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网上销售农产品 §12.一呼百应,能救急

为什么要网上销售农产品?有时候就是因为看中了它的“救急”功能。

尤其是在目前农产品网上销售还不普及,即使将来普及了也会各有千秋的背景下,情急之下的“网上一呼”有时候还真的能解决大问题,谁也不敢说对此就不屑一顾。

轰轰烈烈的“救瓜帖”

在我国,网上销售农产品的这种“救急”作用,最早大约是从2001年的“救瓜帖”中呈现出来的。

江西抚州市腾桥乡是著名的西瓜之乡,但2001年夏天却遇到了西瓜销售难题。面对近12万亩瓜田里的20万吨西瓜无法上市,多半要不得不烂在地里,瓜农们辛辛苦苦一年劳作无法获得回报的命运,该镇党委书记情急之下在新华网上发了一封“救瓜帖”,结果引发一场轰轰烈烈的“抢救腾桥西瓜”运动。

在2001年6月29日至8月24日近两个月的时间里,“腾桥西瓜”四个字在新华网上高频率出现,计有重要消息稿14篇、新华网首页刊登重要稿件80多篇次;并且还引发了一场从最初解决西瓜销售难到如何进行基层政府职能转变的大讨论。

其中,相关话题纷纷被人民网、央视国际、新浪网、搜狐网等30多家网站和全国近40家报刊转载,足见网络威力之大。

当然,这种威力不仅仅体现在舆论上,对于农民来说,更希望看到的是实际销售效果。

果不其然,在帖文发出后一个月内,当地政府就接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咨询电话和电子邮件数以千计,并且还引起中央相关部门和省内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针对即使外地客商下了订单,当地运输户也因担心机动车超载超限治理不敢上路、不愿意出车的现实,江西省交警总队特别发出通知,要求在治理违章超载中,不得查扣、劝返、卸货转运瓜果蔬菜等鲜活农副产品的运输车辆。

很快地,腾桥镇西瓜贩销大户手上就都拿到了省农民协会颁发的“绿色通道证”,并且还调动起了周边县市的运输力量来支援西瓜外运。最终,不仅顺利解决了腾桥西瓜的销售难,腾桥西瓜被抢购一空,使得这块快要被人遗忘的招牌一时间又热闹起来,扩大了知名度;而且连周边乡镇的西瓜也变得好卖起来。[1]

轰轰烈烈的“救瓜帖”作为新生事物在当时轰动一时,无论是对网上销售农产品还是帮助当地的西瓜销售都起到了切切实实的推动作用,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信息相对闭塞的农村,这样的网络传播事件可遇而不可求,具有绝对的偶发性。

请设想一下,如果这封求助帖不是因为一个镇政府利用国家级网络媒体向外界求助在过去还没有先例,因而具有新闻价值;或者求助帖没有引起新华网的应有重视,最终被视而不见;或者新华网只是例行公事式地把它当作一条简单的新闻消息发布了事,没有向纵深发展;或者新华网背后的新华社没有在读者心目中产生权威性的合理联想……那么,这种立竿见影的效应恐怕根本就无法充分发挥出来。

能够为此佐证的是,在这次事件过后不久的2004年,腾桥西瓜就再次面临销售难。当地每斤0.25元收购的腾桥西瓜运到武汉后,出售价格最高也只能达到0.26元;扣除运输成本、市场管理费后,亏损是必然的。有位瓜农去上海卖瓜,第一次就亏了6400元,吓得他再也不敢出去卖瓜了。[2]可是这样也不行哪,无论卖与不卖,横竖都是亏钱,这农民的生产和生活还怎么继续下去!

所以说,单靠个别的网络事件来推销农产品,前途未卜;要想真正见到长效,网上销售农产品在这方面的优势就要好得多。

情急之下不妨登高一呼

正如前面所述,别说单凭个别网络事件来销售农产品了,即使网上销售农产品具有更多优势,也只能起“救急”作用。“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当网络事件乃至网上销售农产品的新闻效应不断递减时,这种促销作用也会相应减弱的。

话虽这么说,但是当农产品销售难遇到紧急情况时,不妨还是利用这种方式登高一呼试试看,说不定就能转危为安。

2006年6月,陕西兴平市正东村党支部书记武管社,通过该市农业信息中心把该村年产蘑菇1万吨的信息在国家农业部“一站通”网站上发布后,他的手机就被打爆了,来自咸阳新阳光蔬菜批发市场、西安人人乐超市、胡家庙蔬菜批发市场等的销售商电话就络绎不绝。每天下午三点到五点,前来村里拉运蘑菇的汽车接二连三,仅仅是西安胡家庙蔬菜批发市场的订购量一天就达50吨。[3]

2011年夏天,海南的香蕉种植面积高达87万亩,产量约为190万吨,其中40多万吨在7月集中上市。这样大批量的集中上市可是愁坏了蕉农,要知道,如果不能及时运出(卖出)去,这些香蕉就会烂在地里一文不值。

就在这时候,淘宝网急蕉民所急,率先发起了“聚蕉行动”,通过网上预售方式号召大家爱心团购,并且将活动的第一站设在杭州。7月8日,活动发起的当天,就有第一批团购的25吨香蕉从海南东方市发往杭州。

不用说,农产品滞销现象历来已久,并且将来还必将长期存在,这是一种普遍现象。在过去消息闭塞的背景下,农民对此简直是一筹莫展。而现在有了互联网,就有可能通过网上销售农产品来很好地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了。

例如,在重庆黔江区,当地政府就通过创建“武陵农社网”成功地将当地农产品融入全国大市场。

针对过去当地农业市场信息不畅、经常出现农产品因为供过于求而滞销的现象,当地专门创建了“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传媒+经销商”的营销模式,建立了全区特色农产品数据库。

这样一来,对及时搜集、整理、发布农产品信息,在网上推荐特色农产品,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起到十分有利的作用。

资料表明,自从2010年重庆市商业委员会重点打造新农村商网、重庆特产网、奇易网三大网络促销平台后,该市农产品的网上销售额在短短一年间就增加13亿元。共有1500多家商户参加网络平台对接会,促成12.4亿元农产品交易,各项指标综合排名位居全国第3位。

例如,重庆特产网从2011年1月中旬正式上线后,在短短半年时间里就处理网络订单1881笔,网上交易额409万元;奇易网组织300多户农民实现在线销售农产品500多万元,带动线下农产品促销更是达到2000多万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特定时间段的农产品滞销问题。[4]

初看起来,这样的业绩似乎算不上十分突出,但要知道,这还只是这些农产品交易平台刚刚创建初期的数据。随着网站知名度的提高、参与人数的增多、农产品品种的丰富,业绩将会越来越好。再怎么说,这对解决当地农产品销售难总是有帮助的。

1 文桦、刘仁圣:《媒介事件在农村——新华网腾桥西瓜网上求助案例分析》,载《新闻大学》2003年第1期。

2 王伟健、屠知力:《腾桥西瓜难卖,谁来号号脉》,载《人民日报·华东新闻》,2004年7月23日。

3 《兴平市2006年农产品网络营销促销典型案例》,陕西农业网,2007年5月27日。

4 肖扬:《电子商务助力农产品营销》,载《金融时报》,2011年7月25日。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