炉超负荷运转,仍然喂不饱嗷嗷待哺的转炉。生铁,生铁!公司供销处每年都在为外购生铁四处奔波。

当时,和唐钢处境相同的还有上海钢厂、天津钢厂。“上天唐”成为全国知名的难兄难弟,到处调铁、买铁。拥有丰富的铁矿石和生铁的宣化钢铁厂,成了几家企业登门次数最多的企业。

与此同时,唐钢也在马不停蹄地探寻铁矿资源。1985年,在迁安夏官营棒磨山,随着第一声震耳的爆破声,唐钢炼铁一期工程原料基地正式开工。从此一个年处理矿石150万吨、生产铁精粉65万吨的现代化铁矿正式建成。后来,唐钢又建成庙沟铁矿。两座铁矿的建成,解决了困扰唐钢多年的大问题。

与此同时,在两平方公里的炼铁新区,又建起了一座1260立方米高炉。从百立方米小高炉,到千立方米高炉,标志着唐钢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迎来一个新时代。

1993年年底,第二座1260立方米高炉又立了起来。从开工到建成仅用20个月,创下国内同类高炉建设速度纪录。

高炉的投产,使唐钢新增炼铁能力175万吨。1994年,唐钢钢铁产量双双突破200万吨,生铁产量更是达到创纪录的209万吨,首次超过了钢产量。这年3月,唐钢二炼钢厂停开最后一座化铁炉,结束了唐钢半个世纪“化铁炼钢”的历史。

有了自产矿、焦、铁的成本优势,唐钢在第一轮的市场竞争中站住了脚跟。

设备上,唐钢也在加快更新步伐。1985年,唐钢引进具有国外80年代先进水平的高速线材生产线,新增轧钢能力35万吨。10年后的1995年,唐钢又引进国外具有90年代先进水平的60万吨棒材生产线,再次提升了企业轧钢装备水平。

1995年年底,唐钢又在全国十大钢铁企业中率先实现转炉炼钢全连铸,彻底结束了延续50多年的钢模铸锭落后工艺。

1985年至1995年,唐钢共投资52.7亿元,完成了历史上最大的改扩建规划,先后建成40多个重点项目,形成了200万吨生产能力。唐钢也因此成为从铁矿采选,到炼铁、烧结、炼焦、炼钢、轧钢及各种辅助生产综合配套的大型联合企业。

到1995年,唐钢生铁、钢、钢材产量分别是213万多吨、209万吨、1198万多吨,分别是震前的24倍、2.5倍和3.6倍。钢材产品由原来的50多个品种、120多个规格,增加到100多个品种、360多种规格。

“七五”、“八五”期间,唐钢实现利税57.4亿元,其中利润20.8亿元,按河北省政府投入产出承包办法,上缴利税40.6亿元,是前37年的两倍。

铁水奔流,钢龙劲舞。此时,唐钢已成为年产钢、铁双220万吨的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

与开滦、唐钢一样,唐山大型国有企业在“七五”、“八五”期间焕发了生机。根据唐山拥有雄厚的工业技术力量这一特点,国家对企业加大技改投入,使枝繁叶茂的老树绽开一朵朵新花。

陡河发电厂,1978年4台发电机组相继投产,80年代建成三期、四期工程。到1996年,连续12年发电量居全国之首,成为华北最大的火力发电厂。

有着500多年历史的唐山陶瓷行业重新崛起。唐山以气势恢宏的中国著名瓷都面貌出现在国内外客商面前。唐山陶瓷公司相继建成8家合资企业,唐山卫生瓷产量跃居全国之首。

百年老厂唐山机车车辆厂,震后在新区建成后,增加了企业研发能力,开发出空调车、航天专用车辆和仪器车等,适应了市场需要。

同样在新区,唐山齿轮厂由当年的配件小厂,一跃成为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大型企业。1996年,该厂与日本合资,组建唐山爱信齿轮有限责任公司,向国际化迈进。

在经济发展起步晚于全国10年的情况下,唐山“七五”赶、“八五”超,全市国民生产总值以年均18.5%的速度增长,超过全国平均增长速度。1988年,唐山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第一个翻番,1989年进入全国25个生产总值超百亿元城市行列。1994年,提前6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第二个翻番。到1995年,全部工业总产值达到757亿元,是震前的6.8倍。

到1996年,唐山工业走上了振兴之路。用10年时间走完了别人20年的路,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第一组团”中成员。

新的家园还在建设中,唐山已把自己的“血液”——煤、电、钢铁、水泥,源源不断地输入祖国大动脉。到1986年唐山复建完成,唐山累计上缴利税65.5亿元,比中央拨给唐山复建款多出15.5亿元。在经济逐渐振兴的后10年,唐山又成为河北省利税第一大户。

如果说震后第一个10年,唐山靠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迅速医治好地震创伤的话,那么,第二个10年,唐山同样靠这一优越性,迅速驶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

渤海旭日

唐山有着196.5公里的海岸线。京唐港,唐山经济走向海洋的第一块基石。

1919年,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在《建国方略》中提出“拟建筑不封冻之深水大港于直隶湾中……使与纽约等大”,“计划之港为大沽口、秦皇岛两地之中途,青河、滦河两口之间,沿大沽口、秦皇岛间海岸线岬角上”,“北方大港之筑,用为国际发展实业计划之策源地,中国与世界交通运输之关键,亦系夫此。”按此设想,当时直隶省进行了具体港址勘查、拟订施工计划、匡算所需资金、制定筹措方法等。但由于历史条件所限,孙先生的构想无法变为现实。孙先生当年提出拟建的“北方大港”就是今天京唐港所在地。

中山先生的蓝色之梦,直到70年后,才在唐山人民的手中逐渐变成美好现实。

1984年,新唐山初具雏形之时,市委、市政府断然决策,开辟一条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黄金水道。港口位置选在唐山市区东南95公里的乐亭县王滩镇,名称暂定为“王滩港”。1986年3月,河北省计委正式批准“王滩港”立项。1988年11月,河北省建委正式批准该项目开工,随即唐山市港口建设指挥部成立。为提高知名度,将“王滩港”改名为“唐山港”。前景令人兴奋,但实施起来却困难重重,由于种种原因,当初同意集资的一些大企业相继退出。关键时刻,河北省决定将冀东水泥厂3年利润交唐山市财政,用于港口及铁路建设。加上市里5年的能源基金,共筹资3亿元。

1989年8月,烈日炎炎的渤海湾,海风裹挟着浓浓的咸腥,在海天弥漫。唐山港码头主体工程开工。工人们的脸上抑制不住的喜悦,这时他们感觉海风都是甜滋滋的。

1991年8月28日,5000吨货轮“海龙”号汽笛长鸣,从京唐港8号泊位开出,从此结束了唐山市靠海无港的历史。

唐山港在全国沿海港口建设中,创造了三个第一:第一个在粉沙质海岸建港,第一个采用双堤环抱挖入式布置形式,第一个采用地下连续墙码头结构形式建设万吨级以上泊位。

港口打通了唐山的黄金水道。两个码头泊位都建成1.5万吨级。在当时是很超前的。显示了唐山决策者的远见卓识。

港口建设需要投入20多亿元,这差不多相当于唐山复建的总投资。对于刚从废墟中站起来的城市,如何筹措这笔钱成了一大难题。

借助外力,招商引资。唐山人抛弃计划经济的投资思路,把目光从唐山这块狭小的空间移开,投向京津,投向华北,投向全国。而此时的北京,也在寻找着自己的出海口。在这之前,唐山与北京第一次联手,彼此怦然心动。总投资1.6亿元,联建和联营了坨港铁路。

两地目光再一次交汇,历史注定要演绎京唐合作的一段佳话。

1993年7月12日,张和副市长带领唐山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到北京,就联合建港的股份、注册资本金、开发区合作及港口名称等,与北京方面进行了最后商定。“唐山港”这一天正式更名为“京唐港”。

1993年7月17日,北京市、唐山市联合建设京唐港协议签字仪式在唐山宾馆隆重举行。唐山市市长梁志忠和北京市副市长李润五,分别代表唐山和北京市政府在协议上签字。

7月18日,京唐港具有历史意义的国际通航典礼隆重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和北京市市长李其炎、河北省省长叶连松共同剪彩。10时40分,满载开滦精煤的万吨货轮“洪茂号”汽笛长鸣驶离港湾。京唐港,终于骄傲地亮出了自己的招牌。

就在京唐两地官员为合作建设深水大港穿梭往来之时,海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批创业者,走进茫茫海滩。

前面,是奔腾咆哮的大海;身后,是700万唐山父老殷殷期盼的眼神;肩头,是落实市委、市政府“依港兴市,生产力布局向沿海推进”战略构想的重托。每个人的心头都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荒凉的海滩上踩出一条条小路,白花花的盐碱地上搭起一座座简易房,蜡烛照明,馒头咸菜白开水充饥。夏天烈日灼烤蚊叮虫咬,冬天风沙袭面酷寒刺骨。就在这样极为恶劣的环境下,几千名建设大军摆开大开发的战场,搞勘测、定规划、跑资金、立项目……

冬天刚刚到来的时候,开发区主干道第一期工程路通灯亮,从而竖起大开发的里程碑。随后,万门程控通讯线路开通,日供水4.2万吨的供水工程竣工,11万伏变电站顺利升压并网,20公里城市主次干道相继建成,5.3平方公里范围实现道路、供水、污水、雨水、电力、通讯“六通”……与此同时,与京沈、津唐两条高速公路衔接的唐港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延伸到京唐港码头。

于是,在这大海与陆域的结合点上,在这片唐山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上,规划44平方公里的海港开发区向世界揭开了盖头……

与北京联合建港,共同投资建设1号港池,成为京唐港建设史上第一个华彩乐章。

京唐港建设融资创举,一个又一个融资的大手笔让人称奇——

——企业独资建设业主码头

由货主投资,港口建成后交货主经营使用。这样不仅建港资金有保证,而且对日后经营发展有许多好处。

1995年,年吞吐能力100万吨的开滦码头通航剪彩。这是开滦自1882年起在中国沿海口岸修建码头之后,第一次在家门口有了自己的码头。

在京唐港独资建业主码头的,还有山西晋煤总公司。

——港口与企业合资建设码头

河北省地方煤炭工业公司出资4500万元,京唐港出资3500万元,共同建设6号泊位。

——港口建码头,企业建设配套设施

如:冀东水泥集团有限公司与新加坡企业联合投资1亿元,建设散装水泥筒仓及装船设施;河北盐业公司建成出口盐仓和装船设施等。

——民间投资建码头

实施国退民进,吸引民间投资近1亿元参与港口主业生产。

……

横向建港,“你得利,我受益”,成为京唐港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到2003年,在京唐港已投入的24亿元资金中,引进外来资金17亿元,占投资总额的四分之三,创下了跨行业、跨地域、跨所有制联合建港等多项“全国第一”。

10年后,北方深水大港曹妃甸浮出水面。为把唐山打造成国际知名港城,2005年经唐山市委、市政府研究,停止使用“京唐港”港名,将京唐港和曹妃甸港合二为一,以“唐山港”命名。

京唐港打通了唐山走向世界的海上通道,结束了唐山有海无港的历史。而后来海港开发区和南堡开发区建设,又为唐山生产力布局调整拓展了空间,成为唐山迈向海洋时代的试验田。

2001年,京唐港年货物吞吐量达到1465万吨。这意味着京唐港在13年的时间里走完了不少沿海港口几十年的历程。到2005年,京唐港区二号港池工程全部竣工,已建成18个万吨级泊位,综合通过能力超过3000万吨。最大可停靠10万吨级泊位。

2007年,京唐港区安全进出口中外船舶4200艘,完成货物吞吐量4750万吨,同比增长16.8%,比全国沿海港口平均增幅高2.1个百分点,稳居全国沿海港口第18位,京唐港区2007年实现税收1.58亿元,是2006年的3倍。

当渤海旭日冉冉升起,唐山人迎接的将是一个绚丽的艳阳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