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销售农产品的一大优势,就是变买方市场为卖方市场,从而不但顺畅地打通销售渠道,还能极大地降低销售成本。
什么叫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
所谓买方市场,通俗地说就是“买方说了算”的市场。
这时候由于买方在交易上处于有利地位,所需商品数量、价格、规格、标准等都由买方说了算;如果你不答应,他就不买。不用说,你要在这种情况下销售农产品有多么难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说到底主要有两条原因:一是因为市场供大于求,他不买你的可以买别人的,什么都不影响,所以趾高气扬;可是,如果你的农产品这个也不要,那个也不要,就必然要形成积压滞销或腐烂霉变,造成损失。二是因为信息不对称。你这里的农产品比别人物美价廉,可是要买的人却不知道,所以只好擦肩而过冷落你,对方感到遗憾,你也感到痛苦。
买方市场的市场特征主要有两条:一是销售困难,二是卖不出合理的价格来,经济效益不佳不说,甚至还要导致破产。
反过来,所谓卖方市场,通俗地说就是“卖方说了算”的市场。这时候由于产品供不应求(哪怕整个市场都供过于求,至少对于“我”来说还是供不应求的),“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不但销售通畅,并且还可以奇货可居、抬高价格,获取丰厚的效益。
不用说,所有农民在农产品销售中都希望自己能居于卖方市场地位,不但可以减少销售难度、抬高价格,减少奔波劳累,还能获得应有的尊重和体面。
对于农民来说,个人当然是无力平衡整个市场供求关系的,但不过也不要泄气,至少你可以营造周围局部小环境的供不应求——通过上网发布农产品销售信息、扩大知名度,让更多的人成为你的买方。
这时候,你的供应量是相对的,可是由于需求面成百上千倍地扩大,就会形成供不应求的局面,至少对你来说是这样。
一家有女百家求
俗话说:“一家有女百家求”。当买方市场变成卖方市场后,农产品销售难也就变成了“销售易”,“皇帝的女儿不愁嫁”。
例如,在浙江宁波市镇海区湾塘村,草莓种植户们早就真切地感受到了这种网上销售的威力。
2004年时,有人在网上帮他们发了个“每人采摘费用30元,管吃,不能带走”的帖子,此后便游客盈门,一下子就让他们告别了“提篮小卖”到处奔波的苦日子。
现在,这些种植户们家家都有电脑,上网成了每天的必修课。正是看到农民对互联网有迫切需求,该市加快了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通过政府出一点、企业贴一点、农民掏一点等办法,2009时就完成了市、县区、乡镇(街道)、村四级网络体系建设,联网村1680个。借助于这样的信息发布平台,他们的生意越做越大。
奉化市联胜村花农吕东明不仅有自己的网站,而且还把供货信息贴到国内上百个知名或专业网站上去,几乎不用支付任何费用。2008年他通过网络为自己和周边农户推销花木200多万元。
江北区果农陈海珍则是该区网上销售蜜梨的第一人,如今他的“洪塘蜜梨”名声在外,就连北京、上海的客户也纷纷赶来购买,一年能够净挣100多万元。他高兴地说,“过去是我们四处找市场,现在倒过来喽。”
数字表明,在宁波,至少有20多万农民在通过“农民信箱”信息平台完成一笔笔农产品交易。每天登录该平台,就能看到成百上千条供求信息,几年来网上销售的农产品超过10亿元。[1]
还有山东菏泽市农民谢光华,2011年秋冬季节种植的14亩胡萝卜严重滞销,让他伤透了脑筋。后来网友帮他发布了一条微博,结果在短短10多天里这些胡萝卜就被销售一空。
在此之前,他根本还不知道在网上也能卖胡萝卜,所以他赶快在2011年12月在淘宝网上注册了一家网店,开始在网上销售农产品。2013年他种了几亩地的芦笋,共收获5000多斤,其中有一多半是通过这个网店销售出去的。“动动鼠标”、“打打电话”就让他赚了1万多元,并且客户来自天南海北,一点都不用担心销售问题,让他尝足了甜头,从而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
他是这样看的:在过去,蔬菜从田头到消费者餐桌要经历“农民-产地小菜贩-产地大菜贩-长途运输户—销地大菜贩-销地小菜贩-市民”等多个环节。这样的层层加价,必然会推高菜价;可是通过网上销售农产品,至少可以减少两三个中间环节,市民买菜也可以便宜30%以上。
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农民胡尧杰介绍说,他们村里有很多放养的土鸡,专吃五谷杂粮,平均每户有二三十只。这些土鸡所生的蛋吃不完放在家里坏了很可惜,于是便想把它们变成钱。
后来,他抱着一种试试看的态度,在个人微博上发了一条信息,没想到很受欢迎,他一个月的卖蛋净收入就有1200元。[2]
买方市场变成卖方市场后的喜悦,对农民来说是数不胜数,而这就都亏了农产品网上销售的功劳。要不是网络把这些信息传遍四面八方,又有谁知道他们和它们呢?
极大地降低销售成本
网上销售农产品的另外一大功劳是极大地降低销售成本。这还不只是减少了中间销售环节的缘故,更因为这些农民不用四处兜售,大大降低了人工、产品积压和损耗。
例如,河南济源市是冬凌草原产地,全国独一无二。可是就是这么好的农产品,过去他们只会拎着样品到全国各地药厂去跑业务,销售成本高不说,更无法打开知名度。
在该市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热潮中,它们率先建成了“中国冬凌草网”,仅仅几个月过去后就实现网上销售收入500多万元。
王屋山冬凌草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全刚在淘宝网上开设冬凌草网店后,通过在网上发布信息、下单交易,让更多的人通过网络了解了冬凌草。现在,小则10多斤、多则200多吨的大生意都能在网上实现交易,通过支付宝就能进行结算,方便得很。2011年该合作社的网上交易额高达1800多万元,并且还带动大峪、轵城等地农民新辟药材种植面积2万多亩。
坡头镇绿野生态果品有限公司负责人苗文,对网上销售农产品的前景非常看好。他说,现在的农民不管是卖种猪、卖药材的还是像他一样卖核桃的,都可以在网上进行交易。淘宝网店“愚公人家”让济源土特产搭上网际快车走出了山沟沟,年销售额超过50万元。
济源瑞星牧业农产品销售员李燕,在全公司实现的900多万元网络交易额中一个人就占300多万元,她对这种销售方式信心十足。2011年12月29日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还完成了一桩业务。当她接完来自中牟育肥基地的电话后,马上就上网查阅订单,同时准备300头仔猪。她高兴地说,“客商在网上看了产品和资料,然后在网上下单交易,这一车就能拉走13万元的仔猪。”
数据表明,2011年该市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工程半年多时间里,全市就有5家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户实现网上销售3500多万元,在这个山区过去这是再也不敢想象的。[3]
从不敢想象到成为现实,凭什么?就凭电子商务。
1 罗涟浩:《宁波农民每年依托网络销售农产品超10亿元》,载《宁波日报》,2009年5月28日。
2 潘林青、席敏等:《“农民网商”为破解农产品“卖难买贵”提供新渠道》,新华网,2012年11月18日。
3 赵美丽:《济源5家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户网上淘金3500万》,载《济源日报》,2012年1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