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大国的就业问题,一直是国家头等大事。就像歌中所唱的那样,多关心一下“你的所得还那样少吗?你的付出还那样多吗?”对于和谐劳资关系,继而和谐经济、和谐社会至关重要。但其前期是就业。
【案例】
2005年2月,历来被称为“江西第一劳务输出大市”的江西省赣州市,出现了政府官员赴本地基层,与珠江三角洲地区“抢”民工的现象。甚至,“抢”民工还成为当地政府官员的一项政治任务。
这不得不有些令人奇怪:劳务输出,本该是指农民工外出打工赚钱呀。按常理分析,政府官员应该鼓励农民工外出赚钱才对,为什么现在反其道而行之了呢?
原来,是一份报告令当地政府高层感到震惊。报告说,随着前几年招商引资的成功,该市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工荒”——由于招工难,该市章贡区有3家针织类企业被迫迁往邻近城市;瑞金有3家织造厂无法正常生产;一些有意到赣州投资的客商,听说当地招工不足而放弃了投资计划……
明白了这个原因,就不难发现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形了。毫无疑问,这里的“抢”是“热情挽留”的意思,而不是“强行逼迫”,这从田间地头张贴的“打工还是家乡好”、“孔雀不必东南飞”之类的标语上就可以看出来。
在这样的就业形势下,首当其冲的是,当地农民工的权益有了保证和提高。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已经被市场熏陶出经济理性的农民工,必然要在工资待遇、福利、工作环境的提高上有所要求。政府为了挽留农民工,也必然要在这些方面出台具体措施,实实在在提高农民工的工资福利和工作条件。许多农民工感慨地说:“过去是我们求老板找工作,而现在是政府希望我们去上班!”
劳务输出地区是这样,输入地区也是如此。经济发达地区之所以能吸引农民工,就是因为当地“用工饥渴”。可现在,劳务输出地区竭力挽留农民工,会使用人地区的这种饥渴征更严重。为了增强对外地农民工的吸引力,进一步提高工人工资福利、改善劳动条件,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可以说,2004年以来出现在珠江三角洲的“民工荒”,与此不无关系。正是在这种情况下,2005年春季深圳等地纷纷提高工人的最低工资水平,就可以看作是水抬船高的一种措施。
紧接着,经济发达地区工人的工资标准提高了,势必又会增大企业劳务成本、降低盈利水平。按照古典经济学原理,这些企业必然会想方设法寻找更廉价的劳力,从而导致资本迁移,把企业迁往劳务成本较低的欠发达地区,形成一种“劳力东进”与“资本西进”并存的资源要素优化配置互动局面,间接加快地区均衡发展步伐。
而这,正是和谐经济所要追求的目标之一。